本报讯(记者王金跃)昨天下午,来自北京市第十中学的几百名即将迎来开学的高一学生聚在一起,观看了肖风导演拍摄的抗战电影《兰亭》,在会后的“追忆先辈,‘影’响青春”座谈会上,同学们发言踊跃,向导演提出各种问题。看到片中一位老奶奶拿着擀面杖往日本兵头上敲,从而在关键时刻救了男主角性命的情节,有同学不禁好奇地问肖风导演,“这是真的吗?” 《兰亭》是导演肖风和编剧程晓玲合作的“抗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该片讲述了1937年日军侵占绍兴后,兰亭一地方士绅、船运商林耕从亲日到幡然悔悟最后成为一民间抗日英雄的经历。林耕是一名社会边缘人士,由于各种原因,娶了一个日本太太。他不是一个具有自觉意识的抗日英雄,但是在国恨家仇面前,在被日本兵指着脑袋的真实感受中,从人性深处迸发出对日本兵的仇恨,和绍兴人民一起奋起抗争,最后牺牲。 导演肖风告诉现场的同学,之所以取名《兰亭》,首先是因为故事发生在绍兴的兰亭地区。王羲之的书法杰作《兰亭序》是中华文明的巅峰,肖风引用《兰亭序》中的一段话“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向在场的同学们解释,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在诠释王羲之在一千多年前发出的一声悲叹,“希望后人看到我们这些今人,不要像影片中处于战争蹂躏下的主人公们看待他们的先人一样,历史需要被铭记,而忘却则意味着背叛。” 有同学对片中有一位老奶奶拿着擀面杖往日本兵头上敲,从而在关键时刻救了男主角的命这个细节印象深刻,“这是真的吗?”肖风回答,这个细节流传在浙江绍兴地区,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因为这位老奶奶的儿子在抗战中牺牲了,“她或许喊不出那些高尚的口号,但在儿子被杀的前提下,帮着中国人打日本人,在人性层面上是合理的。” 在场的学生最近几天正处于入学前的军训阶段,15岁的女孩曹赛告诉记者,“一开始有点看不懂影片中的细节,但在导演解释后,一下子明白了,挺震撼的。” 制片人刘鹏程告诉记者,“抗战三部曲”由台湾大导演侯孝贤出任监制,除了对白全部采用绍兴方言外,《兰亭》还坚持使用胶片拍摄,但在拍摄过程中,突然发现在北京市场已经买不到胶片了,最后只能到上海去买,“这或许是最后一部采用胶片拍摄的电影。”J166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30 , Processed in 0.055881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