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 客观地说,陈可辛在当年蜂拥北上的香港导演中,算是比较有诚意的一位。如果对他北上后的作品做一个梳理可以发现,《如果爱》是初登大陆市场的试水之作,《投名状》是他褪去文艺片导演光环的转型之作,这部表现兄弟相残、宫廷斗争的古老主题的大片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武侠》是野心勃勃的创新之作,可是西方侦探片的形式加上缜密的医学分析,与写意的武侠气质相悖,并没有被大陆观众接受。陈可辛似乎陷入了创作低潮期,自己构建的江湖与大陆这个现实世界显得格格不入。 《中国合伙人》(以下简称《合伙人》)算是陈可辛的回归之作,重拾自己擅长的文艺片,展现大时代中小人物命运的潮起潮落。《合伙人》以新东方“三驾马车”为原型,表现的正是这个激荡岁月中最具开拓精神的一批人,与三十多年来整个国家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一脉相承,首先在题材上就胜了一筹。在叙事手法上,明显借鉴了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用一场教材产权纠纷听证会将电影切割成几个时段——青葱的校园时光,艰难的创业期,复杂的成长阶段,几个时空转换得自然有序,非常顺畅。同时,又能处处看到《甜蜜蜜》的影子,表现年代的字幕,通信的画外音,甚至有些过于文学化的台词,都是陈可辛一次次隐秘的自我致敬。 但正因为他是拍出了《甜蜜蜜》的陈可辛,正因为有《社交网络》珠玉在前,我们对陈可辛的要求不会低。观众总期待着他能再次超越他的巅峰,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中再次为我们奉献一个喜剧与忧伤兼具的作品,可这一次,陈可辛依然没能超越自己。陈可辛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八年的北上生涯让自己不断在挫折中学会了观察市场,理解观众。片中对青春岁月的美化满足了观众的怀旧心理,大量引用新东方名师的脱口秀段子趣味横生,结尾三大合伙人重归于好更是观众最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对每个商业点,陈可辛都计算得非常精准。可是整部电影中,我看到的是导演日益圆熟的技艺,却难以看见他往日的动人情怀。 以佟大为扮演的王阳为例——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有过狂热的诗歌理想,第一次与外国女友坦诚相见还会真诚地颤抖。随后他的理想破灭,可是导演给出的理由却显得那么单薄——仅仅因为女友离他而去,个人的情感挫伤与时代的巨变并没有很好地黏合,这种感情处理完全没有《甜蜜蜜》的自然融洽,却有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经历过八年的摔打,陈可辛早已失去了直面现实与探讨原因的勇气。 在影片后半段,当三个合伙人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三个人的个性其实才完全展现出来。孟晓骏的强势与执着,成东青的保守与顽固,王阳的淡然与随性,曾经兄弟同心变成针锋相对,并在王阳新婚之夜达到顶点,这是陈可辛对人性恶所做的最大限度展示。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想:如果是《投名状》时的陈可辛,他完全可以拍出一部黑暗版的《社交网络》。可是,导演再也没有挖掘人性中黑暗面的兴致,而是及时悬崖勒马,用了一个好莱坞式的反转迎来了大团圆结局,在价值观上与观众的期待来了一个结结实实的拥抱。 纵观近两年国产电影,会发现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导演开始真正为观众拍电影。其实尊重观众,尊重市场,尊重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市场也会同样回报你——比如《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于白领阶层,《致青春》之于“70后”“80后”。陈可辛用了八年的时间学会了揣摩内地观众的味觉,也把到了时代的脉搏。当片尾出现那些影响这个时代的创业前辈时,我们才发现在中国的银幕上,终于可以看到完全区别于主旋律路线的人物传记片,可能这才是本片最大的意义所在。 影片和《甜蜜蜜》一样,主要依靠流行歌曲来营造年代感。在崔健与罗大佑的歌声中,我仿佛看到一种重合,面对风云变幻的中国电影市场,陈可辛似乎也剪掉了他心中的“头发”,像重生的王阳一样,积极投身于这个变化的时代之中,自此风轻云淡。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27 , Processed in 0.066559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