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音乐真人秀节目分布图 漫画图版美术:李法明 7月12日晚,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和湖南卫视《快乐男声》开始了正面PK,《中国好声音》也以3.516的收视率力压《快乐男声》,引起了网友热烈讨论。而今年暑期,全国共有十余档音乐真人秀节目扎堆播放,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正在进行。 继2004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在全国掀起娱乐节目的热潮后,2012年7月第一季的《中国好声音》再次开启了音乐真人秀之门。纵观荧屏,音乐真人秀节目可谓“花开四方”,这些节目大概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广西卫视《一生所爱?大地飞歌》为代表的明星真人秀,一类是目前数量最多的以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东方卫视《中国梦之声》为代表的草根真人秀,一类是北京卫视即将推出的明星和草根联合演绎的真人秀《最美和声》。 音乐带有时代的烙印,能够直抵人心。当物质生活的需要满足后,人们更加注重精神需求,而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大爆发实际反映了人们对“精神红利”的追寻。 季播战略 镜头叙事 各大电视台为了提高竞争力,正集中全台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季播节目。季播节目一般周期在三个月左右,一档季播节目做好了,能在短时间内提升电视台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吸引广告客户的集聚。各音乐真人秀节目都采用了季播战略,为了寻求突破,这些节目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第二季的《中国好声音》为了延续节目热度,不仅参赛的选手实力比上一季更强,节目的幕后制作水平也有了全面提高。微博网友“心仪的浪漫”说:“《中国好声音》第二季首场就如此震撼,堪比第一季半决赛,个个都唱得这么好听。”此外,节目在音乐器材上也进行了大投入,现场29个机位全方位捕捉节目素材,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享受到一场视听盛宴。 与众多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录播模式相比,《快乐男声》打响“直播战”,让节目少了一份包装,多了一份悬念,增强了节目的吸引力。与先前不同,改版的《快乐男声》简化了拖沓的晋级赛制,不再简单地消费选手的故事,出现了一些原创歌手,同时选手可以随机抢擂,自行决定各自的出场顺序。“随机抢擂”的模式是众多音乐选秀类节目中独有的比赛形式,让人眼前一亮。 此外,湖北卫视《我的中国星》联合韩国制作公司进行节目制作,最后选出的十强选手将到韩国进行40天的封闭培训;天津卫视《天下无双》是一档明星音乐模仿秀,顶尖的草根歌手模仿顶尖明星歌手的六首代表作,由现场观众进行评选;安徽卫视《我为歌狂》则以明星大腕组队的形式,进行音乐歌曲的改编PK。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老师郎劲松对记者说:“真人秀离不开人物塑造,人物塑造又离不开叙事。但以往的音乐选秀节目在拼故事过程中走向了虚构、表演、煽情的极端,观众看了这些故事后会出现审美疲劳,对节目的公信力产生了质疑。今年的音乐真人秀节目和去年相比节目水准较高,大家逐渐走出了拼故事、煽情、狗血的误区,对情感的渲染比较收敛,更多借用镜头来叙事,体现了音乐真人秀节目的专业化水平。” 选手告荒 明星抢手 “暑期音乐真人秀节目很多,我都会选择感兴趣的看,但电视上那么多同类型的节目让人有眼花缭乱的感觉。很多节目在比赛规则、评委设置等方面都很雷同,当所有节目奔向一个类型,节目的同质化就很难避免。”观众周腾说。 当音乐选秀节目走向同质化,观众发现越来越多的熟面孔出现在各大音乐选秀节目,现今的音乐选秀节目遭遇了“选手荒”的困境。各节目组展开了对优秀选手的争夺战,很多节目组不惜重金从别的节目组挖选手,甚至花大钱雇选手当“托儿”,为节目制造话题。在这条隐形经济产业链下,很多节目组为了防止优秀选手流失,都会事先与选手签订排他性协议。 如今,纯粹的草根歌手、业余歌手已经越来越少,今年比较明显的是大量的酒吧驻唱歌手、二三线歌手或是从音乐学院出来的歌手参加比赛,这对音乐选秀节目的草根性质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歌华有线媒资运营部的王倩男说:“近期越来越多的音乐选秀节目出现在荧屏上,观众可以随心选择。当然也不排除像我一样‘叛逆’的观众,厌倦了所谓音乐和励志,对这类节目产生了排斥心理。即便如此,那些唱的好的选手,还是会打动我。普通观众眼里唱的‘好’或许不完全等同于唱的‘专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选手专业化的趋势。在经历了‘草根化’、‘平民化’之后,‘专业化’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这是电视节目生存周期的要求,迎合了观众求新求变的心理。当观众已经看多了草根平民,自然会对其背面‘专业’有期待,选手的专业化趋势只是顺应规律,并不是一个特异的现象。只不过,‘草根化’与‘专业化’都过后,音乐选秀节目会走向哪里呢?” 随着选手告荒,大牌明星也成为各大音乐真人秀节目争抢的资源。继第一季的《中国好声音》中四位大牌导师“争风吃醋”掀起收视热潮后,很多音乐真人秀节目也采用了明星策略。 “当一些草根没有明星气场和吸引力时,最简单的办法是把明星效应最大化,让明星比重超过现场草根比重。但是当评委的表演性过强时,可能会淡化了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削弱了在音乐方面的专业化点评,因此节目应该把握好一个度。所以大家会觉得今年《我是歌手》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对明星的表现较有分寸感,注重对音乐的专业化点评,使观众在享受到视听盛宴的同时,也享受到思想和知识的盛宴”,郎劲松说。 版权引进 本土创新 相对于之前综艺节目相互克隆、抄袭的乱象,这几年大型音乐真人秀节目在引进版权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很多比较有实力的电视台希望通过购买节目模式的方式,使自己的节目与国际接轨。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的教授胡智锋说:“在我国本土原创能力不足的现状下,引进已有模式作为创新起点进行本土化改造,是弥补原创能力短板,在国际水平上提高我国电视节目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但电视台引进节目不应该盲目。对此,郎劲松说:“引进后节目收视不好,一是因为节目模式在中国水土不服,进行的本土化改造不到位,在执行过程中没有精准、完整地遵守执行标准,制作团队也不够精良;二是和播出平台有关,引进的节目和大台、强台捆绑起来,它的成功率才比较高。”可见,引进节目版权固然可取,但是要根据每个台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实力慎重引进,否则花了大价钱,也难以产生应有的市场回报。 引进节目后,如何站在“巨人”肩膀上对节目进行集成创新、使节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音乐真人秀节目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集成创新包括对节目的引进后的开发和再创新过程。《中国好声音》是对荷兰的原版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造较为成功的一档节目,制作方灿星制作适应中国文化背景,非常注重导师和学员之间师生情的塑造;与原版节目相比,节目延长了“盲听”环节的时间,因为“转椅”、“盲听”这些元素是中国音乐真人秀节目第一次使用。此外,《中国好声音》对整个音乐产业链的打造也是值得借鉴的。学员和导师进行利益捆绑,如进行移动彩铃市场的分成等,同时节目与KTV、连锁酒吧等进行合作,多方面拓展线下的音乐产业链。 当引进的节目和本土的中国元素进行完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中国的音乐真人秀节目离原创不远了,而真正优秀的原创节目也能增强中国电视节目的输出能力。音乐真人秀节目进行原创的过程也离不开后期对音乐产业链的打造。国外大公司经过多年发展,有综合性的大型传媒集团,在产业链打造的每个环节有其独特优势。“随着中国音乐真人秀节目的发展,音乐产业链走向转型和升级是一个必然趋势,而类似香港TVB与艺人签约、不断提高艺人曝光率的做法,也是各电视台打造歌手、同时利用歌手提升自身影响力的一个策略”,郎劲松说。 (来源:工人日报)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23 , Processed in 0.063434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