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特工》给观众带来一种久违且最基本的观影体验,即单纯的娱乐性。这样的观影体验是建立在多方面的,从讲故事的方式到角色塑造,配以顺应潮流且新颖的“技术性格斗”动作场面,并且用优雅的绅士范包装,形象了电影最基础的框架。作为一部改编自漫画的作品,电影的形式感不得不夸张;拥有一个狂人般的反派,电影的故事不得不弱;来自科林·菲尔斯帅到掉渣的绅士形象,电影颜值不得不高。马修·沃恩这个典型的英式导演,电影的节奏感和情节不得不爽。如果以后有人问道如何优雅的杀人,像《王牌特工》这样就行了。 风骚的间谍片时代 当年007系列正是以其一贯的绅士气势和耍帅的行为方式为间谍电影提供了一个模式,并令很多电影加以模仿,那个时期的间谍片几乎都会拥有一个英俊潇洒且器宇不凡的特工,因此在电影里,想看大银幕上的间谍,就去看《007》系列,想看现实中的间谍,就去看《慕尼黑惨案》。 如今时过境迁,007式的间谍片早已成了过去式,今时今日大银幕上在同类题材中,盛行的是《谍影重重》和《飓风营救》式的特工片,角色比较苦逼,简单明快的故事和节奏,凌厉的剪辑和动作设计,讲究“一步一杀人”,不像詹姆斯邦德那样,伯恩和连恩尼森们杀人时从不废话,一招毙命,爽快至极。当那边007电影开始走冷冰冰的文艺惊悚路线,这部来自漫画的《王牌特工》又将观众带回那个风骚的间谍片时代。 《王牌特工》给我们带来的是复古间谍片的模式,而且在形式上将这种形式感刻意放大。片中出场的每个角色几乎形象是十分标准,一水的绅士风格。且举手投足之间刻意的追求有型、耍帅。绅士三件套,西装、马甲、礼帽,外加雨伞一个不能说。特工三件套,各种暗藏机关的钢笔、胸针、手表外加刀刃皮鞋同样不在话下,当年007被吐槽的原因就是由于绅士+特工道具的风格化,脱离现实不接地气,而《王牌特工》则是刻意的追求这种脱离现实的形式感,你可以理解其是为了致敬老式间谍片,也可以理解为追求间谍片风格的“复古潮流”。而且再以科林菲尔斯为首的kingsman绅士团中,从形象到行为方式找不到任何“接地气”的地方,电影就是要塑造这种“高大上”的风范,绝对是故意的。 如今流行的动作片中,以《谍影重重》《飓风营救》为首的作品,简单明快的动作设计和动感十足的画面取代了以往施瓦辛格和史泰龙们线条粗犷的原生态打斗,在整体故事不算新鲜的情况下,从故事的走向和情节设置方面大做文章,配合凌厉的剪辑,动作场面不一定火爆,但很刺激,用句格斗技巧术语叫做“技术性击倒”来博取更多的眼球。这也顺应了时代潮流,当年老式动作电影简单粗暴的狂轰滥炸造成的审美疲劳之后,也需要这种“技术性击倒”的方式来带给观众一丝新意。 《王牌特工》就是采用这样的“技术性击倒”的方式,简单明快,而且配合了“花枪道”的动作风格。“花枪道”是来自电影《撕裂的末日》中的一种打斗方式,用热兵器近身肉搏,极为讲究造型与pose,招式华丽,角色上下翻飞,近距离躲避子弹、用手枪、子弹代替冷兵器的打斗方式,动作极为嚣张且颇具漫画感。《王牌特工》就是采用这种“花枪道”动作风格,结合“技术性击倒”的动作呈现方式,极具观赏性。 而这些恰恰也与电影“不接地气”的风格非常相符,简单而言,《王牌特工》就是刻意追求复古的间谍片模式,再配以极为华丽的动作风格,成为“复古+新潮”合一的作品。 对比好莱坞传统导演,英国导演拿手的是情节和调度,对剧情张力的营造很有一手,不擅长的是人物刻画的独立性,大家可以回顾一些英国导演的作品,迈克尔·纽维尔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这部电影的情节发展非常强大,故事坚实可靠,《火焰杯》的观影效果是几部哈利波特电影中数一数二的。但人物塑造比较乏力,完全是在借前几部的光,这个特点到了他后来的《波斯王子》中也是一样。同理还有丹尼·鲍尔(《贫民窟百万富翁》)、莱德利·斯科特(《异形》)、盖·里奇(《两杆大烟枪》)、邓肯·琼斯(《源代码》)这些英国导演,他们的电影闪光点全在剧情、情节营造和节奏把握方面,用情节来反衬人物,这与好莱坞导演用人物来塑造情节是完全相反的。 马修·沃恩也是一样,但他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善于利用剧情和情节对角色进行包装,用电影所有资源为角色服务。比如《海扁王》中的超杀女,单论这个角色除了耍帅没别的内容,相对扁平,但在整体剧情中设定中,一个屌丝男对比一个未成年的杀手,配合招招致命的动作技巧,这个角色立刻显得出类拔萃。 《王牌特工》也是一样,科林菲尔斯和塔伦·埃格顿的角色其实也比较扁平,但电影用了大量故事和形式来服务于角色,让科林菲尔斯帅的一比,而且是那种深入人心的绅士风格,随后塔伦·埃格顿接班费叔,几乎是前者的翻版,但这个角色的转变并没有铺垫。如同马修·沃恩之前的《X战警:第一战》中X教授与万磁王那样,电影角色和剧情深度挖潜的层次上没有下太多的功夫,但却具备了一气呵成或者发人深省的资本。本片的故事节奏实在太棒了,让人的目光不忍离开大银幕。反过来,电影也不是故意玩“深沉”,倒更像是根本没想拍得那么“有深意”,因为电影剧情本身就极为简单,所以本片没有深入到那“味同嚼蜡”一般的深度哲学理念,也没有肤浅至爆米花快餐级别。本片在这个层面上,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让观众“贯注于故事节奏和角色风范,而忽略的剧情。”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5:02 , Processed in 0.047902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