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兹病逝 法国总统悼念 当地时间1月5日著名作曲家兼指挥大师布列兹病逝,法国总统奥朗德发表声明,称赞他“让法国音乐在全世界闪亮,作为作曲家、指挥家总是意图反映时代”。 著名指挥巴伦博伊姆称“音乐界失去了最杰出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之一,我个人失去了一位非常钦佩的富于思想的同行和亲密朋友”。 琉森音乐节总监海弗里格尔说:“无论对音乐变革带来多大的影响,我们都非常尊敬他取得的成就和他坚定不移的目标。” 中国钢琴家郎朗也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哀悼他的离去,珍藏对他的回忆”。 心结 始终遗憾没来中国演出 皮埃尔-布列兹大师的离世让我的记忆一下子回到了6年前。2010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首次奔赴琉森音乐节,除了要聆听阿巴多大师指挥的音乐会,另外吸引我的就是布列兹大师指挥琉森节日学院乐队的演出。 这支布列兹当年从全世界精心招募的青年才俊组成的乐队,将担负音乐节期间委约作品的演出,肩负着宣扬现代音乐的使命。8月23日,我记得在琉森第一次听布列兹的公开排练,那时大师可谓神采奕奕,步履矫健,思路清晰,完全看不出是位八十多岁的老者。一部艰涩的现代作品在他的手下,竟然听起来很线条清晰,色彩斑斓。一些细节至今想起来特别深刻,当作曲家与音乐节的相关人员在不停地介绍作品创作的初衷与作品多么优秀时,布列兹大师却安安静静地利用这个时段仔细阅读总谱,用手里的铅笔不时地勾画着什么。等到他指挥时,他一般会用清楚的手势让乐队开始。在指挥一小段后,大师会让乐队停下来简单明了地指出某几个声部的问题,然后起手再来一次,在场观众马上就能体会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部艰涩的现代派作品在他手里显得是那么的简单清晰,而且他会按照自己的理解迅速找到作品创作上的不明确的地方,及时与在场的作曲家交流,让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一个多小时的公开排练,让我与在场的听众对现代音乐的很多思路有了清楚的理解。排练结束后,我们上前跟他聊天攀谈,这时的大师变得是如此平和,向我们微笑致意。那一瞬间我从对他的仰望变成平视,马上多了一分亲近感,那种感受终生难忘。 2011年是马勒诞辰纪念年,我们询问起这位著名的马勒专家能否来华演出马勒的某首交响曲,他说他自己非常乐意,但需要与经纪人商量安排。同时,他也跟我们提到曾经有一次一切来华手续都已经办妥,马上就要踏上中国的大地巡演时,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外部原因被迫取消了行程。聊天中我们看得出,他一直对那次未能成行的巡演遗憾着。更加遗憾的是2011年他仍然未能安排出时间来华演出他心仪的马勒交响曲。 时间到了2012年,我又一次在琉森音乐节上见到布列兹大师,但这次的见面让我特别难过。原定布列兹指挥琉森节日学院乐队演奏的梅西安作品音乐会,因为大师生病动手术改为美国指挥家大卫-罗宾逊执棒。当天的演出非常精彩,我们在演出后到后台向当时马上要带领悉尼交响乐团来华巡演的指挥表示祝贺,这时令人激动的一幕发生了:布列兹大师拖着从病痛中刚刚恢复的身体,步履艰难地来到后台向罗宾逊致意。当大师出现在后台门口时,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几年前那个神采飞扬的老者,因为一场大病变得老态龙钟,仿佛一下老了十多岁!他紧握着罗宾逊的手,大声夸赞着当天的演出,让罗宾逊激动万分。当再次见到我们时,这位记忆超常的大师马上做了个很无奈的表情,并表达了医生已经不允许他出远门的意思,向我们抱歉他不能履行他来华演出、讲学的承诺,而且说他也要卸任琉森音乐节乐队学院总监一职,专心在家休养。 说完这些,他轻轻地摇了摇头,看得出大师对于要离开指挥台是多么的无奈与伤心。当他要回家时,再次跟我们表示,只要身体健康状况允许,他还是要实现来华演出访问的承诺。说完这些,大师迈着艰难的步伐走出了后台……(中国瓦格纳协会秘书长柯辉) 作品 从未让理性束缚音乐中的狂野 布列兹是出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三位并列于先锋音乐创作最前沿的人物之一,他之所以比另两位即施托克豪森和诺诺在国内更具知名度,恐怕主要是缘于他在指挥领域的成就,例如他在拜罗伊特指挥的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以及马勒的全部交响曲。 我更看重他对现代音乐创作的贡献,以及他所指挥的近现代作品。布列兹首先是一位作曲家,他从老师梅西安手中接过序列音乐的接力棒,又在声音的色彩方面尽其所能做出了可贵探索。他的名作《无主之槌》由各种各样世所罕有的音响构成,为听者展现出一个奇幻的世界,目前可以找到他指挥该作的至少三个录音版本;另一名作《重重褶皱》则充溢了马拉美诗歌的意蕴,闪烁的色彩与游≮的音响犹如仙境般奇异,这些作品或可被称为“美妙的噪音”。 作为一位作曲家——特别是序列音乐作曲家,布列兹指挥作品十分注重结构的分析,也就是所谓理性。他诠释的韦伯恩的作品有着清晰的结构,显得极为精致,深含无穷的魅力,故而他录制的作曲家全集唱片是很多乐迷的首选,仅举作品编号21的《交响曲》为例,他为之注入了梦境一般的氛围,使之完全没有枯燥感。的确,布列兹从未让理性束缚音乐中的狂野,例如他指挥的巴托克《神奇的满大人》《蓝胡子的城堡》等作品,一点儿不缺乏强烈的民族性格,在对结构的严谨把握之中激情依旧四射。 他指挥的梅西安作品自然是重中之重,其中的《时间的色彩》被我看作是他将自己的创作理念与其老师的音乐风格相融合的一个典范。还有贝尔格的歌剧《璐璐》,布列兹为这部大型戏剧在结构的细节上做出了精准的把握,同时又无以复加地释放出全然不协和的扭曲情感,恐怕今后再难有人超越。布列兹指挥利盖蒂为大提琴、小提琴、钢琴的三首协奏曲以及《室内协奏曲》,将现代音乐的实验性与匈牙利的民族风格融为一炉,并与巴托克的音乐形成两个时空之间的相望。 在布列兹指挥的曲目单中,还可列举出许多近现代作曲家的名字,诸如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拉威尔等等,不仅如此,马勒、布鲁克纳、瓦格纳、莫扎特、亨德尔等一些浪漫、古典及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也位列其间。在他的指挥棒下,这些作曲家不同风格的音乐都有着属于各自的个性。他为勋伯格《月迷彼埃罗》和德彪西《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所制作的两张DVD,前者强调了表现主义的荒诞及其深层的悲剧性,后者则通过光感的变化突出了印象派的色调。当然,还有他指挥的《指环》,充满了阴森的、末世般的氛围。 随着布列兹的离世,这些印象转化为了记忆中的永恒。同样,随着他的离世,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先锋音乐创作也从黄昏步入了夜晚,正像巴赫的离世标志着巴洛克时期的结束一样。说来挺有意思,巴洛克风格让位给洛可可风格是在巴赫去世之前的20年,布列兹的情况与之类似,实际上在施托克豪森去世的2007年,甚至诺诺去世的1990年,一个新的时代就已经开启了。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以这么说:布列兹带走了一个时代。 (《爱乐》杂志编辑李峥) 生平 1925年3月26日生于法国里昂附近的蒙布里松镇。 1942-1945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梅西安学习十二音体系,并私下向莱博维茨继续学习。 1946年、1948年发表第一批音乐成果,包括两首钢琴奏鸣曲,年仅23岁。 1952年完成《结构1》,被誉为照亮序列音乐的明灯。 1954年因作品《无主之槌》一举成名。 1955年至1967年结识德国作曲家施托克豪森,共同成为欧洲先锋音乐领袖,并在达姆施塔特教学,开始登上指挥舞台。 1962年发表另一代表作,为女高音和乐队所作的《重重褶皱》。 1966年、1976年两度登台拜罗伊特音乐节,1976年应邀在百年庆典上指挥《指环》全剧。 1971年至1975年任BBC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同时接替伯恩斯坦任纽约爱乐音乐总监至1977年。1976年创建当代乐集合奏团,专门演出现当代音乐作品。 1977年,应当时法国总统蓬皮杜邀请创建的音响和音乐研究与协调学会(IRCAM)正式开放,位于蓬皮杜中心的地下实验室,此后诞生了几十部先锋音乐名作。 1976年至1995年在法兰西公学院开设《创意,音乐和语言的技术》课程。 2004年创建琉森节日音乐学院与乐团。 2012年因眼部手术取消一切演出。 2016年1月5日病逝于德国巴登巴登。 延伸阅读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4 03:45 , Processed in 0.060760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