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汤汤

漫评两晋南北朝的历史 长篇连载

[复制链接]

3256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2905
发表于 2011-10-25 20: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1.别撑了,你又不是雨伞。2.苍蝇不叮无蛋的缝。3.在恋爱中享受浪漫,在暴力中享受灿烂。4.二奶的身份小三的命。5.男靠衣装,女靠脱光。6.一个人的寂寞,两个人的龌龊。7. 请节爱自便。8.方丈,贫尼专为破戒而来,望大师成全。9.夜夜思君不见君,一枝红杏出墙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84

主题

3万

回帖

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85391
发表于 2011-10-25 22: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败家的贾谧一、贾谧与石崇  王恺是晋武帝的舅父,这位老兄绝不是省油的灯,否则就不会与石崇斗富斗得千古流传了。王恺与石崇斗富,皇帝自然是希望自己的舅父能获胜,为此皇帝还给王恺资助了一棵自以为旷世奇宝的珊瑚,但这枝珊瑚的命运就是让石崇一铁如意给打碎了。   面对皇帝的舅父,面对皇帝出面支持;石崇依然毫不退缩,直到最后把王恺比得心服口服才算了事。历史上的石崇就是如此胆大妄为、不可一世。    但石崇面对贾谧,却完全是另一副样子了。石崇不要说见到贾谧本人了,石崇就是见到贾谧的车子,那也是要望尘而拜的。晋武帝拿出一个枚自认为旷世奇珍的珊瑚给自己舅父;石崇上去就是一铁如意;把珊瑚打碎后更狂妄的说:这算什么宝贝?你如果想要到我家随便去拿!石崇通过这一次狂妄的表演,遂成为千古富豪的代名词。如果贾公子拿出一株这种珊瑚;泪痕以为就借石崇一个脑袋,他也不敢拿出铁如意去打碎。因为贾谧绝不是一般人,贾谧是个连一加一等于二都不知道的败家子,谁与这种人去一般见识,那真是脑子进水了。  所以石崇在贾谧面前,那从来都得装孙子;总而言之见到贾谧自然需要下跪了,就是见到贾谧的车子远远路过也得赶紧下跪,于是历史上就多了一个成语“望尘而拜”。 能把不可一世的石崇修理的如此服服贴帖,贾谧肯定认为自己比谁都有本事。  问题是如果晋武帝也就贾谧这种智商;那石崇肯定也不敢用铁如意去打他赐给自己舅父的珊瑚。贾谧能把石崇修理的服服帖帖,只能证明他的智商非常有限,别的什么也证明不了。因为这种胜利是廉价的,而付出的代价却是惊人的。我们可以想象,当争强好胜的、不可一世的石崇向贾谧做这种丑态之时,内心会想什么?  一个权力者面对众多竞争者之时,礼贤下士、折节下交都唯恐在关键之时没有人站在自己一边。更不要说象贾谧这样不可一世了。   贾谧之所以能如此,仅仅是因为他的祖父母为他打拼下了一份庞大的家业。而贾谧现在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就是在糟蹋这份庞大的家业。因为贾谧的所作所为,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走向贾氏家族的对立面。  石崇是什么人?他是贾谧的二十四友之一。如果贾谧看不起石崇,他大可把石崇踢出二十四友之列,总而言之我贾谧是什么身份发、什么档次,你石崇也配和称朋论友?这虽然狂妄,但也无可非议,因为石崇在斗富中所表现出来行为实在有辱斯文。问题是,你既然和他称朋友论友,却让他象奴仆一样的对待自己,这叫什么事呢?  二 、贾谧与贾谊   人们吹捧贾谧之时,常把贾谧与贾谊相提并论。   这种吹捧是让人吃惊的,因为吹捧贾谧象贾谊;实在好象吹捧贾后象西施。这与其说是夸对方,还不如说是辱骂对方。贾谧能接受这种吹捧,只能证明他的智商非常有限。贾谊是什么人?几千年就出了一个太史公,而太史公对贾谊的文章、政治远见都是推崇倍致。从文学地位上,贾宜是与屈原共列一传的;从政见深远而言,贾宜的政论长远的影响了汉帝国的决策。区区一个贾谧靠什么能与贾谊相提并论呢?  贾公子喜好文学,所以天下著名学者都跑过来与贾公子以文会友。贾公子本来是可以通过这种文学联谊活动扩大自己的政治基础。但贾公显然把这弄成了一个闹剧,更挖空了自己的政治基础。二十四友是什么意思呢?这些当时海内最闻名的学者,都与贾公子是朋友!如果贾公子真能把这些人变成是自己的朋友,那贾氏家族败亡也许就不会那样迅速,但贾公子纯粹就是一个花花公子、一个败家子。所以他这二十四友,完全是一种名不符实的称谓。这二十四友中的潘越、石崇,对贾公子都是望尘而拜。其它学者见到贾公子之时该是什么样子,虽然他们多少会保持一点学者应有的尊严,但恐怕也强不到哪里去,至少贾公子有贾谊之才的说法能流行,证明这些学者见到贾公子肯定也得胡说八道、阿谀奉承,否则总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贾谧的所作所为,是典型的败家子的行为。他不会为家族的地位影响增加半点分,只会利用父祖辈们苦心经营起来的东西不可一世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69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3430

灌水天才奖幽默大师奖优秀会员

发表于 2011-10-26 01:3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政治宣传下的贾谧 史书上说,张华之所以能主持帝国实际政务,主要是源于贾谧支持。史书上还说,众多学者各执一词的晋代断限问题,因为贾谧的天才论说遂有了统一的答案。 单从这两件事去看,贾谧也是相当有才的。但泪痕以为这两件事的真实性都非常低,这不过是贾氏家族想让贾谧早些出来参政的宣传罢了。因为这两件事都发生在公元291年,也就是贾南风当执政官的第一年。那一年贾谧几岁了?显然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事呢?答案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贾谧的年龄当时还很小,根本不够参政的年龄。所以贾氏家族只有开动宣传机器吹嘘贾谧的才华,而对贾谧的年龄却是一再讳莫如深。 那一年太子不过十三四岁,贾谧的年龄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他的年龄应该是与太子相仿的。 那一年贾谧的母亲(贾午)不过三十一二岁;就算贾午十四岁结婚,十五岁生贾谧;在贾南风执政之时,贾谧也不过十六七岁罢了。而事实上贾谧的年龄只会比这小,绝不会比这大。以贾谧当时的年龄与阅历,及后来表现出来的浅薄无知;晋代史断限、张华出来主持政务这两件事恐怕都也与他没有什么关系,一切仅仅是贾氏家族的政治宣传与包装罢了。 基于贾氏家族的利益,他们自然不希望太子过早参政。他们阻止太子参政的最好理由就是太子年幼,延缓太子参政的最好理由就是用太子不务正业、喜欢嬉戏。问题是如果说太子年幼,那贾谧自然也是年幼的;如果说太子不务正业、喜欢嬉戏,那贾谧实在比太子做得更过分。贾氏家族想让贾谧及早参政,当然只有不断神话这个花花公子。   但贾谧的所作所为,实际上缺乏最起码的政治修养与政治常识。“谧权过人主,至乃锁系黄门侍郎,其为威福如此。负其骄宠,奢侈逾度,室宇崇僭,器服珍丽,歌僮舞女,选极一时。” 这一切表现已足够让人大跌眼镜了;因为这绝不是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年青人所为。而贾谧一再意欲凌驾于太子之上,就更是近于不可理喻了。贾谧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有意无意的把贾氏家族逼到了狭窄的绝路上。因为贾氏家族与太子之间的利益就更缺乏调和的机会了。四 、贾谧与太子太子是皇帝最近支系的代表人物,假如太子的权力、利益都得不到保证,皇帝那些弟弟们能有安全感吗? 贾谧既然敢对待太子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那对待皇族亲王自然更不会客气了。所以贾谧与太子不可一世,皇帝的小叔叔马上就出训斥贾谧;太子是未来的皇帝,你贾谧是什么东西,敢和太子这样没上没下的?太子与那些叔叔的军事、政治资源加起来是一个什么概念,贾公子显然不知道。不要说太子与叔叔们的力量加起来了,就是他们随便拿出一个人来,恐怕都足以与贾氏家族分庭抗礼。赵王杀掉贾后权倾朝野,但淮南王与赵王相争之际,淮南王以一人之力就打得赵王狼狈万分;如果没有意外,赵王恐怕当时就被正法了。事实上,仅太子这个叔叔的力量就已足够让贾氏家族不敢轻举妄动了。后来成都王与赵王相争之际,那是大军一出动马上整个天下都为之变色。事实上,太子这个叔叔的力量也足够让贾氏家族不敢轻举妄动了。而人们劝太子与贾氏相争之际,所劝说的词语也是东宫俊杰如林,四率精兵上万。甚至而言,仅以太子的实力就足以让贾氏家族不能轻举妄动。面对这样巨大的力量集合,贾公子竟然都一心想凌驾其上,这位老兄真知道一加一等于几吗?贾公子在帝国之内呼风唤雨;所有的人都在看他的脸色行事;他这不过是虎假虎威罢了;如果他姑姑不是皇帝的老婆,他又算什么东西呢?  贾公子也许认为帝国本来就是属于他姑姑贾后的;当然了归根到底是属于他贾公子的。这种离奇的观点,本身就是连一加一等于二也不知道的观点;在皇族势力空前巨大的背景下,一个人持这种观点恐怕更是连死字怎么写也不知道的蠢行。但无论怎么说,贾公子就是敢一再与太子争高下,更敢怂恿自己姑姑打击皇帝的弟弟。 如果司马师兄弟在继承父业之后,也就贾公子这种不可一世的样子,那司马懿给他们兄弟留下的家业再大,恐怕也经不起这样折腾的。成天被一堆离奇的阿瘐之词包围着(什么他有贾宜之才);让自己的宾友都对自己做出奴颜婢膝的丑态(二十四友中最闻名的两个人竟然对他望尘而拜)。历史上哪有一个成功的权力者,是他副样德性? 太子竟然遇到这样一个对手,真是太子的不幸。因为实在象《水浒》中的杨志遇到泼皮牛二一样,那真是躲也躲不起,理也不理不起,最后弄得杨志狼狈万分并摊上了人命官司。太子遇到贾谧,实际上与此差不多。太子面对贾谧这种人,从来都是惹不起,咱还躲不起。问题是,太子是躲都躲不起,因为贾公子想和太子坐下来聊聊天,太子竟然敢不给面子,太子真是太看不起贾公子了。当时许多人都劝太子应该接受贾谧的来访。后世许多人也认为太子假如能迁就一下贾谧,那就不会与贾氏家族矛盾弄得太僵了。问题是,泪痕以为我们只要看看贾谧与石崇潘岳的关系,就应该知道太子如果接受贾谧的来访,那恐怕事情只有更糟。我们看到潘岳、石崇对贾公子望尘而拜;通常只是会看不起这两人个。问题是泪痕前面也分析过,石崇是什么人,他是一个狂妄不可一世的人,但他与贾谧相处之时都只有吓得望尘而拜;我们就应该知道贾公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主要的是这两个人,从理论上都是贾谧的宾友(他们不是贾公子的下属,更不是贾公子的奴仆,他们都是贾公子的朋友、客人);一个人就这样对待客人、朋友,这种人还有一点点教养可言吗?与这种人相处你该怎样做呢?你想不亢不卑,那恐怕只是一种梦想;你对他曲意奉迎吧,这种曲意奉迎到什么地步才是个尽头呢?所以与这种人相处越多,恐怕矛盾就越多;除非你愿意象奴仆一样的对待他。太子与贾谧这种人相处,实际上就是象杨志遇到了泼皮牛二;聪明的话,你应该马上走开;否则越纠缠事越多。对于贾谧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他奶奶郭槐那是没少训斥,但这个骄纵惯的孩子实在已是无可救药了。而贾后竟然还认为这个公子哥挺聪明,于是后来的许多事竟然都按着他的指引出牌;既然如此贾氏家族的灭亡还有什么疑问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22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4236

会员

发表于 2011-10-26 04: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充满迷雾的太孙司马遹一、    太孙生世   太孙一出世就充满了迷雾。历史书上说晋武帝害怕自己的傻儿子不懂男女之事,于是就在太子成亲前,让一个自己宠幸过的女人(谢玖)去教太子男女之事,而谢玖因此就生下了太孙。这种荒诞不经的内容是出自正史的,但出自正史并不能证明他有多真实。因为这完全不符合人情事理,男女之事真的很复杂吗?随便拉出一个头小猪小狗都会干这种事,甚至比猪狗更低等的小动物也都会干这种事,做为万物之灵的人竟然需要人教?虽然许多人相信这种离奇的观点,但这种观点却显然是缺乏任何可信度的。 而且太子是哪一年成亲的呢?太子十三岁时就成亲了。 太孙是哪一个出来的呢?是太子十九岁那一年出生的。 换而言之,如果上面那个故事真的属实,那谢玖就是以这种特殊身份与太子生活了六年时间。 如果晋武帝交给谢玖的任务只是让太子懂得男女之事,实在没有理由让谢玖在太子身边呆六年之久。就算一个男人真的不懂男女之事,但他学会这种事事,真需要一个女人教他六年吗?如果说谢玖是晋武帝的女人;谢玖以这种身份教太子男女之事时没有怀孕,晋武帝就该大念阿弥托佛了。因为以谢玖这种身份生下一个皇孙,那司马家族的脸恐怕都会因此丢光的。从这层意义上,如果谢玖真是晋武帝的女人,那晋武帝实在没有理由让这个女人在太子身边呆六年之久。而且以贾南凤的性格,又怎么会容忍这样一个女人没完没了的和太子睡觉,以至足足过了六年之久,非得等他们生下儿子之后才对她心生嫉妒之心呢?  这一切本身就是难以解释的。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种传说本身就是一个种地地道道的桃色新闻,虽然他可信度非常低,但人们也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并且在这种基础上做出种种极尽夸张的想象来。 基于正常的思考应该是,东宫内绝没有一个地位、家庭背景能与贾南风相提并论的女人。甚至而言整个东宫内除了贾南风,所有的女人都不过是卑微的宫女罢了。在这种背景下,与太子有机会睡觉的女人,除贾南风之外,通常都是身份卑微的宫女。这种女人怀孕后,通常命运都是很悲惨的;因为皇宫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女人,总会想办法害她们的;虽然说母以子贵,但她们卑微的出生,却并不会因为生下龙种而彻底改变;除非有一天他的儿子当了皇帝。但她们常常都难以等到那一天。谢玖不过就是一个这种可怜的女人罢了。[注1]但总的来说,谢玖还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皇帝的保护成功的生下了自己的孩子,许多这种卑微的女人恐怕连这一天也等不到,就被人害得流产或丢掉了性命。不要说太子或皇帝是一个软弱的人了,就是皇帝是一个强势的人,在黑暗的皇宫之内这种事也屡见不鲜。因为皇帝或太子,与这种卑微的宫女发生关系通常只是一时性起,事后恐怕记也记不清楚了。在贵族社会中,一个人出身卑微本身就是无可饶恕的过错。后来太子有不良的习惯,非常明显一切只是形式所摈。但人们却都喜欢说这是因为他妈出身卑贱造成的。总而言之,太子母亲出生于卖肉之家,所以太子天生就喜欢干这种事,天生就是干这种事的料。既然社会把出生看得这样重,那一个出身卑微的女人就是怀了皇家的骨肉,也绝不会改变他卑微的身份。在贵族社会中,在太子妃专擅东宫的背景下,一个出身卑微的宫女怀孕后最聪明的选择,就是向皇帝寻找庇护。否则,她很可能会不明有白的死去的。太子母亲大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向皇帝寻找了庇护;而这种庇护却给了后人无限的想象与附会。[注1]:明孝宗在六岁之前,一直都是生活在宫庭阴暗的角落;他的存在一直是宫中最大的秘密,连皇帝也不知道这个秘密。因为她的母亲从怀上他那一天起,就一直生活在危机伺服之中;一个身份卑微的宫女敢怀上龙种,等待她的只是宫中强势女人的无限嫉妒。明孝宗六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终于知道自己有了这么一个儿子。也就在一个月后,明孝宗的母亲就突然暴毙了;那个曾经协助他母亲抚养明孝宗的太监也自杀了。明孝宗的父亲并不是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明孝宗的父亲也绝不是一个弱势的皇帝。但明孝宗的童年却是如此的悲惨,一切无非是他母亲出生卑微罢了。 谢玖怀上太孙之后,大约也就是这种可怜的处境吧。二、    太孙的政治地位  晋武帝敢让司马衷当太子;也许是这样想的。儿子智力有问题,但自己可以长久的做他的监护人。   问题是自己死了之后呢?晋武帝也许是这样想的。晋武帝只要能活到六十岁,那司马衷就已近四十岁。而到那时,太孙也长大成人了;只要晋武帝在生前给太孙配置好足够的政治源,那一个人想窥视司马衷的地位,恐怕连太孙这一关也过不了。所以太孙五六岁之时,晋武帝就为太孙广树名声,说什么太孙有司马懿之风。因为广陵有天子之气,所以封太孙为广陵王,食邑五万户。这一切无非是为了自己死后,自己那个傻儿子仍然有一个坚强的保护者。晋武帝让太孙去保护司马衷的权力,等于为自家皇权上了双保险,因为即使太孙夺了司马衷的权力,帝国的皇权还是留在晋武帝指定的接班人手中,一切仅仅是提前接了一下班罢了。从当时的权力搏奕去看,人们都不会希望贾后的儿子取代太孙的地位。因为以贾后的强悍,加上贾氏家族的骄横,再让贾后的儿子取代了太孙的地位,那皇族、其它贵族的利益还有安全感可言吗?从这层意义上,不要说贾后没有儿子,就是贾后有了儿子,恐怕也无法让自己儿子取代司马遹的太子的地位。如果贾后非要这样干,恐怕也是没事想领着全家人上刑场的。只要们看看明万历年间太子与福王的夺储之争,就应该知道贾后即使有儿子也是难以夺储成功的。在万历年间那场夺储之争中,福王是皇帝最宠爱的儿子,福王的母亲一直是皇帝最宠爱的女人。而太子则一直不受皇帝喜欢,太子的母亲更是一个皇帝厌恶之极的、而且出生卑微的女人。皇帝一心想让福王取代太子之位,而皇帝也绝对是一个强势的皇帝,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福王却一直无法取代太子的地位。贾后如果有了儿子。贾后想夺储之时,恐怕只是把明末这段夺储之争先演练一遍罢了。储君之位,那是天下利益汇集、纠结之地;不要说区区一个贾后了,就是一个强势的皇帝恐怕也无力随便决定。贾后如果有儿子,那她废司马遹太子之位时,自然风险会降低一些,但也仅仅是风险会降低一些罢了;实际上这也足以让贾氏家族走上灭门之路。 因为在豪门贵族势力巨大的背景下,一个弱势的皇子常常会占尽优势。这也就是汉文帝、汉宣帝能当皇帝的主要原因。让一个娘家人势力巨大的皇子当了皇帝,那无论皇族、或是其它豪门贵族都也会缺乏安全感的;基于他们的利益他们自然会想方设法支持一个弱势的皇子继承皇位。贾后即使有儿子,她想自己儿子取代马遹的太子之位时,那就是以一家之力与整个皇族与普遍豪门贵族在搏奕,她哪有一丝获胜的机会呢?司马遹当帝国第三代接班人,那是晋武帝生前就已确定的事;仅此一点就让他的太子地位难以动摇。而且基于普遍军政大佬的共同利益,他们也绝不会希望皇后的儿子取代司马遹太子地位。在这种背景下,贾后即使有了儿子,也绝不具备废掉太子的力量。从这层意义上,在司马炎的构想中太孙是注定要成为未来皇帝的。这个构想最终出现了一点点偏差,因为晋武帝实在死得有些太早;晋武帝55岁时就死掉了。这个虽说不上早逝,但也实在有些死得太早了。晋武帝死的那一年太孙仅仅十二三岁;这个年龄使太孙无法在晋武帝死前就顺利参政。而晋武帝一死,太孙参政的机会就被贾后无限期的推延了。 如果晋武帝活到六十多岁,那以晋武帝对他的宠爱、栽培,他肯定在晋武帝死前就开始参政了。而太孙一旦取得这种地位,那他至少可以成为与杨氏、贾氏、皇族元老(司马亮)、皇族少壮势力(楚王、淮南王、秦王)并列的实权人物之一。但晋武帝实在死得有些早了,而这一切后来就给了贾氏家族太多太多的幻想;而正是这个幻想让贾氏家族迅速的走向了毁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26 06: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太子与贾后的搏奕太孙早在五六岁时,他的皇祖父就成天给予他激励、赞扬,总而言之这个皇位终究是属于你的,而且我相信你当皇帝肯定比我更优秀。以太孙那样聪明的人,再长久的受晋武帝这种暗示与激励;相信那种建功立业的雄心早已在内心深处打上烙印了。 但太孙成为太子后,却只能表现出无所是事,游手好闲。因为贾后显然希望他永远无所是事、游手好闲。史书也明确记载,贾后一再让人唆使太子变得邪恶、堕落。[注1]如果太子非要表现得积极上进,更一再提高自己的名声、地位,那肯定会与贾后的之间的矛盾无可调和。而在太子年幼之时,在太子叔叔一系势力没有恢复之前,太子显然不具备与贾后直接冲突的实力,在这种背景下太子只有对贾后逆来顺受。所以有人劝太子应该积极向上,太子马上通过恶作剧的方式让他闭嘴(中舍人杜锡,恐太子不得安其位,每尽忠谏,劝太子修德业,保令名,言辞恳切。太子患之,置针着锡常所坐毡中,刺之流血。)。皇帝智力有问题,皇后想专权,太子却一个劲的想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太子这是想干什么呢? 太子让杜锡坐在针毡上,也许只是想告诉杜锡;你这种话也会让我如坐针毡的。做为我的属员,你为什么从不考虑一下我的处境,就成天说这种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呢?听你的话,我随时都会与皇后的矛盾无可调和;不听你的话图然使我背负恶名;我希望你以后少说这种废话。太子与贾后的搏奕,一直处于非常微妙的状态之中。太子并不着急,太子只要不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来。那他做为皇位继承人的事实就不会改变。所以面对贾后的步步进逼,太子就选择了一些荒唐的行为去自污。太子成天玩着过家家的游戏;花起钱来从来都是大手大脚。太子的行为很荒唐,但我们仔细去看时就会发现;太子虽然荒唐却不会让人讨厌与憎恶。太子的荒唐行为都不过是一些孩童式的游戏与恶作剧罢了。 太子的行为很荒唐,但我们仔细看时就会发现;也许都充满着深意;因为这种自污行为需要付出的代价最低。太子最荒唐的事,无非是太子长大了还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太子最大的恶行,也仅仅是一些类似孩童的恶作剧。太子最值得人非议的地方无非是他花钱大手大脚。一个人需要自污之时,实际上很难找出比这更廉价的方法了。喜欢玩过家家、或是偶尔做一些恶作剧;并不会让人发自心底的讨厌与憎恶;而且处于当时的政治背景,人们也许更能理解太子的用心良苦。 至于花钱大手大脚的背后,也许就充满了收买人心的意思。关于这一点贾谧就曾说过。贾谧曾对贾后说:“太子多畜私财以结小人者,为贾氏故也。”这种说法虽然有谗言的味道,但恐怕也离事实不远。太子表面堕落,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堕落。相比而言,贾谧表面上积极上进,但所作所为却全是惹人讨厌与憎恨的行为。贾谧表面上积极上进,最后却一步步挖空了自己了政治基础;而太子堕落无聊却一直非常注意保护自己的政治基础。从这层意义上,贾谧与太子的政治智商相比;那恐怕差得真够十万八千里。太子长大后的游手好闲,是出于政治上的韬光养晦,还是出于人格上的堕落。这一切已变得迷雾重重,无法确切还原真相了;因为在太子还未真正走上政治舞台时,就已被贾后害死了。 看晋史中太子相关内容之时,泪痕总是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因为我总有一种感觉太子后来的堕落只是出于韬光养晦,只是这一切随着太子的早死变得无法确切证明了。一个曾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太孙(在他皇祖父活着的时候),年纪幼小之时就丧失了祖父、父亲的保护,在邪恶的继母压制下委曲求全的生活着;也许他内心一直充满了希望,但这希望终于没有变成现实。 泪痕前面分析过,贾后即使有了儿子,也无法取代太子之位的。因为一个强势的皇后,背后有一个骄横的家庭,如果再有一个做为太子的儿子。这显然会威胁了普遍皇族与贵族的利益。   贾后没有儿子,就更不具备阻止太子继位的实力。因为皇帝的儿子、弟弟们之所以会拥有巨大的权力资源,而且都会拥有绝对美好的政治前途;绝不是因为这些人能力有多强,仅仅是因为他们是皇帝最亲近的人罢了。贾后如果打击太子,实际上就是公然在否定这种权力分配原则。因为太子是皇帝最亲近的人,他的权力地位都无法保证;那皇帝的弟弟们对自己的权力地位、前途能有一点安全感吗?从这层意义上,太子绝不是孤立的;他的利益是与他那些叔叔们联系在一起的。而太子的那些叔叔们,早在晋武帝活着的时候就都拥有了巨大的政治、军事、经济资源;他们本是皇族中实力最大的一个支系。楚王、淮南王、长沙王、成都王,这些皇弟们一旦成年,哪一个不是振臂一呼就足以让帝国风云变色人物?凭贾氏家族的实力想与这样一个利益集团争斗,贾后也实在太高估自己的实力了。贾后实在不具备阻止太子继位的实力。因为太子为中心的力量,实际上远比贾后为中心的力量要大。随着太子与皇弟们的年龄增长,这种力量将变得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新崛起的势力集团,贾氏家族最聪明的做法就是逐步承认这个事实,并尽力把自己的利益与他们捆绑在一起;事实上贾后的母亲就是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他的这种努力却全被贾南风、贾午、贾谧破坏了。从刘卞劝说张华支持太子杀贾后的话,我们可以看出来东宫当时拥有的政治、军事资源是惊人。如果太子不计后果的去做事,不要说与自己那些叔叔们联手了,就是自己奋力一击,贾后也根本无力抵抗。只因太子是有理性的人,所以他才不敢去干这种蠢事,因为杀人容易,杀人之后呢?太子担负着杀母、逼父的罪名,在皇族、豪门势力巨大的背景下,他太子的地位还靠什么巩固呢? 以太子的实力杀贾后很容易,但想在杀掉贾后之后控制帝国就难了。后来大唐帝国太子李重俊,因为无法忍受武氏家族的压制;于是率军一股作气把武氏家族灭了门;问题是,灭掉武氏家族之后呢?这种胜利的果实会落到太子手里吗?显然是不会的。太子的这种努力,只是为别人做了一件嫁衣裳罢了。当然贾后杀太子也很容易,问题是杀掉太子之后控制帝国也会这样容易吗?就好象两个人为了巨大的利益在吵架、拉扯,一个人突然拿出刀来来要捅对方。一切是显然的,拿刀捅人很容易,捅人之后呢?但为了利益已急红眼的贾后,却显然连理智也丧失了。于是她杀掉了太子,但杀掉太子之后呢?却是拿自己全家人的性命来偿还;如果上天再给贾后一个机会,贾后还会选择干这种蠢事吗?[注1]:贾后素忌太子有令誉,因此密敕黄门阉宦媚谀于太子曰:“殿下诚可及壮时极意所欲,何为恒自拘束?”每见喜怒之际,辄叹曰:“殿下不知用威刑,天下岂得畏服!”《晋书.愍怀太子传》     四、太子与贾后的冲突   太子一直避免与贾后的矛盾激化,但贾后却是步步进逼;最终他们之间的冲突已无可避免了。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会选择支持谁呢?如果与贾后利益相关的人多、力量大;那人们自然都会选择支持贾后。如果与太子利益相关的人多、力量大,那人们自然都会选择支持太子。在这种选择面前,没有一个人、一个家族敢掉以轻心的,因为一旦选择错误可能就是家破人亡。贾后决定废杀太子开始,就意味着贾后与太子冲突已正式开始了。从利益相关者的人数、力量而言,贾后与太子谁占优势呢?显然是太子!因为普遍皇族、贵族都害怕外戚家族(贾氏)势力无限膨胀。在这种背景下,贾后的图谋实际上是以一己之力与普遍皇族贵族在搏奕。贾后与太子冲突公开化之后;实际上是皇帝的近亲(皇帝的儿子与弟弟)与皇帝的远亲(皇帝的叔祖、曾叔祖家)之间在争斗。太子所依靠的力量主要是皇帝的几个弟弟;而贾后所依靠的力量主要是皇帝的几个叔祖。皇帝的弟弟们(淮南王、成都王、常山王、吴王),从利益而言自然会支持太子的。因为众皇弟的权力、地位巩固、发展所凭借的政治规则是,与皇帝亲缘最近的人在权力分配时拥有优先权。而贾后废杀太子,是对这个政治原则的无情否定。皇帝的两个叔祖(赵王、梁王),从利益而言自然会支持贾后的。因为随着皇弟、皇子的日渐成长,基于与皇帝亲缘最近的人在权力分配上拥有优先权力的规则;赵王等人所拥有的重要军政权力,自然只有逐步让给皇弟、皇子一系。从这层意义上,他们所处的利害关系与贾后非常相近。 也许有人认为,太子的叔叔们会希望太子被杀掉;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有机会当皇太弟了。泪痕以为这种观点根本经不起推敲。因为皇后连一个成长中的太子,一个还没有参政的太子都无法容忍,靠什么会容忍一个早己拥有强大政治、军事班底的皇太弟存在?在这种背景下,皇弟们自然不敢心生取代太子地位的想法。 贾后在废太子之前,首先把成都王调出了中央政府。贾后这样做,只是为了方便除掉太子罢了。因为假如成都王那种人留在中央政府,贾后敢废太子,成都王自然会积极表示反对;有这种人带头反对,反对者随时都会形成绝不妥协的力量。当然贾后把成都王调出中央政府,也绝不是贬成都王的职,因为成都王是皇帝的弟弟,这种人天生就是应该当高官的,如果贾后现在敢公然否定这个规则,那她全家被杀就用着等到太子被杀了。贾南风把成都王调离中央政府的条件,就是让成都王成为坐镇邺城的最高军政长官。这个职务是非常重要的,成都王后来能左右帝国大局,主要就是因为他拥有这种职务。成都王虽然并不太乐意离开中央政府,但面对这个条件也无法拒绝。因为这种职务调动本身,就证明贾氏家族还不敢与皇族近支系公然决裂的。成都王没有必要先拉开与贾氏家族决裂的序幕。在贾后阴谋除掉太子之时,太子的叔叔们之所以无力反对。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力量都在地方;在中央政府保持完整之时,在皇后用合法手段打击太子之时;他们实在没有办法去反对贾后。从支持太子与贾后的最基本的力量去看,冲突双方的力量相差并不悬殊。因为与贾后利害关系接近的赵王、梁王也拥有着巨大的政治资源。所以贾后对太子已是磨刀霍霍,但太子与皇弟们却是一忍再忍一退再退。但贾后的所有胜利也就停留在这里无法扩大了,因为当贾后要除掉太子之时,马上引来了扑天盖地的反对。支持太子一方的力量之所以会越来越强大;那是因为支持太子意味着尊重帝国既有的秩序;而支持贾后则意味着要颠覆帝国的既有秩序。很显然前者更容易保持帝国的稳定;而后者随时会把帝国带入动荡与不安之中的。在这种背景下,普遍皇族与贵族自然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太子;而这种呼声终于越来越响亮,也越来越肆无忌惮。在这种呼声中,贾后变得惶恐不安了;在这种呼声中一直站在贾后身边的赵王、梁王也忍不住要重新思考何去何从了。最后赵王终于决定杀掉贾后了! 皇帝的老婆、与皇帝的弟弟、儿子相争;最后却是让皇帝的一个远房亲戚攫取了最大的政治利益。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贾后在临死前,终于明白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的荒唐与可笑。齐王进去杀贾后时说:“我奉诏讨贼。“贾后说:“诏书都从我这里出,你的诏书是从哪里来的?”齐王并不屑和她解释,因为这种问题本身就幼稚极了。如果齐王屑于和她解释,肯定会说:“诏书从哪里来的?这还用问吗,诏书自然是从皇帝手中来的!”“诏书全从你那里出,你好大的口气。你以为你是皇帝啊?就凭这一句话杀你全家也不冤枉!” 贾后问齐王是谁领头干这件事。齐王说是赵王、梁王。贾后说了:系狗当系脖子,我系在尾巴上哪能不败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这话隐讳极了,所以后世对它的解释也是千差万别。不过泪痕以为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我做为皇帝的妻子,成天想着害自己丈夫的儿子、弟弟,竟然重用一些与丈夫血缘疏远的人,我这不是自己败自己家吗?死到临头贾后才发现自己只是皇帝的一个管家,她试图打破既有的权力格局,实际上就等于放弃自己的地位。但一切已为时太晚了,她在临死前向皇帝高声呼救;但皇帝此时的心情肯定是矛盾的;因为皇后杀掉了他唯一的儿子,皇后真是一个值得自己继续信任的人吗?皇帝痛苦的在思考着一切,但以他的智力实在不知道该信任谁了;所以皇帝只有保持沉默了。后来嵇绍死的时候,皇帝高声呼喊;他是忠臣你们不可以杀他。后来齐王被之时,皇帝一再表示有相救之意。但对自己这个妻子,皇帝此时却是一脸的淡漠。皇帝亲口说出话、亲笔写的字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绝不是源于人们对皇帝的忠心;仅仅是因为帝国的权力是以皇帝为中心分配的;任何一个人敢无视皇帝亲口说出的话,亲笔写下字,那马上会让在政治上陷入绝对被动之中。 贾后做为皇帝的妻子,做为皇帝信任的人,所以近水楼台先得月,自然最容易取得皇帝的支持。但当她打破既有的权力格局之后,实际上就等于让皇帝陷入了傀儡的境地;皇帝如果成了傀儡,贾后还有什么可依靠的呢?不要说当时皇帝没有相救她的意思了,就是皇帝有相救她的意思;恐怕也是无济于事的。皇帝的诏书,只是一张纸上写了几个字;所谓的玉玺也不过是一块石头上刻了几个字;这种东西谁都能拿出一大把。赵王自然随手就拿出一份诏书,有一个不知死活的官员想要验证这诏书是真是假,赵王马上拉出他就地正法了。“我拿出的诏书你敢怀疑是假的,贾后假传圣旨之时你怎么不认真核对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24-6-15 23:22 , Processed in 0.06404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