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零零社区 首页 女人社区 情感杂谈 查看内容

组图:绝迹百年 打春牛今年响鞭

2016-2-18 22:5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6| 评论: 0

摘要: 今后北京每年立春节气当日将在古观象台举行“鞭春牛”活动 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由人扮成的主管草木生长的“句芒神”鞭打春牛三下,嘹亮的祝词随之唤醒春天:“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 ...

打春牛今年响鞭

打春牛今年响鞭

    今后北京每年立春节气当日将在古观象台举行“鞭春牛”活动

    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由人扮成的主管草木生长的“句芒神”鞭打春牛三下,嘹亮的祝词随之唤醒春天:“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年春。”

    从周朝开始,“鞭春牛”这项民俗节庆便在中国流传下来。然而,1911年,随着封建帝制被废除,这一仪式随之消失。但中国人对牛的喜爱、对传统文化的尊崇未减。有着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中国,重新将“鞭春牛”的节庆拾起。现代人和古人一样,渴望着每年立春时,响亮的“鞭春牛”声会带来一年的祝福与吉祥。

    今年是牛年,记者日前从建国门街道了解到,“立春鞭春牛”这一绝迹京城近百年的民俗活动,将于正月初十“立春”当日重现“古观象台”,届时,按照传统习俗,“鞭春牛、祈民福、分春粮”,市民将现场感受旧时民俗韵味,共勉迎春。据街道负责人介绍,“立春鞭牛”这一民俗活动已确定为建国门地区一项春节期间的固定民俗项目,今后每年立春节气当天,都将在古观象台“鞭牛”祈福。

    “一打国泰民安,二打风调雨顺,三打五谷丰登!”记者了解到,今年立春日在春节后,而“春牛”已准备就绪,届时,一只如真牛般大小,塑钢、树脂材料制成的“耕牛”将现身“古观象台”,百姓到现场可以参与“三鞭春牛”。鞭春牛后,身着对襟红袄的牛童还会从牛肚子里掏出红布袋,内装五谷杂粮,一袋袋“春粮”将发给现场居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俗专家刘铁梁告诉记者,立春日“鞭打春牛”的传统至少始于三千年前的周朝,是一种策励农耕的民俗活动。“怕牛休息一冬后变得懒散了,所以用彩鞭、木棍打它,让牛辛勤耕作,勿误农时。”他介绍说,“鞭春牛”这一立春民俗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体现,一直流传下来。

    “到了清代,这一迎春仪式成了举国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每年立春,皇帝亲自参与,三鞭春牛,地点就在‘东直门外一里’处的‘春场’,现在北京以外的一些省市包括部分农村还保留着这个古老的传统民俗。”刘铁梁告诉记者,这一民俗在北京已经失传很久,“据考证,1911年,最后一次迎春仪式举行后,这一民俗活动就在北京城区消失了。”

    “建国门街道恢复这一民俗传统,地点选在了古观象台。”建国门街道办事处主任王伟东说,古观象台是我国古代掌管天文历法的机构,曾是全国最权威的节气预测和发布机构,观象台的日晷指示着一年中立春时刻的到来。刘铁梁教授告诉记者,旧时“立春”节气“打春”都在城“东郊”,这一习俗源自宋代甚至更早,而北京城过去的“春场”就在“东直门外”,“现在春场已不复留存,但恢复这一民俗时选址城东,在一定程度上承续了旧时传统。”

    王主任介绍,今年立春古观象台前的“鞭春牛”活动的最后方案还未最终确定,“为了能恢复传统民俗的原汁原味,并且有所创新,我们专门请了大量民俗专家一起座谈,提出建议,帮我们修改方案。”王主任透露,今年立春“鞭春牛”活动将加入“牛年元素”,“具体方案到现场揭晓,欢迎市民朋友参与现场体验鞭春牛,既有年味,还将有惊喜。”

    东直门外有个“春牛场”,东郊有个“牛王庙”,春牛场立春打春牛,牛王庙里敬牛王。据史料记载,北京唯一的“牛王庙”曾出现在三元桥一带,牛王庙现在还能否找到痕迹?当年的农田今天又是怎样的光景?

    记者日前专程走访了三元桥太阳宫乡一带“牛王庙”地区,这里的“老人”早已放下农具,对当年“牛王庙”的记忆也已因时间久远而变得模糊。三元桥外的“牛王庙村”,如今仅存的40户农家,守着三元桥旁最后的农田,今年也将告别“农田”,搬进新楼。

    消失的牛王庙与最后的农家

    “牛王庙供奉的不是牛魔王”

    “牛王庙里究竟供奉的是哪路神仙?”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来到距三元桥不足一公里,位于东三环北路路口向西约100米的顺源里社区。记者注意到,靠近三环路的9栋楼,楼牌上都标着“牛王庙”三个大字,顺源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住在“牛王庙”小区6号楼和9号楼里的很多居民,都是上世纪80年代“就地上楼”的农转非搬迁户,“在牛王庙附近长大的”。

    由于牛王庙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三元桥时就已经被彻底拆除,而牛王庙的地名却一直留存,因此关于牛王庙的各种传说版本纷杂,“《西游记》里的牛魔王?一尊类似颐和园里的镇海铜牛?专门为存放东直门外旧时春场用于立春鞭牛的泥质春牛的场所?”从小在“牛王庙”周围长大的老人们对春牛的回忆已经“残缺不全”,但很多老人都告诉记者,“牛王庙里并没有牛魔王,也并非供奉神牛,牛王庙是一个小庙,内有一尊泥牛,牛王庙是为供奉专司耕牛疾病安全的牛王爷而建造的。”

    家住牛王庙6号楼的董大妈过去住在牛王庙邻村五里沟村,她告诉记者,牛王庙的位置就在现在三元桥立交桥下,解放前庙就已经荒废了,“庙里有一座泥质的牛像,庙堂里画有牛像壁画,年久失修,已经残破不全。听家里老人介绍,这座牛王庙是过去用来供奉牛王爷的,但我小时候庙就很破了,比不上附近的三元庵和娘娘庙,也没什么人去庙里祭拜。”在采访中记者发现,1945年以后出生的当地居民,对这座“牛王庙”已经几乎完全没有了印象。

    建了三元桥不见“牛王庙”

    “1962年我到地质部仪器厂工作,就住在牛王庙4号楼,我刚搬来时,周围全是菜地,我女儿上的小学就叫做牛王庙小学。”今年65岁的李玉贞已经从厂里退休多年,当年的菜地已经被高楼大厦取代,而她所说的“牛王庙小学”也已经不复存在。“牛王庙小学里有一座庙,当时的小学生都在庙里上学。”

    难道牛王庙小学里就是牛王庙?记者走访多家“牛王庙村”本地人了解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牛王庙小学并非建在牛王庙,而是建在距离牛王庙不远处的“三元庵”。

    尽管牛王庙小学并非旧时牛王庙改建,“但当时牛王庙还没有拆掉。”老住户祁大妈说,当时还有专人负责看庙,“看庙人叫赵玉兰,今年也该有80多岁了,搬迁以后也没了联系。大约80年代,庙拆掉后她跟女儿住,就搬走了。”

    “建三元桥时牛王庙就彻底拆掉了。”今年61岁的杨信大爷也是在“牛王庙”附近长大的,他说,“最后拆庙的时候,说是有一个牛像从庙里搬出去了,随着修桥,这座庙就一点痕迹都没有了,只留下这个地名。”据了解,三元桥建于1984年9月,桥址原为太阳宫乡三元庵、牛王庙、褡裢坑三个自然村耕地。 这位杨大爷告诉记者,在三元桥附近,除了这个已经变成楼群的牛王庙小区,三元桥外太阳宫乡辖区内,还留存有一个“牛王庙村”,“过去的农田还没有完全拆完,有些老村民应该还在。”

    “牛王庙村”最后的农田和村民

    驱车从牛王庙小区出发,穿过三元东桥沿霄云路向东约两分钟车程,在三元桥高楼林立的钢筋水泥森林中间,一片有些荒凉的“废墟”展现在记者眼前。“荒地”中零星散落着一些平房,房前空场,“白菜”还埋在冻得硬邦邦的地里,一片片光秃秃的小树林勾勒出过去“村庄”的布局,这里就是“牛王庙村”最后的一片农田和村落。

    村子里的杨大爷今年65岁,说起牛王庙他已印象不深,指着三元桥的方向他告诉记者:“我小时候牛王庙就已经荒了。位置就在现在三元桥下,80年代建三元桥时,牛王庙就彻底拆掉了。”他告诉记者,“只听说清朝时候牛王庙曾经是祭拜牛王爷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五都要拜庙里的牛王爷。”

    村干部介绍,拆迁前有1000多户人家的“牛王庙村”其实是过去的“东坝河村”,而过去的“牛王庙村”和“五里沟村”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三元桥修桥时就已经搬迁。“牛王庙村自2007年启动城中村改造,如今村里还剩下40户,年轻人基本上都已经搬走了,今年内搬迁顺利的话,这块地将由开发商接手,这里的村民也会搬迁住进楼房。”

    “牛王庙”或与“春场鞭牛”有关

    “北京东郊的牛王庙建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根据各地牛王庙的研究以及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敬牛王这一文化传统与中国自古以来作为农业大国的农耕文化有很大关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俗专家刘铁梁告诉记者,牛王是中国民间信仰中保护牛类的免疫之神,旧时农家多供奉。每年正月初五,有祭拜牛王求耕牛平安的习俗。

    他介绍说,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北方牛王庙,画百牛于壁,牛王居其中,则冉伯牛也。宋代以来,多奉冉伯牛为牛王。冉伯牛本是春秋时孔子的学生,姓冉,名耕,字伯牛,将他奉为牛王,是从其名字有‘牛耕’二字取意。画百牛于壁也是从其字‘伯(百)牛’而来。”刘铁梁说,根据村民回忆描述的牛王庙,由于年久失修,百牛图恐难以辨认。“至于那尊牛像,也可能与位于东郊东直门外立春鞭牛习俗中所供奉的春牛有关。”据介绍,历史上太阳宫一带农民多以种菜为生。“这一地区的主要古迹,多与‘农’字相关,立春官府迎春鞭牛的春场,在东直门外一里许,牛王庙则建在春场以北,有些资料记载说,这里曾供奉春牛,亦称春牛庙。”刘铁梁认为,这一说法目前并无原始资料作依据,但这样推断也不无道理。“经历过战乱和政治动荡,村民记忆中的牛像已不可考证,但牛王庙和立春打春牛这些物质或非物质层面的民俗遗产,都是中国的农耕文化留下来的,随着城市发展,农田变少,牛王庙这样的农耕文化遗产也就渐渐消失了。”

    按照老北京旧时民俗,正月里从初一到初十每天均有特有的称谓和相沿成习的娱乐、祭祀、饮食、禁忌的内容。初一是占鸡、初二占狗、初三占猪、初四占羊、初五占牛、初六占马、初七占人、初八占谷、初九占麻、初十为豆日。这十天所占物种和人的顺序,有人说是根据女娲补天所造宇宙万物的顺序,有人说是西汉时期东方朔为了占卜新的一年各种物产的收成情况而设。旧日北京正月头十天的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着当天的代表物象展开。

    初五占牛,名曰破五。传说这一天是财神爷赵公明的生日,商店营业,开门大吉。当天拂晓,掌柜的要率全店同仁向店内财神像行三叩礼,然后走到街头放鞭炮,在鞭炮声中把幌子挂出来,新年已过,开张做生意。

    商家开市,郊区农民则要在这一天祭牛王,除东郊牛王庙外,一些村镇也有自建牛王庙。据记载,牛王名冉耕,字伯牛,是孔子弟子,主司耕牛疾病健康,因旧时农耕依靠“耕牛”,农民这一天要拜牛王,保耕牛一年无疾无灾。也在这天,花农则到南郊花神庙祭花神。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3 22:05 , Processed in 0.061624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