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零零社区 首页 女人社区 情感杂谈 查看内容

组图:天津老城西北角铃铛阁王家老宅

2016-2-18 23:02|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22| 评论: 0

摘要: 曲径交叉的胡同尽头一幢红色的房子王家老宅现在的样子王昌烜在老宅前 位于老城西北角的铃铛阁大街如今已是一条残败的胡同,王家老宅就散落在胡同中。王家后人王昌烜说,院子里曾发现刻有“因随军有功,明朝燕王赐地 ...


曲径交叉的胡同


尽头一幢红色的房子


王家老宅现在的样子

铃铛阁王家老宅
王昌烜在老宅前

    位于老城西北角的铃铛阁大街如今已是一条残败的胡同,王家老宅就散落在胡同中。王家后人王昌烜说,院子里曾发现刻有“因随军有功,明朝燕王赐地五十亩”的石碑,足以证明王家从明朝开始就在此居住生活。虽然此时此地再难寻到600年前的痕迹,但当年的街道肌理并没有太多改变。而现在,醒目的“拆”字写满胡同的每一面墙,不久后,整个胡同区就将变成工地,城市某处的记忆又一次被移除了。

    老胡同住着最正宗的老天津卫

  57岁的王昌烜住在与铃铛阁大街垂直相交的丁字胡同。他家是这里的老住户,说的更确切一点,自明朝天津建卫起,他的祖上就住在这里,称得上是最正宗的老天津卫。

  王家还保留着家谱,王昌烜小时候常听他父亲讲:“天津西头除了文昌宫没有比咱家早的。”王家祖籍浙江余姚,明初燕王赐地,王家人在此扎根,以种菜为生,后来开设花炮厂、办漕运,家业慢慢兴盛。

  王昌烜手绘了一张王家老宅平面图,共有七进大院,99个房间,大致相当于半个足球场的面积。他记得王家大院南门外面当年有一大片空地,年节还有高跷、旱船等演出。老宅最北端靠近铃铛阁大街的地方是王家祠堂所在地。“祠堂是1958年交公的,房管站的人把祠堂西廊改为住房时,祠堂后墙上还刻着光绪皇帝老师翁同龢所写的‘进德修业’四个大字。”

  胡同漫游方法论

  王家老宅位于胡同区的东北角,而现在尚未拆除的部分可以延伸到西关大街和复兴路。在胡同漫步是没有目的的——反正胡同早已所剩无几,即使迷路,也很容易走出来。而比起现代的住宅小区或商业广场,胡同显然有它独特的魅力。比如有的胡同窄到如果两人相对经过,彼此必须要侧过身来;也有三岔胡同口,迎面居然在路中间有一所平房。还可以看到似乎几十年也没变的理发店、小卖部,房顶上或绑在废弃的木电线杆上的电视天线像鱼骨般伸向天空,随处可见直径四五十厘米的大树,而其中一小半是斜刺里生长出来,力道十足。

  如果方便的话,需要提前百度一下这一区域的历史,不方便也没关系,单是从那些挂在墙上的路牌——海会寺南街、韦陀庙大街、永明寺南街……也可以恍惚领悟到当年这里的繁华。

  留住铃铛阁的文脉

  王家大院早就成了大杂院,但屋檐上精致的砖雕和廊柱仍能看出当年大户人家的气魄。为保护祖屋,王昌烜和家人一直四处奔走,也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希望通过相关法规确定此处老宅为不可移动文物。

  既是建筑师也是天津建筑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成员的张强常到王家大院实地考察,“我们决不否认王家祠堂等历史建筑的残破,只是希望能够科学对待这一片珍贵的历史地段,保存铃铛阁地区的历史格局、街道脉络与人文环境。”

  老街区是承载城市记忆的地方,有它们在,就会觉得这个城市是有根基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心里也会踏实。墙上遍布的“拆”字也让人慨叹,不知道更年轻的一代人,在我们的城市里还会不会找到“胡同”的样子。  □ 记者/何玉新  摄影/赵文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3 22:05 , Processed in 0.051835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