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海遗址群(资料图片)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曾经指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半坡文化遗址是土房矮房,而凉城的老虎山、园子沟文化遗址则是高楼大厦,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老虎山、园子沟文化遗址就位于内蒙古凉城岱海地区,与被苏秉琦誉为的人文始祖王墓山遗址,共同构成了了解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史前考古文化序列、聚落形态及文明起源窗口的岱海遗址群。
新石器时代遗址
自治区文物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岱海遗址群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岱海遗址群由王墓山、老虎山、园子沟等三处典型遗址组成。其中王墓山、狐子山等遗址距今五六千年,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早期近似,但是也有本地区的特点。老虎山、园子沟等遗址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较接近,但更多地具有本地区文化特点,历史年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早期。考古人员通过对凉城县各地出土文物的研究发现,战国时期,凉城地区属赵国地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凉城有鲜卑等少数民族居住,辽、金、元时期的遗存遍布全县各个乡镇。
人文始祖
王墓山遗址经考古专家鉴定和证实,其属仰韶文化中晚期,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并被苏秉琦赞誉为“人文始祖”。
王墓山遗址面积达875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时期人类聚落遗址。经考古专家对清理试掘房址、灰坑及出土文物鉴定证实,这里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比传统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之说整整推前了1000年,这个遗址目前尚未进行大规模挖掘。
这个遗址已经出土的文物,主要有作为生产工具使用的石器,作为生活工具使用的陶器。
老虎山遗址
老虎山遗址是从1982年开始,由内蒙古文物考古队工程师田广金组织发掘,到1983年夏天基本完成的。遗址依山势修建,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四周有石墙围绕,南北长370米,东西宽330米,这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城墙防护体系之一,标志着凉城地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进入了初具规模的城市王国时代。
2001年6月,老虎山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里设立了考古研究点。该遗址对于探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形态、经济状况、文化性质以及我国北方地区的“古城”、“古国”、“古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1980年5月1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老虎山遗址被列入自治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园子沟文化
园子沟文化遗址位于凉城县三苏木乡园子沟村北的山坡台地上。遗址背山面水,南距岱海3公里。遗址自南向北可分为三个台地。这是一处目前在全国发现的原始社会时期窑洞式房屋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窑洞最多,并且是保存最完好的遗址。
1986年到1988年,由考古工作者对园子沟文化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和清理了87座房屋。在园子沟文化遗址中,房子又分为三个小区,在每一个小区内又依地形的高低程度,将房子建在层层台地上,大致分为5排左右。这种聚落内部的划分,可反映园子沟文化遗址先民们是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社会结构的。
园子沟文化遗址的时代与凉城老虎山遗址时代大致相当,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早期,即推测为距今4800年前后到距今4300年前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