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零零社区 首页 女人社区 情感杂谈 查看内容

组图:老巷变身北京“新名片”

2016-2-18 23:50| 发布者: 123456000000| 查看: 10| 评论: 0

摘要: 南锣鼓巷是历代达官显贵居住之地,740多年的历史遗存丰富,汇集元朝以来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 建国以后,南锣鼓巷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变化。1990年入选北京首批25片历史 ...

    南锣鼓巷是历代达官显贵居住之地,740多年的历史遗存丰富,汇集元朝以来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

    建国以后,南锣鼓巷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变化。1990年入选北京首批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后,南锣鼓巷地区历史风貌保护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专业人士的重视,东城区更是投入大量资金,对南锣鼓巷进行了多次整修和环境综合整治,增加其旅游经济的文化内涵。

    回望南锣鼓巷的60年变化,我们看到的,是一条积极探索、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的古都风貌保护之路。

1949年——1976年

两次破坏 街区渐败落

    南锣鼓巷始建于元朝,是目前我国唯一保存的元代“鱼骨状”胡同肌理、棋盘式格局的民居区,二十世纪90年代曾被评为北京市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可以说,南锣鼓巷是古城民居的活化石。但在共和国成立后的近30年里,她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路程。

    据居民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锣鼓巷是一片普通、破旧的居民区,临街少数房子开着买卖,大多卖些肉、油、盐、酱、醋等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胡同深处一些保存较好的大宅院里,几位中央首长和民主人士在这里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

    “文革”与唐山大地震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也成为改变南锣鼓巷面貌的两个节点。前者损毁了大量文物,对南锣鼓巷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后者破坏了四合院的规整格局,使违章建筑遍布南锣鼓巷各个角落。

    南锣鼓巷80岁社区居民王士秀曾经是居委会主任,从1960年到1996年,她从事街道、居委会工作时间长达近40年。“‘文革’时候闹得挺凶的,1966年开始‘破四旧’,老百姓不能烫头,不能穿高跟鞋,不能涂脂抹粉。胡同里的门墩、牌楼、砖雕也都被红卫兵给砸了,都是有几百年历史的好东西啊。”王士秀说,当时自己所在的后圆恩寺胡同里,老宅子不多,且住的大多是中央首长,没有遭到大规模破坏。“香饵胡同、土儿胡同、沙井胡同都闹得挺厉害,胡同里的女儿墙、石碑,在当时可都是‘封资修’,都被砸了。”十年浩劫让南锣鼓巷元气大伤,所受损失至今没有精确统计数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76年,“文革”的阴影还未完全散尽,唐山发生大地震,北京也受到影响,大量房屋倒塌,道路受损。南锣鼓巷社区居民、46岁的王京刚回忆,当时自家的房子墙面倒塌了,所幸家人都没有受伤,后来解放军把房子修好。修葺房子大概花了半个月时间,其间,大家都住在临街搭设的简易棚里。房子修好后,居民搬回了原来的住宅,临时简易棚却没有拆掉。

    1976年后,南锣鼓巷地区的小窝棚呈快速增长趋势。居民利用政府发放的木头、席子等救灾物资,在房前屋后搭起了小窝棚,解决住房困难问题。

    这一说法得到了76岁老居民曹素珍的证实:“当时人们没有‘私搭乱建’的概念,人口增长迅速,孩子要成家没房子住,只能自己动手在屋外搭棚,房管所也没办法。”居民们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四合院成了只留狭窄过道的大杂院,临街的铺面房外也搭上小棚,巷道开始变得拥挤,为日后的风貌保护、环境整治埋下了隐患。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 4 页

1978年——1995年

喜获新生 古巷添活力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北京市政府也鼓励个体经营,逐渐恢复个体经济。南锣鼓巷上开始出现了个体户,商业因素为这条逐渐破败的巷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家住南锣鼓巷29号的居民程其友将自家临街私房改成小饭馆,做起了包子生意,成为改革开放第一批响应者。时任南锣鼓巷居委会主任的马德芬回忆,“他可挣了不少钱。”马德芬说,程其友很有生意头脑,“当时馒头都是1毛钱一个,他蒸好馒头拉到北京站去卖,就变成5毛钱一个了。”

    南锣鼓巷本是民居区,街面上店铺种类不多,上世纪50年代工商业改造后,大多数店铺归口合并,许多铺面房改成了民房,店铺就更少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春风,让这里掀起了开店做买卖的热潮,也为这条古老巷道增添了活力。据记载,当时南锣鼓巷街面上30多种与居民生活相关的行当都齐全,基本具备了商业街的雏形。

    1992年后,国家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交道口街道联社开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各个居委会主任率先行动,在南锣鼓巷临街铺面房上“开门打洞搞活经济”,开办三产、五七工厂。59岁的马德芬是当时参与发展三产的居委会主任之一,“当时的发展模式是个体经营,居委会管理,收取适当管理费。”马德芬说,居委会发展三产的收入中,40%需要上交街道,“南锣鼓巷经常是交最多的,90年代初期时一年就能交5万元。”

    90年代,南锣鼓巷在经济上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同时也入选了北京市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南锣鼓巷为代表的老城区风貌保护和四合院民居改造成为政府、专家关注的话题。

    其中,最典型的是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1990年,在北京市政府支持下,由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主持设计的菊儿胡同四合院住宅工程一期竣工,为解决旧城区四合院适应现代化居住条件的需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建成后的新型四合院继承了北京传统四合院形式和胡同体系,又吸取了公寓式住宅楼私密性的优点,基本院落由两三层楼房住宅合围而成,具有民族风格和历史韵味。1992年,这一工程被授予年度“世界人居奖”。现在,除了原来的居民外,这里还吸引了40多位外国人居住。英国人吉姆在这里住3年了:“我喜欢住在这里,有老北京的感觉。房子修得很好,住起来很舒服,很方便。”

123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19-7-13 22:05 , Processed in 0.050337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