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3-8 22: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53 楼
117) 【毛时代使我们困惑的话】
一、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
加入少先队时,大队辅导员谆谆的告诉我们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成。对此,我深信不疑。只是时而想想,如此多的红领巾,需要多少烈士的鲜血呢?直到有一次,十一参加国庆游行,自己的鼻子突然出血,滴在借来的白衬衫上,弄脏了别人的白衬衫,发现了白布染上鲜血竟是如此难看,也终于明白了红领巾根本不可能是由烈士的鲜血染成的这个道理。
二、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还在受苦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
小学时,经常要全班同学集体朗诵一句话:“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民正在在受苦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每次背诵这段话时第一印象就是:我们成天饿着肚子,世界上居然还有如此多的人民不如我们。每每想到这里,就暂时忘记了饥饿,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不过这种自豪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到了吃饭的时候,这种自豪感马上就转换成了一种疑虑:把他们解救出来,我们吃什么?我们穿什么?
那时,全国刚从大饥荒中走出来,相对于那三年生活稍有改善,但在没有什么副食品的情况下一个月二十多斤计划粮,对于一个十余岁活蹦乱跳的孩子来说仅仅能做到勉强果腹。不够吃怎么办,那就各显其能。好在那时主旋律代食品种类很多,我吃过的代食品就有:野苋菜、妈妈菜(马齿苋)、灰灰菜、野荠菜、地枣苗子、榆树叶、红薯叶、麦糠、棉籽、豆腐渣等等。在我的记忆中,上述所有品种,最美味的就是豆腐渣(做豆腐剩下的渣滓,现在主要用来喂猪)。买豆腐渣要在天没亮时就到徐州博爱街豆腐作坊排队,去的越早越好,但即使去的很早,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能买到,买回家后,在锅里蒸一下就可以吃。如果碰到家里有点猪油,切点葱花炒熟,简直就是天下第一的美味。
当时定量供应的粮食有很大一部分是粗粮。粗粮供应的品种有红薯(徐州也叫白芋)、红薯干(徐州也叫地瓜干)、高粱面等等。直到今日为止,我仍认为在我吃过的所以粮食品种中,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高粱面。高粱面非但难吃,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吃完以后大便极难拉下来。
后来有首红歌叫做《学习老三篇》,歌词内容为:
老三篇不但战士要学,干部也要学,老三篇最容易读,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要把老三篇,做为座右铭来学,哪一级都要学,学了就要用.搞好思想革命化,搞好思想革命化.
于是有好事者将吃高粱面的事把《学习老三篇》的歌词套改,歌名改为《高粱面》,歌词内容为:
高粱面不但市民要吃,干部也要吃。高粱面不太好吃,真正消化更不容易了。要把高粱面,作为细粮来吃。哪一级都要吃,吃了拼命拉,支援农业现代化!支援农业现代化!
那时不光粮食短缺,物质匮乏。穿衣也极为困难。发给城市居民有限的布票是很难解决老百姓的穿着和铺盖问题的,好在中国人有的是聪明才智,食品短缺既能发明许多代食品,布匹短缺也可以发明代用品,于是“回纺布”应运而生。所谓的回纺布,就是将废旧的棉花(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黑心棉)重弹后纺织成布。回纺布质地粗糙,贴身穿刺激皮肤瘙痒,极不耐磨,容易起球。如是男孩子穿,穿不了几天,就浑身起球,千疮百孔了。回纺布不好是不好,但毕竟能遮体,而且价格较便宜,因而对于困难家庭来说,回纺布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又过了几年,一种料子裤子在农村的干部中开始流行,并迅速风靡大江南北。当时,中国开始少量进口日本化肥,不知什么人发现化肥口袋非常结实,洗干净用颜料染染做成裤子即结实、又有型,于是日本尿素裤子迅速流行。不过这种流行只是在农村干部中,农村的老百姓是无法消受的。伴随着尿素裤子的流行,一首民谣应运而生:
大干部(所谓大干部一般是到公社官员一级,裤子由大队干部进贡)
小干部(农村只有干部享此专利)
一人一条料子裤
前日本(染后隐隐露出某某日本株式会社生产)
后尿素(染后隐隐露出商品名)
裤裆夹个百分数(染后隐隐露出的尿素含量)
有黑的
有蓝的
就是没有社员的(毛时代物质匮乏,干部利用权力得到社员得不到的东西)
那时也就想想,把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受难的人民解救出来,我们能得到什么?真的解救出来,我们有限的高粱面是不是又要分三分之二给他们了,真的解救出来,前面的《高粱面》歌词中的最后一句是不是要改成“吃了拼命拉,支援欧美亚非拉!支援欧美亚非拉!”了。不过有利有弊,真的解救出来,农村社员没有尿素裤子穿的现象倒是有望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