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mama

[转帖] 不同角度了解历史(持续更新)

[复制链接]

3404

主题

6269

回帖

2万

积分

零零光明使者

积分
22874
发表于 2014-3-9 03: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11 楼
                                       
                           
                                   
                  
                                                               
                                        159)    【苏联红军强暴妇女塑像展出引反响】

      


    俄罗斯媒体关注苏联士兵强暴波兰妇女雕塑

    中国和俄罗斯领导人最近决定开始准备共同庆祝二战胜利70周年。与此同时,一尊备受争议的塑像近几天在波兰和俄罗斯引起反响。塑像反映的是一名头戴有五角星钢盔的红军士兵在施暴一名怀孕的波兰妇女。这名红军士兵面目狰狞,他一只手拧着波兰妇女的头发,另一只手握着手枪顶住受害妇女的喉咙。

    这尊塑像一个星期前一度竖立在波兰格但斯克市胜利林荫道的T-34坦克旁边。这辆坦克为了纪念1945年解放格但斯克阵亡的苏军将士竖立。作为苏联红军二战中使用的主要坦克,战争结束后,一些T-34坦克被用来当作纪念碑。

    创作红军士兵施暴妇女塑像的是一名26岁的波兰艺术大学生。他解释说,塑像竖立在T-34坦克旁边是个很好的补充,塑像想展示战争的残酷和波兰妇女的悲剧。

    这起事件再次让人们关注苏联和红军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和一些不光彩的历史。

    苏联红军在东欧的暴行

    2002年,英国人军事历史学家安东尼·比弗出版了《柏林:一九四五年沦陷》,书中指出,在差不多三年多期间,苏联红军由普鲁士和纳粹德军作战并攻打柏林,估计共有二百万名妇女被奸,其中有些更是被人轮奸。单在柏林,就有十三万妇女遇害,其中有一万人因不堪打击自杀。

    由于红军被视为将德国从纳粹手上解放出来的英雄,他们犯下的罪行被视为禁忌,无人敢再提。而比弗也收到很多受害人的信件,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例如有些妇女不想落到红军手上而自杀,有人因奸成孕,感到羞辱而将亲生女儿杀死,还有学校女生集体自杀。

    而另一本据朱维毅所着的《寻访二战德国兵》,摘要了一位名叫希尔德伽特·克利斯托夫的老人的回忆:红军掌管了全城的秩序,前六个星期里基本不允许我们出门。一天晚上,俄国人闯进我家抓走了我和表妹。这一点太容易做到了,因为他们禁止所有的居民锁房门。他们用枪逼着我们进入一幢空房。那里已经站着一些年轻的女人。接着,集体强奸开始了,这些野兽扑向我们,一次又一次,持续了整整一个夜晚,直到天开始发亮时才离去。当我们拖着软弱的身子回到家里时,母亲居然非常高兴,因为她看见我们还活着。当时有很多女人被强奸后就被击毙了。我们小城中有很多人上吊自杀,我们常常要去剪断绳索,埋葬她们。

    而一位名为阿诺特·尼登楚在他的回忆录中写下了一则悲惨的事,跟那备受争议的塑像有类似情形:我作为约瑟夫医院的主治医师留在了罗塞尔。1945年1月8日,罗塞尔市在经过很微弱的抵抗后被苏军占领,随即开始了占领者在城内的大规模殴打、焚烧、强奸和杀人。第一天就有六十个居民被杀,其中多数是拒绝被强奸的妇女、试图保护妇女和儿童的男,以及不愿意向俄国人献出手表和烈性酒的人。我的医院有一天收下一个肺部被子弹打成重伤的流产孕妇。在一个俄国人意欲对她施暴时,她表示自己是孕妇,那个俄国人大怒,用脚狠踢她的肚子,并对她打了一枪......。

    红军在东北留下了纪念碑 还留下了严重罪行

    二战结束之际,苏联曾出兵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迅速垮台。苏军当时把东北一些主要工业企业的设备拆下运回国内,以及红军的所作所为和军纪涣散都让东北老一辈人难以忘记。当时苏联红军在东北让共产党有了重要根据地,并获得了日本关东军的武器装备,这些都对共产党在内战中获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段历史也使东北留下了一些同苏联红军有关的纪念碑和塑像。但同时也在中国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朝鲜部分地区犯下严重罪行。

    俄罗斯哥萨克拉里萨·阿纳托利耶夫娜1945年曾在中国满洲居住,她曾亲眼目睹苏军在中国东北的一幕一幕暴行。她投书俄罗斯《祖国与信仰》杂志,忿然写道:“1945年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此处为俄文原作者笔误,应为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的苏联红军,开进了中国满洲地区。但是对这些“解放者”在中国的累累罪行,我们至今三缄其口。那些罪孽在身的苏联红军老战士们,至今还躲在奖章和勋章的光环之后不做忏悔,他们面对胸前的奖章难道问心无愧吗?今天,俄罗斯没人敢于承认1945年他们在中国东北的所作所为!面对痛心疾首的历史,俄罗斯人选择了沉默,似乎红军官兵们全都名副其实地为祖国而战了。可他们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罪行呢?被他们凌辱过的那些中国女孩子呢?别忘了,她们要么自刎而死,要么从悬崖上投河,就因为她们不堪忍辱!根据我的调查,普通苏军士兵抢劫中国的商铺,整箱地把财物带回苏联。而军官却是整个集装箱地往回发运赃物——而就是他们,却口口声声说是为了“解放”中国东北而去的。还有,那些反抗抢掠的中国人遭到苏联红军士兵的打杀,不亲眼所见,简直难以置信!”

    另外,据记载,美国战略指挥部分部主任哈尔·赖斯目击沈阳苏军暴行后,有如下的记录:“俄国人对中国人实施抢劫和强奸。女人直接在公共汽车站,火车站,有时就在大街上被红军强暴。有传言说,地方政府被要求每晚给苏军司令部提供一定数量的妇女。结果,女性被迫削发,涂脸和束胸以免受辱。”

    而苏联红军还在河北平泉县城欠下血债。他们把当地的中国警察和士兵投入监狱,不发给食物,直至将他们全部饿死。他们挨家挨户抢劫,掠走了农民家的耕牛。目击者称:“苏联士兵抢走了当地人的手表等贵重物品,并且开枪杀害反抗抢劫的中国老百姓。红军士兵疯狂地四处寻找村里的女人,寻欢作乐,还强迫村里的小伙子帮他们寻找,两个村民拒绝合作,立即遭到枪杀。”(摘自罗纳德·斯佩克特的《在帝国的废墟里》,34-35页).

    苏联红军占领北朝鲜之后,也犯下了同样的罪行,掀起了新一波的抢掠和强奸暴行。“苏军在松岛从银行抢走了800万朝元,还仓库里拉走60000多磅的人参。苏联红军士兵为了纪念‘到此一游’,还抢走几乎该城所有市民的手表。(摘自《我们在朝鲜所为不佳?好吧,且看红军做得如何》,第59页,新闻周刊,1945年9月24日)”

    一位前往平壤寻访失踪盟军的奥地利人,记录了他目睹的暴行:“身佩汤姆森冲锋枪的俄国人,向空中放了几枪,然后冲进了房子,把妇女拉了出来,她们大多数都是年轻女人。俄国人把她们连同家具和抢来的其他物品,装在卡车里拉回了军营。翌日,那些被蹂躏妇女就被抛在了马路上。我还看见,俄国人走进农民家的菜园子,摘走了所有的蔬菜,全然不顾那家农民已经快饿死了,就指望卖菜糊口呢。可是,俄国人吃东西从来不付钱,至少我没有看见他们付钱。朝鲜人告诉我,苏联红军抢走了他们的家畜、蔬菜,从没有付过一分钱。”

    解放

    面对这尊备受争议的塑像近几天在波兰和俄罗斯引起反响之事件,乌克兰基辅纪念碑组织领导人科卢茨克说,东欧许多受过共产党奴役过的国家,并不把苏联红军当成解放者,而是把红军同纳粹一样当作占领者。与受到共产党洗脑的老一代人不同,年轻一代人对历史当然有自己的判断。最关键的问题是,作为苏联继承者,俄罗斯从未对苏共政权过去在国内和国外犯下的罪行道歉。

    “世界在改变。今天世界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对他们的前任犯下的错误道歉忏悔。比如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虽然未曾在中世纪生活过,但他对中世纪教会的文字狱道歉。德国和波兰的领导人向犹太人道歉。美国也因为黑奴问题道歉。但我想早晚有一天,当新的俄罗斯领导人执政时,也会做类似的事情。”

    而俄罗斯对此塑像的出现感到愤怒。认为在大街上出现类似的塑像不但侮辱了俄罗斯人民,更是对60万为了波兰自由和独立,把波兰从纳粹法西斯手中解放而牺牲的苏军将士的侮辱。因此这 塑像仅竖立几个小时,就被当地政府以未经批准为理由连夜把塑像拆除。

    虽然塑像被拆了,但人民可不会忘记,苏联红军在过去一系列的暴行中大量地使用了“解放”这个词,但要让人们及受害者接受被俄国人“解放”的观念是很困难的。至少对那些曾被苏联占领过,现代已步入民主国家的欧洲人来说,他们都知道历史上,俄国人的到来无异于代表天塌地陷般的灾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29

主题

3万

回帖

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82467
发表于 2014-3-9 03: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12 楼
                                       
                           
                                   
                  
                                                               
                                        160)     【7501瓷】

        1974年,湖南、山东、江西等历史上三大名窑所在地的省革委会接到了中央的特殊任务,为主席特制一套生活用瓷.75年1月起,在江西省公安厅现场24小时监制下,景德镇官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7501工程".共生产了100套近万件瓷器.从中精选出6套近千件,送呈中南海,其余就地全部销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9 03: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13 楼
                                       
                           
                                   
                  
                                                               
                                        160)    【 缺陷的产物】

       无论动机如何,斯大林毕竟是犯了可怕的罪行。有人争辩说,斯大林的动机是关心人民的福利而不是出于自私的目的。这真是怪极了。在关心人民利益的同时,他却消灭了人民最优秀的儿女!这是很基本的逻辑问题。因此,要为一个大规模的杀人犯开脱罪责事情就复杂了。到现在还有人对我说:“也许你不应该把斯大林的事全部讲出来。”说这种话的人并非是斯大林生前作恶的同伙。他们只是一些头脑简单的老人,习惯于崇拜斯大林,也不能放弃斯大林主义时期的旧观念。要他们转向真理是很困难的。他们是缺陷的产物,斯大林活着时就是这样训练和培养党员的,采用各种思想灌输的方法,要求的是不加思索的服从和毫不怀疑的忠诚。—《赫鲁晓夫回忆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5

主题

7748

回帖

1万

积分

零零光明使者

积分
17695
发表于 2014-3-9 03: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14 楼
                                       
                           
                                   
                  
                                                               
                                        161)     【毛泽东谈文革武斗】

         1972年6月28日,毛泽东在会见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时说:“我们这里早几年天下大乱,你还不知道呢。全国各地都打,全面内战。两边都发枪,一共发了100万支枪吧。这一派军队支持这一派,那一派军队支持那一派,打。”周恩来在旁边解释:“名义是抢枪,实际上是发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68

主题

12万

回帖

27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75452

特殊贡献奖美食专家精英斑竹

发表于 2014-3-9 03: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15 楼
                                       
                           
                                   
                  
                                                               
                                        162)    【青山埋忠骨,巨石书假文:名将张灵甫(组图)】


   



    张灵甫这个名字,在中国大陆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当然这种鼎鼎大名并不是人们对张灵甫这个抗日名将真的有什么了解,真的就那么尊重,而是恰恰相反,人们完全是从《南征北战》、《红日》等文艺作品中认识了他。经多年的反面宣传,人们对张将军在抗战中的英姿一无所知,脑海中全是杀妻、狂傲、孤军冒进的一系列冷冰冰的形象。

    当今两岸关系日趋正常化,在确定国民政府的军队是抗日主力军的前提下,也应该彻底还原张将军真实的历史形象了。

    在中华五千年的神传文化中,有“兵争天下、王者治国”之理,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有武灵下世助其打江山,创造一系列神传文化中千古流传的佳话,有智勇双全、有荡气回肠、有悲呛壮烈,不一而论。人们茶余饭后谈起这些武灵,都好象唤起了心灵深处的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一下子仿佛自己正亲身驰骋在疆场。也许,在那世世代代的轮回转世中,你就是那当年著名的大将、勇者,一世的智勇、大胜、凯旋、壮烈成仁换来后世代代相随的潜意识、显意识有意无意的回味,有意无意的骄傲,有意无意的自豪,有意无意的觉得自己真的堂堂正正的很是个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立足的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张灵甫将军就是一个武灵下世,一个堂堂正正的钟爱中华社稷的中国人。

      

    1903年,张灵甫(原名钟麟)降生于陕西西安东乡大东村的一户农家。家境尚可的张父望子成龙,早早就将张灵甫送入私塾,接受中华正统文化的熏陶。张灵甫从小就对史书有浓厚的兴趣,常常是手不释卷,读起来通宵达旦,多年以后,妻子王玉玲问起张灵甫为什么这么嗜好读书,他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一天不读书就难受。”除了读书,张灵甫还被古人的书法深深地吸引,刻苦临摹古人的书法,早早就显露出书法方面的天赋,在长安中学读书的时候,张灵甫一有空闲就带上纸笔去文庙临摹,加之勤奋努力,技艺大增。他的字很快闻名全校,学校专门为他举办书法展,观者如云。一日,被称为中国近代五百年草书第一人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应邀参加长安中学的书法展,张灵甫在于老面前一口气写下了五个条幅,于老见了赞不绝口,连连道:“奇才,奇才,后生可畏!”

    张灵甫爱好历史,喜欢与人谈古道今,指点江山。1923年中学毕业后,他回家乡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小学教师。后张灵甫不甘身处穷乡僻壤,有志难伸,遂千里迢迢来到北京,考入北京大学,成为这所名牌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如果不是生于乱世,中国说不定就会多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书法家。

    张灵甫在历史系完成一年学业后,由于北京大学昂贵的学费使张父无法再负担,使张灵甫不得不中断学业。那时,从军成风,张灵甫遂顺水推舟,投笔从戎,先到河南开封加入胡景翼的国民二军军官训练团,后有幸再遇到军队做报告的于右任先生,在于右任的推荐下,张灵甫投考黄埔军校,顺利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入伍生总队,修步科。张灵甫一心报国,不久即因信仰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在戴季陶、王柏龄的引荐下加入了国民党。黄埔军校毕业后,张灵甫被分配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师长胡宗南)任职。

    1932年,已是团长的张灵甫率部至鄂豫皖区进剿红军,于六安、苏家埠突破红军防线,将红军击溃,获蒋介石和胡宗南赞赏。在随后的麻城、黄陂战斗中,充当先锋的张团进攻红7师和红20师阵地,一天完成突破,张团一路追击,红军大败,一名师政委阵亡,一名军长重伤,团、营、连干部被俘若干,胡宗南连夸张灵甫是“黄埔英才,革命猛将”。不久,张灵甫又以一团之众,突破红军主力对卫立煌军部的包围,救出卫立煌。同年冬,在漫川关之战中,为关闭红军突围之路,率部与红34团、219团血战,获相当战果。后在入川追剿红4方面军中,张灵甫部在广元被红军人海战术围困、攻击,张率部顽强反攻,杀出重围,突围而去。后因上马时腿受伤到西安休养,腿好后驻扎广元。期间,红军为策反张灵甫,派吴海兰主动接触张灵甫,张灵甫当时曾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老家娶有一妻,但吴海兰自然不在意这些,不久二人结婚。1935年的新年,张灵甫携吴海兰回长安老家,忽然发现皮包里的几份重要军事文件不知去向,张灵甫顿时焦虑万分,追问吴海兰,吴海兰死不开口,张灵甫本来就已怀疑她的真实身份,此时见吴海兰如此对待自己的询问,知是吴所为,取不回文件,张灵甫无法担当责任,一股怒气涌上心头,掏出手枪打死了吴海兰。

    国军团长枪杀娇妻的消息很快暴光,舆论哗然,虽然他的老上司、国军第一师师长胡宗南一再偏袒自己的爱将,言吴海兰是间谍,但舆论不干,张灵甫自知罪责难逃,不想让上司为难,主动表示去南京投案自首,后被关于南京老虎桥模范军人监狱,暂时中断了军旅生涯。

    十年以后,张灵甫与王玉玲女士结婚,当王玉玲问起当年的这件事情的时,张灵甫说:“她拿了我的东西。”

    张灵甫在监狱中,没有忘记自己对书法的爱好,笔润不少,作品颇多,当年南京城里有许多的招牌都出自张灵甫的手笔。

    1937年芦沟桥事变,国民政府国防军事委员会发布特赦令:全面抗战不可避免,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凡服刑国军官兵,一律释放,回原部队戴罪立功。当时,国民政府在汉口组建了一支新军──第74军,军长为俞济时,下辖王耀武的第51师和俞济时自兼师长的第58师。师长王耀武知张灵甫是一员战场经验极其丰富的不可多得的悍将,遂要求在张灵甫被释放后出任自己属下的第305团团长。张灵甫上任后,率部紧急奔赴淞沪战场。在著名的罗店战役中,张灵甫以勇猛果断,指挥有方赢得全团官兵的爱戴。嘉定作战的时候,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国军的日寇蜂拥冲锋,杀红眼的张灵甫甩掉上身军服,抱着机枪跳出战壕,身先士卒带领100多名敢死队员迎头痛击,杀得日军丢盔卸甲,抱头鼠窜。后他率领该团又连续打退敌人七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军800多人,取得了显著战果,受上级表扬。后日军自华北及国内来援的增援部队在杭州湾登陆,包抄国军的后方,国军濒临险境,开始全线撤退,但此时从杭州湾登陆的日军最著名的久留米师团(第18师团)已经向望亭(137号大桥)扑来,未来得及撤退的国军面临退路被切断的危险,率先发现这一险情的张灵甫未来得及请示王耀武,即率领全团在137号大桥阻击日军,与第18师团大战三天,给日军重大杀伤,直到后退的国军脱离危险,才率领剩余官兵退出战场。

    就是这个日军最著名的第18师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于1942年初进攻马来西亚,以伤亡一百多人的微小代价,竟使英军十五万人投降,成为当时盟军战场的一大奇闻。张灵甫仅以一团之众就使其在望亭三天不能越雷池一步,对国军从淞沪战场安全撤退功不可没。第18师团后进攻缅甸,一直攻到中国云南境内的惠通桥,直到1944年底才被著名的全副美械装备的中国远征军---孙立人的新1军及廖耀湘的新6军彻底消灭。
待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21

主题

9318

回帖

2万

积分

零零光明使者

积分
29804
发表于 2014-3-9 03: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16 楼
                                       
                           
                                   
                  
                                                               
                                        续上

    抗战时期74军的军歌是:“起来,弟兄们,是时候了,我们向日本强盗反攻。他,强占我们国土,残杀妇女儿童。我们保卫过京沪,大战过开封,南浔线,显精忠,张古山,血染红。我们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

    1938年年底,第74军驻扎在长沙,在著名的长沙大火中,74军帮助百姓在灰烬中重建家园,出生农家的张灵甫更是亲自率队伍帮助百姓。1939年6月,王耀武升任第74军军长。

    1941年春,国军与侵华日军展开江西上高会战,日军之第33师团被击溃,伤亡惨重。第34师团及独立第20混成旅团被歼约十分之七,国军总计毙伤日军一万五千余人。战后,侵华日军主力第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中将被以指挥无能为由撤职,改由阿南惟几中将接任。

    此次战役被何应钦称之为抗战以来“最精彩之战”,此役中“74军战斗力量坚强”(罗卓英3月29日致蒋介石电)。据国军战史记载:“中路日军第34师团22日集中万余兵力,在飞机掩护下猛攻74军阵地,74军拼死力拒,虽血肉横飞、伤亡惨重,仍不稍退,是日一日间敌我伤亡均在四千以上”。战后,第74军因战功显赫,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军队最高荣誉“飞虎旗”,被誉为“抗日铁军”。

    会战中,张灵甫率部坚守云头山,在日军铺天盖地的进攻中死战不退,激战中,张灵甫腿部被炸断,蒋介石派飞机将他送往香港,请英国著名外科专家克雷斯特尔为他诊治。手术后不久,张灵甫在报上看到有战时军人不宜出国养病的新规定,不顾英国医生再治疗一月可以痊愈的劝阻,说军命不可违,军人死不足惜,何惜一足,伤未愈提前归队,从此留下残疾,走起路一跛一拐,被称为“跛腿将军”。

    此役张灵甫代师长因表现优异,于当年冬天升任第58师师长。不久,张灵甫将军经蒋介石特批,进入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学习,成为甲级将官班唯一的一名少将学员。

    1943年常德之战中,张灵甫亲率突击队救援常德守军74军余成万之57师,作战异常凶猛,迫使日军占领常德城当日即退出,为收复常德立下战功。

    1945年4月国军抗战中最漂亮的一仗,是湖南芷江的雪峰山战役,张灵甫指挥74军58师在铁山与日军主力血战大获全胜。张灵甫被称为“常胜将军”,战后获三等宝鼎勋章及美国金质自由奖章,并升任74军中将军长。

    抗战结束后74军获极高荣誉,作为御林军守卫南京,张灵甫将军兼任南京警备司令。

    就在那一年,王玉玲女士与张灵甫将军经人介绍在长沙一个理发馆里见了面,开始了他们的交往,并于这一年的金秋在上海金门大饭店举行了婚礼,之后定居南京二条巷焦园一号。据说张灵甫十分留恋这个家,曾说:“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住上太太亲手布置的家,我好幸福呀!”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至1946年,国民政府因国家财政困难,大力消减军队及地方部队。依照当时国民政府军政部的计划,至1945年底,国内原有124军,354个师,36个独立旅,28个独立团,15个独立营,裁减了31个军,111个师,28个独立旅,83个独立团,10个独立营。军事机关原有4550个单位,裁并了1779个,军事学校原有92个,裁并了70个,总计原有兵员是590余万人,整编后是430余万人。国民政府的计划是1946年以内,用集体转业、个别转业和给资遣散三种方式,再行裁汰官兵180万人。国民政府认识到庞大的军费开销,国家财政支付不起。第74军接受整编,复员了一万多人,缩编为“整编第74师”,仅剩兵力3万2千人。

    不想中共却趁此机会将被消减及遣散的军队(包括三十万东北军)收编在自己手下,开始向政府军大举进攻,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打得精疲力竭,不愿再战。据新闻记者于衡在东北的回忆录中记载,国民政府最高检查署直到1947年6月28日共军出动二十多万兵力围攻四平之后,才开始通缉毛泽东,这已经是共军与国军开战一年以后的事了。另外,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担心失去美国的经济援助,如果国民政府主动开战,失去美援,那是渴望早日休养生息的国民政府所不愿意的。正是由于蒋介石的担心,他才万般无奈地亲自下令已经攻击到哈尔滨近郊的孙立人的新1军立刻停战,避免了林彪继四平之败后,在北满被国军一举全歼。

    1945年底--1946年初,共军阻挡国军接收日军降地,国民政府应战。1946年7月,整编第74师在南京誓师,之后被调至苏北前线。

    张灵甫率74师先后攻占淮安、淮阴、宝应等重镇和十几座县城。10月强攻军事要地涟水,两日即穿越1百多米的淤黄河攻入城内与共军激战,遭遇顽强抵抗后74师撤退。同年12月,74师再攻涟水,仅14天就击破华野6师(纵)、10纵6旅、7师19旅13个团的防御,占领涟水城,此役共军伤亡惨重。

    战后,共军从苏北撤走,进入山东。74师乘胜追击,又攻克沛阳、新安、郊城各要点,直取临沂与蒙阴。

    就在张灵甫攻占涟水之后,共产党隐藏在国防部的作战次长、掌握国军调动大权的刘斐中将利用国防部有关人员对鲁南山区地形不熟,极力促成了置重装备的张灵甫第74师于死地的作战计划:令张灵甫军由孟良崮渡汶河,攻取坦埠,受纵队司令李天霞指挥及支援。令驻汤头镇张淦纵队,向界湖担任右翼策应。令驻蒙阴黄百韬军向北桃墟担任左翼策应。

    当时,共军在蒙阴东北集结,企图用人海战术围攻国军右翼的第7军及整编第48师,并没有打算要围攻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但是,5月11日晚,共军收到刘斐送来的国军作战计划,这才打起了用十几万人围攻张灵甫的主意。

    鲁南山区尽是崎岖的山路,第74师人马拥挤,宿营、补给均极其困难。因为到处都是岩石,很难构筑工事,大炮不能灵活运动,拉拉推推,几乎变成了累赘和废物。对这种“逢山不能开路,遇水(汶河)搭不成桥”的绝境,第74师将士都有怨言。据随军国民政府官员毛森后来的回忆录说,张灵甫当时牢骚满腹:“我是重装备部队,如在平原作战,炮火能发挥威力,陈毅二,三十万人都来打我,我也能应付;现在迫我进入山区作战,等于牵大水牛上石头山。有人跟我过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给他们看吧!”

    张灵甫不是一个有勇无谋、急功近利、轻敌冒进的人。当年武汉保卫战中,若不是张灵甫提议奇袭张古山,安有国军抗战时期唯一一次全歼日军一个师团的万家岭大捷?想想那可是1938年,抗战刚刚开始不久,当张灵甫出奇兵取胜的时候,中国有几个这样智勇双全的军官?张灵甫身中七处弹片仍指挥部队击毙日军四千多人于阵地前,此前中国又有哪个将军有这样的辉煌战绩?因此张灵甫实是当时一位战绩出类拔萃的军官。

    从张灵甫进入鲁南山区后,对国防部作战计划多出怨言来看,战场经验丰富的张灵甫根本不愿意将重装备的74师投入山区作战,对自己部队参与鲁南山区作战的结局似有预料。中共间谍刘斐功不可没,是他断送了74师。

    在孟良崮会战前的那天晚上,国民政府的一些随军官员也发现了情况不对,立即向汤恩伯总司令报告情况:陈毅部有二十万人,都隐伏在坦埠附近,汶河水位虽然不深,但沙滩广阔,通过非常艰苦,74师暴露在二十万敌军火力面前,太危险了;第一百军李天霞部,战斗力并不强,并且在孟良崮的西南,隔着一座大山,能否支援的上令人怀疑;张淦纵队主力在汤头镇,距离74师也有七八十里,又有河流山崖阻挡,如何策应得上;黄百韬部本来可以增援,但由蒙阴经北桃墟至垛庄的路,两旁都是高山,部队无法展开,到了垛庄之后又是山路,如令黄百韬抽出主力,蒙阴又告危险。

    汤恩伯听后非常不安,立刻用电话向国防部作战厅长刘斐作了通报。但刘斐说:“这是最高统帅的决定,命令既下,不能更改。现主席已休息,不便惊动他。”汤恩伯非常不安,又打电话向徐州的顾祝同详细报告,顾祝同的回答竟是:“作战命令直达各整编师(即有关各军部),徐州陆总及你的兵团部,只是指示照办,负责督战,明晨即开始行动,照命令行事吧!”顾祝同的不警觉,终使74师走上不归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88

主题

6069

回帖

2万

积分

零零光明使者

积分
22573
发表于 2014-3-9 03: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17 楼
                                       
                           
                                   
                  
                                                               
                                       
该用户发言已被管理员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93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3170
发表于 2014-3-9 03: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18 楼
                                       
                           
                                   
                  
                                                               
                                        163)   【我们要用敬佩的眼光来看他们才是】

    日本投降后,台湾青年岩里政男搭乘了美军货轮自由轮回家。在船上有很多穿草鞋衣衫不整的国军军人为大家批评,很多人已经看惯了英姿勃发衣装笔挺的日本军人。岩里政男却说:为了我们的国家,国军在这样差的装备条件下打赢日本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们要用敬佩的眼光来看他们才是。岩里政男后来恢复了他的汉名:李登辉。(龙应台《大江一九四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9 03: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19 楼
                                       
                           
                                   
                  
                                                               
                                            164)     【看看北洋军阀治下的中国】

    作者: 颜昌海

    知识分子就一定清贫吗?这个问题在民国时期的答案是否定的。在学术氛围浓厚、学术思想活跃的民国时期,文化人在经济生活方面,大多数是比较宽裕的。据史实,在1920年代,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胡适、辜鸿铭、马叙伦、蒋梦麟、沈尹默、马寅初等人的月薪为280银圆。当时的1块银圆在上海可买7斤猪肉。

    以梁启超、胡适和鲁迅三人为例,分析知识分子当时的经济收入:

    1912年12月,梁启超在天津创办半月刊《庸言报》。12月18日,他在家信中说,“《庸言报》第一号印一万份,顷已罄,而续定者尚数千,大约明年二三月间,可望至二万份,果尔则家计粗足自给矣。若至二万份,年亦仅余五六万金耳,一万份则仅不亏本,盖开销总在五六万金内外也。”不仅有很大的社会效益,而且经济收入达5万多银圆。梁启超跟商务印书馆的来往也很密切。根据1922年10月他和商务印书馆经理张元济的通信,梁著《中国历史研究法》等书版税为40%;而梁启超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的稿酬为千字20圆(约合今人民币800元)。后来,梁启超到欧洲考察,决心退出政界,宣称以教育文化为业,走教育救国之路,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著述上。

    胡适在1917年6月9日从纽约启程,搭乘海轮;7月10日,轮船到达上海,胡适立即专程回到安徽绩溪老家,探望久别的母亲,并小住一个月。开学之前,他北上来到首都,应聘就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这一年他实足26岁。胡适到北京大学文科讲授中国哲学、英文修辞学课程,他在美国所写的博士论文就作为北大哲学课的讲义。26岁的胡适刚进入社会做事,就拿260银圆的月薪,相当于今人民币1万多元。而他住的北京大学教员宿舍是免费的,9银圆的伙食已很丰盛(当时北大的学生在食堂包伙仅4两银子即5.6银圆),每月还有200多银圆节余。北大教授是胡适理想的职业。北大开学以后,他在9月30日寄给母亲的信中写道:“适之薪金已定每月260圆。……教英文学、英文修辞学及中国古代哲学三科,每礼拜共有十二点钟。……适现尚暂居大学教员宿舍内,居此可不出房钱。饭钱每月九圆,每餐两碟菜一碗汤。适意俟拿到钱时,将移出校外居住。”不久,胡适和安徽同乡高一涵合租一处僻静的住房,每月租金6银圆,每人仅出3圆。上课一个月后,立即加薪为本科一级教授。胡适在北京大学的经济生活,比他在美国的日子优越得多。他很满意,从此安心于学术,继续为新文化事业奋斗,有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而鲁迅在他生命的最后9年,靠版税和稿费生活,每月收入700多银圆,相当于现在的2万多元。而当时上海一个4口之家工人的每月生活费不到40银圆。对鲁迅的研究到现在,文献资料可谓浩如烟海,但几十年来没有人注意到他的经济状况。《鲁迅全集》最后两大卷是《鲁迅日记》,研究者多半以为是写感想、写交往的。其实,700多页的《鲁迅日记》中总共有几千处是记录他的经济收入的。从1912年鲁迅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一直到1936年去世,24年中日记的主要内容就是记录收入情况,鲁迅总共收入12万多银元,约合今天人民币 480万元。这些收入充分保障了他在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库门楼房的写作环境。鲁迅能够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乐,坚持自由思考,得益于他殷实的收入。

    书,在鲁迅看来,简直比吃饭更有价值。侍候鲁迅母亲生活了多年的帮工王某回忆:有一次,母亲劝鲁迅买几亩水稻田,供自家吃白米饭,省得每月向粮店买大米吃。鲁迅听了笑笑说:“田地没有用,我不要!”然后又大声说:“有钱还是多买点书好!”从1912年5月(鲁迅31岁)初到北京教育部工作,至1936年10月(鲁迅55岁)在上海病逝,这24个年头中,鲁迅平均收入的11.1%专门用来购置图书。共耗资1.3万多银元用来购置图书1万多册(幅),价值约合今天人民币52万元;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耗资5000多银元(约今人民币2万多元)专门用来买书,别人赠送的图书还不计在内,而且后10年所用书款,更多于前期。

    鲁迅一生购书费用约合今天人民币52万元——这还是一个较为保守的数字,有些经济学家提供的数值比这更高。纵观《鲁迅日记》24年的书账,详细记载了他平生购置并保藏的9600多册书籍和6900多张古文物拓片,共1.65万件图书。

    鲁迅的著作如《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参考了数量惊人的古籍文献,大半出于他精心搜集的藏书。他还利用藏书和借书编辑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为了翻译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鲁迅预先购置了大量参考书籍,甚至委托朋友们从欧洲、日本购买外文原版。即使如此,鲁迅还经常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并为一些珍爱的图书无法购置而遗憾。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似水照缁衣”;鲁迅抱怨无处写这两句话的时候是1931年,此时国民党已经统一全国。在这前后直至其去世,鲁迅还是有地方写的。这一年,鲁迅以连续7篇文章汇入当时汹涌的民意,一举攻掉了当时的内阁总理段祺瑞。起因是为抗议八国通谍,李大钊等人组织了一次示威游行,在执政府门前遭到卫队开枪射击,死47人。这一天是3月18日,史称3.18惨案。惨案发生,政府为开脱责任辩称是学生先开枪。此说刚一出口,便即遭到当时如《京报》《语丝》等众多报刊的痛驳。不仅如此,各大报小报连篇累牍的跟踪揭露评论,使得真相浮出水面。而段祺瑞尽管事先不知情,事后却长跪不起,还终于难安其位,挂冠而去。平心而论,面对几十条人命,段祺瑞丢官去职完全应该。但段祺瑞在教科书上是被定义为军阀的,军阀也者,应该是厚颜无耻心狠手毒之辈。只是段军阀身为总理,曾数度执政,曾三造共和,曾位高权重一时无两。为何没有将那些诸如鲁迅之类的杂音河蟹掉呢?!

    河蟹掉一小撮如鲁迅之类别有用心的敌对分子,从而稳定广大不明真相的群众,是很有必要的。于公,可以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于私,可以继续总理中国,不失权柄。然而,段祺瑞选择了下野,把自己河蟹掉了。对此,习惯于1949年之后思维的中国人实在有点不大明白。幸好,段祺瑞自己明白:“限制舆论的做法不适合共和国的国体,对舆论应先采取放任主义。”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29

主题

3万

回帖

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82467
发表于 2014-3-9 04: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20 楼
                                       
                           
                                   
                  
                                                               
                                        续上

   民国的大人物大都见过清朝大人物的样子,(或者如徐世昌等人本身在前清就官至宰相),规行矩步,往往也有一些大人物的气度。清朝大人物们是封建官僚,当然有封建官僚的许多毛病。但也有一条好处,就是知道敬天地,畏舆论。同光年间翰林四谏望重当朝,笔锋扫处,军机府道,无不凛然。跋扈如慈禧,当年因午门护军殴打太监一案大发雌威,执意重处护军,从军机到刑部明知枉法而束手无策。最终靠陈宝琛、张之洞两道片纸回天,当时朝野振动,乃知言官不虚设,舆论之可畏。

    这些旧闻,与张之洞同立当朝的北洋两巨头袁世凯、徐世昌是知道的。袁世凯因为深知舆论的厉害,所以从他打算做皇帝的那一天起就着手严格控制舆论。1915年,在称帝前的紧锣密鼓中,袁世凯一口气查禁了《中国白话报》、《爱国晚报》等多家反袁报刊,全国报纸销量锐减。留下的基本上都是赞成帝制的河蟹声音。8月10日,袁的御用首席外国专家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代表全国人民论证中国适合帝制,帝制适合袁世凯。接下来的事似乎应该顺理成章,全国人民一致强烈要求袁世凯同志就任皇帝,一片河蟹。不料,仅仅10天之后,一个别有用心的的人士发了一个极不河蟹的杂音《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梁启超从头到脚将帝制论驳了个体无完肤,立论之深,力透纸背。大胆发这篇帖子的是上海的《大中华》月刊,随即加入大胆行列加以转贴的有《申报》、《时报》等大的论坛。当时,一片哗然。

    袁世凯是谁?是李鸿章之后最具实力和权势的汉大臣。自小站开始,袁手中的北洋六镇是晚清的绝对主力,后来也是民国初年陆军的绝对主力。至少在此时,北洋军还牢牢控制在袁世凯手中。手握十万雄兵,身为民国总统,袁世凯竟然没奈何得了一个书生梁启超,一份小报《大中华》。

    徐世昌也知道舆论的厉害,毕竟是翰林出身,加上有袁世凯的前车之鉴。在整个4年左右的任期内,徐大总统基本上没打过能完全控制舆论的妄念。有一次,徐世昌倒是真的下令检查新闻,不过很不理想。那一年是1919年,在巴黎开的瓜分会议上列强内定由日本接替德国接受在山东的利益。学生愤怒了,“一小撮”甚至还走上街头,社会因此不太“稳定”。迫于无奈,徐世昌下令控制舆论。谁知此令一下,舆论彻底翻了天。不仅学生,而且北洋内部都有不安定不团结因素。

    吴佩孚是北洋系统内为数不多的秀才师长,此时更成了体制内最不安定因素。连续发电支持学生,“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这,简直就是指着徐世昌大骂他全无人心。全国一片混乱,徐世昌再也扛不住了,合约拒签,坚决拒签。于是学生成功了,史称五四运动。从此,在被赶下总统大位之前,徐世昌都不打“控制舆论”的主意。

    与袁徐长期在清朝官场滚打的经历不同,段祺瑞尽管也是出身淮军参与创建北洋,但段曾留学德国数年,亲身经历过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袁世凯死后,作为掌握实权的人物,段祺瑞立刻斑驳《报纸条例》,彻底开放报禁。一直到3.18惨案发生,报刊舆论已经严重威胁到段的政治生命的时候,段祺瑞都没动过控制舆论保持权位的念头,反而以去职来担当责任,这是一个政治人物起码的良知和道德。段祺瑞担当的还不只是政治责任,还有内心的良知责任:终生食素。多年以后,风烛残年的段祺瑞因病身体状况恶化,医生强烈建议改变素食习惯以增加营养。段严词拒绝,不久病逝。

    段祺瑞是一个旧式人物,或者也是军阀,可是这个军阀的操守和人格与后世那些至死都不愿放权的山大王们相比,高下是不可以道里计的。

    黎元洪曾两度出任总统,但他离开湖北去北京后,一直是个弱势人物。第一次出任总统,被段祺瑞排挤;第二次“法统重光”回任,又被曹锟吴佩孚把持。所以姑且不论其内心是否支持言论自由,单以实际而论,黎既无兴趣也无能力压制言论,相反,很多时候还要靠舆论为自己喊冤叫屈。冯国璋代理过总统,一年多的时间忙于和段祺瑞内斗;曹锟的总统是买来的,只有被人骂的份。张作霖倒是真的干掉了一个大记者邵飘萍,罪名是宣传赤化,但这位货真价实的“党报”记者,真正被杀的原因是参与张部下郭松龄叛变。

    所以,北洋那几年,一半因为段祺瑞的坚持,一半因为混乱,中国的报刊发行量居然一度出现过井喷。据叶再生先生所著《中国近现代出版史》统计,1920年全国报刊杂志有一千多种,甚至“每隔两三天就有一种新刊物问世”。这种意义无需怎样评价,有一点就足够说明:如果那个时代也实行“奉命删贴”制度的话,那些被后世称为大师的人物,肯定不会出现,包括胡适,陈独秀,鲁迅。

    比较之下,北洋军阀治下的中国,居然是中国历史上言论最为自由的时代!

    最令人敬重的,是北洋军阀段祺瑞。此人对政治未必最有兴趣,之所以在民初一再出头,应该是与其身边众位属僚有关。以一人之力,能凝聚人心若此,显然非寻常之辈;拿现在的话来说,应算是相当有人格魅力。这也从侧面证实,段应该为人甚善,乐于交际,基本上能够以诚待人。

    段祺瑞一生,在政治上也算是对民国立过大功,所谓“三造共和”,如果以“共和”为绝对之“政治正确”,其勋劳自然无人能及。在人格方面,段祺瑞对得起其所属政治派系及其家庭,外界攻击段氏,鲜见涉及其私德者。他担任国务总理、陆军总长、及重要疆吏,前后几十年,并无什么积蓄。不但没有贪污,其任政府总理时,甚至被称为“六不总理”:“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其清誉可见一斑。

    段祺瑞一生不事生产,对于金钱,概念不是太强,1926年6月,他曾因欠黎元洪7万元,无力偿还被被黎氏告上法庭,这在当时也算是一桩大新闻。到1928年底,外界曾报道隐居在天津的段氏有一段时间家里居然揭不开锅。当然段祺瑞是大户人家,即使其退出政治后身边仍有人天天追随,每天迎来送往,花费不少,这种揭不开锅与普通人家还是有差异的。

    段祺瑞一生功业未竞身先退。退出恶浊政坛后,似乎焕然一新,一心向佛,慈悲为怀,专心下棋吟诗,日子过得非常充实。1926年12月,天津大雪,冻死难民很多,段祺瑞为督促各慈善家赶办急赈,曾撰诗为灾民请命:“瑞雪觉年兆,哀鸿转弗安,众生悲业积,我佛结缘难,冬至阳生渐,春回气不寒,闭门恩寡过,善恶待天于。”以其曾任高位,弟子满堂,段祺瑞登高一呼,对赈灾事宜帮助甚大。段虽退出政圈,但并未因此而放弃其社会责任,这也是值得赞叹的。

    段祺瑞不像其他政客,口头上宣布退出江湖,但实际上仍然出卖良知,为钱财官位奔忙。这也可以看出段氏是有些政治原则的人物。此类政治性格在此后中国史上实在不多见,比较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冯玉祥等人,段确实算是难得的政治家。

    1926年后多次有段要再次出山之消息传诸报端,但最后都证实是谎谣。段祺瑞也一再透过报纸发表声明,表示无论谁以其名义活动,均属冒顶,决不承认。正因为此,蒋介石上台后,对这位曾经的老师执礼甚恭,为解决其生活困难,还嘱咐每月补助若干,以济时需。

    段祺瑞不但自己信守诺言不再出山任事,而且对其子弟约束也严,不准其借父盛名在外面招摇,要官要钱。段祺瑞曾自撰许多篇诗文,以训戒子弟。其中有一“因果篇”,文曰:“输回环无端,恩怨债分明,未生先造死,因果当权衡,善恶报不爽,非力所能争,安养惟净土,要在一心诚。”

    正因为有这种信仰与道德观,段祺瑞无论在位还是退位,其行为举止均能达到一种较高标准。如果从职位升迁长久的角度来说,他做官似乎不算是最成功。但如果从负责任或职业政治操守职业道德等角度来看,段祺瑞大概可以算作是今日官吏的楷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24-11-26 11:44 , Processed in 0.07678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