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景哥哥

[原创]捐书助国倡议书

[复制链接]

8122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4236

会员

发表于 2011-11-22 09: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91 楼                                   当前的“货币超发”不仅是使用的概念混乱不清,更主要的是根本理论性错误。这显然是货币主义的思维方式。按照西方货币主义的理论,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因而就简单地得出了,现在的物价上涨是由于“货币超发”。可悲哀的是在西方货币主义发生地的美国早已彻底地抛弃了货币主义的情况下,而至今中国人的大多数还深陷在这种错误的泥潭里爬不起来!要完全从理论上廓清“货币超发”论的错误,不是本文篇幅所能做到的,但凡认真看过我的《货币迷局》的读者,都会懂得货币运行的基本原理,对我的下面论述就会比较好理解。  从货币运行基本原理看,通货膨胀并不是唯一的货币现象,其他原因也会引起通货膨胀。相反,货币量的增加,也可能引起通胀,也可能不引起通胀,此方面也不是绝对的。西方货币主义首先就在理论的方法上犯了致命的错误,我将他们的这种错误方法叫做“黑箱分析法”。这种分折法不研究货币的运行过程,将货币的运行过程看作是一个“黑箱”,只研究货币政策产生量(输入)的变化后,与通胀、GDP(输出)变化的关系,对环境变量因为无法知道其因果关系只有省略。因此,弗里德曼的实证主义的结论没有普遍性,它只不过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已过去的结论。而对变化了的未来一点指导作用也没有。而西方货币主义的信徒门不仅不懂得这个结论的历史性与特殊性,省略了特定条件条件的环境因素,反而当作教条套用到已经完全变化了的现实,因而每每产生出荒谬的结论而不自知。  有两大根本性的环境条件变化使得弗里德曼来自逻辑实证主义的这个结论完全过时:一是信用货币时代的货币运行规律与金本位制货币运行规律完全不同;二是世界总体上已由短缺进入生产过剩的时代,货币量与商品量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三是当代经济已经进行到垄断金融时代,通胀的发生机制也已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货币运行环境条件变化了,继续照搬本来就巳经错误的结论,如何不产生荒谬?  《货币迷局》一书就是引导人们抛弃弗里德曼的“黑箱”分析法,抓住货币的本质特征,具体地考察分析货币的运行过程,从货币的运行过程中找到货币的运行规律。  如果沿用这一种思维方法,你就会发现很多货币的运行秘密。例如,仅货币发行,就分为货币的价值发行、货币的非价值发行;货币发行窗口不同,对货币的币值影响就不同;货币还有内发行与外发行的区别,内发行产生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区分,外发行既可以是消费货币的发行,也可以是投资货币的发行,不同性质货币的发行;或不同渠道的货币发行都会引起不同的货币流向,所产生的通胀或通缩效应不同;更丰富的概念还有股市创生价值、货币放大原理、印钱消费原理,都会对经济的发展、物价、币值产生影响。物价的变化直接的因素是供需平衡问题与社会成本变化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只是交换媒价。过份地强调货币政策,并将它作为主要的宏观调控工具是错误的,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不平衡才是产生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宏观调控不应在货币发行量的多少上转圈子,不是什么控制什么“货币超发”问题,而是如何平衡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比例问题(见《货币迷局第七章》)。当然,要搞清楚上述这些概念,只有读懂《货币迷局》,对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总之,当前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有输入性通胀因素、有资源瓶颈因素、有汇率政策因素、有房地产暴涨后的价格传导因素、有工资上涨引起的成本上涨因素等等多方面因素,恰恰是不能归结于“货币超发”。如果我国还用“货币超发”理论,进一步紧缩货币,将必须引起美国更大的“印钱消费”中国产品,国民财富输出将更大,输入性通胀将来得更猛,物价上涨来得更快。此价格传导理论在我的《中国紧缩货币的利弊及对美国印钱消费的影响》已经作了阐述。我国应吸取2008年与2010年5月份曾两次紧缩货币的教训,这两次紧缩货币都引起经济快速下滑,股市甚至崩盘,此在我的多篇文章中都有总结,大家可找来读一读。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68

主题

12万

回帖

27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75452

特殊贡献奖美食专家精英斑竹

发表于 2011-11-22 10: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92 楼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2 11: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93 楼                                  货币超发说、池子论辨折(1)    鑫淼森网友问:“中国货币供应、通胀与超发说、池子论”,谁是谁非,请蔡定创老师来总结下吧?拨开迷雾、还原真相。   蔡定创:首先,我一直是反对货币超发之说的,此从我的一系列博文《蔡定创:中国紧缩货币的利弊及对美国印钱消费的影响》(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ml6a.html)、《蔡定创:“两难”困境原因与宏观调控的新模式》(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lz0g.html)、《蔡定创:通胀发生机制》(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kgm2.html)中可以看出来,这三篇文章从三个不同角度详细讲解了当前通胀发生的原因、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我的所有文章都有一根逻辑主线,就是《货币迷局》中所阐明的货币运行理论主线。如果你看了《货币迷局》,又看了上述三篇文章,再看本篇文章可能就更顺理成章。   (一)  现在一些学者将信贷货币既M2与GDP挂钩计算,说M2是GDP的1.8倍什么的,因而货币超发。  这里有三个错误:  一是运用的概念错误。大家都知道,M2是指M1+派生货币量。在我的《货币迷局》中,派生货币量并不是发行货币,从商业银行派生货币出来的货币是“没有价值”(这样解释是不准确的,应该看《货币迷局》中完全的解释,这里先借用一下)的货币,它只是反映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就是说,派生货币量的大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相关,而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小则与一国的经济结构、经济的活跃程度有关。我国当前派生货币量大,一般来说表明我国当前经济活跃度大。  但是,也不是说“派生货币量的大”与物价上涨没有绝对关系。因为派生货币是从银行借贷出来的货币,短期如果在量上突增,或供需结构不平衡,造成供给方紧张,就会引起所供给紧张物资的涨价,例如房地产消费信货太多就会引起房地产涨价。但当向银行还贷的时候,是一种价值偿还归位过程,也表示供需方归位平衡。例如,如果是投资性贷款还清了贷款,表明的是已创造了新的生产力、新的供给,商生产的商品卖出去了。完成了一个资本循环过程,所以在一个生产周期里价格又会回复平衡。因此说,如果信贷货币量短期因增量过大引起的物价上涨,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最终是要回复平衡的。当然,如果借贷者还不了贷款,表明没有形成新的生产力,或产生了生产过剩,所损失的价值不能收回,此损失的价值由贷款者承担、或银行承担,并不会对货币币值产生影响,因为此时货币仅只承担交换媒介的作用。原因还是因为商业银行的信贷货币只是承担交换媒介的作用,它从贷出到收回银行只执行一次交换媒介功能,并不发生价值方面的损益。只当银行坏账由财政买单时,而财政又由赤字或长期国债来承担时,此才会表现于货币的发行价值“损失”,引起实际的货币贬值。  因此,将派生货币、信贷货币说成是发行货币,这是概念错误。错误的概念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是似而非,引起人们的思维混乱。为什么说是似而非呢?因为你要说绝对没关系也不对,信贷货币发行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确实会引起物价上涨,但当你将信贷货币也看成是等同的发行货币时,你就陷入概念混乱了,永远也说不清楚。只有当你区分了信贷货币不是发行货币,与发行货币有质的区别时,你才会懂得何种条件下会引起通胀,何种条件下不会引起通胀。  二是参照物错误。将信贷货币量与GDP作比较、与过去作比较、与美国作比较,都是错误的。我国的信贷货币量大于美国有三原因:首先,一国的信贷货币量与一国的实业投资活跃程度正相关,与金融投资活跃度负相关。我国的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活跃程度与美国正好相反,因此信贷货币量必然远大于美国。将我国与美国比是不明就里。其次,我国房地产业是双向贷款,生产企业贷款建房,投机、消费者贷款购房,这两方面的贷款扛杆比例都很大,叠加起来的信贷币量必然很大。继续用费雪的货币公式来套今天的情况就200%的教条主义。我在2010年2月份曾发文《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误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gzcl.html) 说明我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是对房地产消费信贷量过大,应增加投资以增加供给,减少消费信贷以减少需求来控制房价。这其中一个根本的思想方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我国经济与美国经济有何不同,现在与过去经济有何变化。当然,这首先要求概念思维不能混乱。  三是用“货币超发”来说明通胀的原因是缺乏经济历史知识。“货币超发”也是个混乱不清的概念。什么是“货币超发”,多少发行货币是不超发?说这个话的人虽然说不清楚多少货币量是正合适,但一般是与GDP相较。但如果是与GDP相较不仅是缺乏当代经济学常识,也缺乏历史知识。我们知道, 1994年M2量还低于GDP的2%,而这年的通胀率高于24.1%,2009年M2量是GDP约1.8倍,通胀率则是-1%的负数。有人或许说通胀是M2量的早上年传导来的。那么,2008年M2量也是GDP的1.58倍,比当年还低一点,怎么就造成2009年通胀率负数呢?所以用“货币超发”来说明通胀率的升高是牛头不对马嘴,是违背常识。(后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22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4236

会员

发表于 2011-11-22 13: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94 楼                                  货币超发说、池子论辨折(2)   (二) 当前的“货币超发”不仅是使用的概念混乱不清,更主要的是根本理论性错误。这显然是货币主义的思维方式。按照西方货币主义的理论,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因而就简单地得出了,现在的物价上涨是由于“货币超发”。可悲哀的是在西方货币主义发生地的美国早已彻底地抛弃了货币主义的情况下,而至今中国人的大多数还深陷在这种错误的泥潭里爬不起来!要完全从理论上廓清“货币超发”论的错误,不是本文篇幅所能做到的,但凡认真看过我的《货币迷局》的读者,都会懂得货币运行的基本原理,对我的下面论述就会比较好理解。从货币运行基本原理看,通货膨胀并不是唯一的货币现象,其他原因也会引起通货膨胀。相反,货币量的增加,也可能引起通胀,也可能不引起通胀,此方面也不是绝对的。西方货币主义首先就在理论的方法上犯了致命的错误,我将他们的这种错误方法叫做“黑箱分析法”。这种分折法不研究货币的运行过程,将货币的运行过程看作是一个“黑箱”,只研究货币政策产生量(输入)的变化后,与通胀、GDP(输出)变化的关系,对环境变量因为无法知道其因果关系只有省略。因此,弗里德曼的实证主义的结论没有普遍性,它只不过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已过去的结论。而对变化了的未来一点指导作用也没有。而西方货币主义的信徒门不仅不懂得这个结论的历史性与特殊性,省略了特定条件条件的环境因素,反而当作教条套用到已经完全变化了的现实,因而每每产生出荒谬的结论而不自知。有两大根本性的环境条件变化使得弗里德曼来自逻辑实证主义的这个结论完全过时:一是信用货币时代的货币运行规律与金本位制货币运行规律完全不同;二是世界总体上已由短缺进入生产过剩的时代,货币量与商品量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三是当代经济已经进行到垄断金融时代,通胀的发生机制也已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货币运行环境条件变化了,继续照搬本来就巳经错误的结论,如何不产生荒谬?《货币迷局》一书就是引导人们抛弃弗里德曼的“黑箱”分析法,抓住货币的本质特征,具体地考察分析货币的运行过程,从货币的运行过程中找到货币的运行规律。如果沿用这一种思维方法,你就会发现很多货币的运行秘密。例如,仅货币发行,就分为货币的价值发行、货币的非价值发行;货币发行窗口不同,对货币的币值影响就不同;货币还有内发行与外发行的区别,内发行产生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区分,外发行既可以是消费货币的发行,也可以是投资货币的发行,不同性质货币的发行;或不同渠道的货币发行都会引起不同的货币流向,所产生的通胀或通缩效应不同;更丰富的概念还有股市创生价值、货币放大原理、印钱消费原理,都会对经济的发展、物价、币值产生影响。物价的变化直接的因素是供需平衡问题与社会成本变化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只是交换媒价。过份地强调货币政策,并将它作为主要的宏观调控工具是错误的,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不平衡才是产生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宏观调控不应在货币发行量的多少上转圈子,不是什么控制什么“货币超发”问题,而是如何平衡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的比例问题(见《货币迷局第七章》)。当然,要搞清楚上述这些概念,只有读懂《货币迷局》,对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总之,当前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有输入性通胀因素、有资源瓶颈因素、有汇率政策因素、有房地产暴涨后的价格传导因素、有工资上涨引起的成本上涨因素等等多方面因素,恰恰是不能归结于“货币超发”。如果我国还用“货币超发”理论,进一步紧缩货币,将必须引起美国更大的“印钱消费”中国产品,国民财富输出将更大,输入性通胀将来得更猛,物价上涨来得更快。此价格传导理论在我的《中国紧缩货币的利弊及对美国印钱消费的影响》(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ml6a.html)已经作了阐述。我国应吸取2008年与2010年5月份曾两次紧缩货币的教训,这两次紧缩货币都引起经济快速下滑,股市甚至崩盘,此在我的多篇文章中都有总结,大家可找来读一读。(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22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4236

会员

发表于 2011-11-22 14: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95 楼                                  货币超发说、池子论辨折(3)   三、关于池子问题,周小川行长解释是:外储储备有不同的板块,这些板块也可以分成不同的池子,一些是保证进出口支付的;一些是为外资企业的分红预备的;一些则是为"热钱"准备的,它们进来后央行100%对冲掉,总量上不要对国民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此前很多解读,看来正确的不多。周行长的池子就是保持一定的外汇流动性,除以应对正常支付之外,也为热钱准备了一些存留。因为“热钱”进来后,央行也是换成人民币进入商业银行,成为增量的可信贷的货币,央行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发行央票方式是作100%对冲。近来央行的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应该可以理解为对“热钱”的对冲。央行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法(或发行央票)对冲热钱有没有错?我认为按照目前多数人所持的货币主义观念来解释它并没有错。因为就货币主义者来说,热钱就是一种坏东西,多余的货币,进入实体经济只会产生通货膨胀。因此多数人都在齐声喊“货币超发”。但如果用我的货币理论观点看,将热钱完全对冲,不为我所用,不仅是浪费了资源,热钱还有赚钱走,还为其付出对冲成本,显然不是好的做法。这里首先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很不赞同当前的外汇储备政策。我在《货币迷局》中说过,外汇储备对我国民经济会产生双倍的损失效应,甚至让全部外汇储备打水漂,也比现在实际会产生双倍的国民财富损失要好(此见蔡定创《货币迷局》第20页)。持有这种观点需要有全新财富观念来支持。我曾经给新财富观下过一个定义:“虚拟经济条件下的财富就是有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这就是说生产能力在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的情况下就是财富。尽管这个时候商品还未被生产也来。传统的财富观是一种有使用价值的实物,新的财富观不仅包括这种实物,也包括了“有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这样一种非实物,当然,这种非实物转换为财富是有条件的,是必须通过股市才能转换的(详细请参看《货币迷局》第九章第八节192页)。如果用这种新财富观分析外汇储备,它的存在必然造成我国民经济总供需不平衡,使生产潜能不能发挥,浪费了潜在生产力,是从这一角度上分析得出的结论。现在正常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基础货币替代发行量,所以如果从基础货币供给量的角度来说,要作对冲的并不仅仅是热钱部份,正常的外汇储备所引起的人民币增发,超过基础货币需要量的部份也需要对冲,央行这些年来的这种成本损失是十分巨大的。所以说,国民经济要正常地,健康地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外汇储备过大的问题。但现在一些人提出来的人民币既不能升值、外汇储备又不能贬值、通货膨胀(准确的概念应该是物价上涨)又不能有、而经济增长还不能为负数(上述三种目标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就只能是负数),这样一种四重目标同时实现是不可能不现实的。“甘蔗没有两头甜”,通货膨胀也不是紧缩货币所能解决的,除非人为制造危机将国民经济打成负增长(你本人同意吗?但经济增长是全民共同的意愿),因此只能两相权重取其轻。经济是受其运行规律支配,不是个人意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我早在《通胀发生机制》(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kgm2.html)一文中提出,人民币升值是不得不有的行为,但也可用大幅提高劳动者工资与社会公共福利替代人民币升值方案,才是国民财富向外流出最小的方案,也是国民经济增速最快的方案。又在《中国紧缩货币的利弊及对美国印钱消费的影响》(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ml6a.html)一文中提出,国际贸易是个博弈,美国已经有解破中国低汇率战的手段,你采用低汇率进口战略,他就“印钱消费”,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已。但是,经济决策体现决策者的意向以实现本阶层利益最大化,在未有宪政民主的情况下不可能采用向劳动者倾斜的政策方案,这才是反映当前本质的现实问题。 回到正题。由于西方货币理论错误观念通过一些蹩脚的经济学者在我国的大大散布,现在国人99%的人都在将热钱看作是坏东西,甚至还有人出过一本《反热钱战争》的书,宣传错误经济学观念的《货币战争》、《郎咸平说》成为畅销书,这不仅仅是中国经济学贫困问题,而是中国人的经济学的愚味与悲哀。因此说,虽然央行已经总结了2008年与今年初的紧缩货币的经騐教训,任你媒体怎么叫也不再去做紧缩货币这等蠢事,但周行长一个对冲热钱的宣告,算是随了大家所愿。这也算是管理通胀预期吧(周行长是否真的这样做?)。但是要我来评价,那是中国人傻瓜、很不聪明!有钱都不会为我所用。热钱对会用者来说不仅不是个坏东西,也是个求之不得的好东西。 要弄清楚热钱为何能为我所用,首先要弄清三个概念:一是热钱的性质。热钱是一种投资货币(与消费货币对应,是《货币迷局》中定义的新概念),流进国内是作投资或投机用的,不会去购买消费品引起消费物价指数上涨。当然,如果投机炒作农产品、房地产会引起物价指数上涨,但我国对此已有限购令,热钱已不能在此方面作恶了。二是热钱进出是以利润为导向的,是为赚钱而来的。不是一些人所想象的一会儿大宗的流进,一会儿无端的又流出,因为跨国流动也是有成本的。一般来说,流进流出是以预期收益率大于资本时间成本与跨境流动成本加风险系数为依据的,因此,它也是可以预测与通过货币政策控制的。三是货币的供给与货币的需求是两个概念。仅仅是货币的供给量大并不一定就引起M2量的增加,只有货币的需求量增加而货币的供给同步满足需求时,M2量才会同步增加。因此,控制信贷货币量既可以从货币供给量上作控制,也可以从需求量上做控制,在负利率条件下,货币需求控制失灵时,我国还有一套独特的通过不同行业的贷款政策控制货币行业流向的办法。例如通过控制房地产按揭比例来控制房地产的消费贷款量就是一个有效的政策。因为在当前资源瓶颈与垄断资本的情况下,自由利率并不能使实现资源分配的优化,货款的分行业控制将会成为今后信货政策的主要工具。因此说对过多的供给货币并不是不能控制。最少可以通过行业贷款政策来规定货币流向,将货币控制到所希望的行业中去。 上述三个概念说的是热钱的投机性、趋利性、条件可控性。也就是说,热钱进来并不是无规律可循或是可任意所为的,正确掌握其运行规律就能为我所利用。根据热钱的趋利原理,我国目前适度通胀的环境条件下,只有房地产投机、股市、人民币升值能为热钱所动。这两年我国已经在外资购房上作了限购令,人民币升值在我国一直都是取缓慢升值的策略,使得升值的幅度与资金的时间成本相较,纯粹的存款实际利率为负,因此,如果短期地进出从这三个方面是较难赚钱的。只有股市、期货市场有很大的投机空间。但引导进入股市,正是我们也利用的空间。将热钱引入股市,同时限制进入期货市场,此无疑对我国经济发展是极好的事,其原由是,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双轮经济”构架(见《货币迷局》第九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限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有限的消费之间矛盾。世界各发达国家除了在政治上通过选票和工会力量以争得全民公共福利和提高工资外,属于经济上的手段则只有“印钱消费”和“货币放大”(这里不作详细的解释,需要了解者请参见《货币迷局》相关论述)二种。股市的机制就在于能将“有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也变成财富,美日国家都有过通过股市财富效应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我国虽然目前股市机制尚不能产生正财富效应(圈钱机制与钱向少数人集中的机制),但这几年已经明显地显示出,如果股市向下,立即带动经济向下,股市负财富效应的作用十分明显。经济增长向下,内需会更加严重不足,政府为了增长就只有更大的投入,这几年政府为抵消股市的负财富效应,更多的依赖效益很低的投资和出口,整个经济陷入一种非良性的发展循环。当前我国股市总盘子已经与GDP相较,在当前股市低糜的情况下,利用热钱推动股市走出负财富效应无疑能使经济增长获得新动力。财富效应产生是有一些条件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条件是要让广大中小股民投入股市的钱能产生增值,圈钱与钱向少数人集中的政策都是产生负财富的条件。自2008年股市直线下跌以来股市仍然是发新领冠全球,以至股市至今低糜,多数中小股民进入股市后没有赚钱,在此种情况下仍控制热钱进入股市是不智的。中国股市能吸引各国热钱进来投资,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有潜力,是好事,应该充分利用国际热钱快速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大家应记得我在2008年写的《当代中美金融大战》,此中提出,中国改变被动的局面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战略,要建立强有力的资本市场(不是建国际板),以实现利用国内强劲的内需引领世界经济发展,而不是以出口导向的郎咸平6+1(详见《当代中美金融大战 (续集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awyf.html) ,此一战略的一个基本做法就是吸引全世界的热钱来中国股市投资,以卖股票而不是卖产品赚才是高一级的战略。此种战略落实不是限制热钱,而是吸引热钱,热钱多多益善,只有这个时候全中国人民不想富都难。现在还只是少量的热钱进来,就是又堵又是截,好不容易进来一点还又放到池子里,伯南克、格林斯潘一定在偷偷地笑,这些中国人真是已经傻瓜到不能形容。股市何种条件下会产生财富效应,股市的财富效应如何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如何通过平衡与自激促进经济发展,此是一个深度的理论问题。有对此理论有质疑者,请参看《货币迷局-当代信用货币论》再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22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4236

会员

发表于 2011-11-22 15: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96 楼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2 17: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97 楼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69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3430

灌水天才奖幽默大师奖优秀会员

发表于 2011-11-22 18: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98 楼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68

主题

12万

回帖

27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75452

特殊贡献奖美食专家精英斑竹

发表于 2011-11-22 19:3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99 楼                                  货币超发说、池子论辨折(1)  鑫淼森网友问:“中国货币供应、通胀与超发说、池子论”,谁是谁非,请蔡定创老师来总结下吧?拨开迷雾、还原真相。  蔡定创:首先,我一直是反对货币超发之说的,此从我的一系列博文《蔡定创:中国紧缩货币的利弊及对美国印钱消费的影响》(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ml6a.html)、《蔡定创:“两难”困境原因与宏观调控的新模式》(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lz0g.html)、《蔡定创:通胀发生机制》(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kgm2.html)中可以看出来,这三篇文章从三个不同角度详细讲解了当前通胀发生的原因、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我的所有文章都有一根逻辑主线,就是《货币迷局》中所阐明的货币运行理论主线。如果你看了《货币迷局》,又看了上述三篇文章,再看本篇文章可能就更顺理成章。  (一)  现在一些学者将信贷货币既M2与GDP挂钩计算,说M2是GDP的1.8倍什么的,因而货币超发。  这里有三个错误:  一是运用的概念错误。大家都知道,M2是指M1+派生货币量。在我的《货币迷局》中,派生货币量并不是发行货币,从商业银行派生货币出来的货币是“没有价值”(这样解释是不准确的,应该看《货币迷局》中完全的解释,这里先借用一下)的货币,它只是反映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就是说,派生货币量的大小与货币的流通速度相关,而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小则与一国的经济结构、经济的活跃程度有关。我国当前派生货币量大,一般来说表明我国当前经济活跃度大。  但是,也不是说“派生货币量的大”与物价上涨没有绝对关系。因为派生货币是从银行借贷出来的货币,短期如果在量上突增,或供需结构不平衡,造成供给方紧张,就会引起所供给紧张物资的涨价,例如房地产消费信货太多就会引起房地产涨价。但当向银行还贷的时候,是一种价值偿还归位过程,也表示供需方归位平衡。例如,如果是投资性贷款还清了贷款,表明的是已创造了新的生产力、新的供给,商生产的商品卖出去了。完成了一个资本循环过程,所以在一个生产周期里价格又会回复平衡。因此说,如果信贷货币量短期因增量过大引起的物价上涨,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最终是要回复平衡的。当然,如果借贷者还不了贷款,表明没有形成新的生产力,或产生了生产过剩,所损失的价值不能收回,此损失的价值由贷款者承担、或银行承担,并不会对货币币值产生影响,因为此时货币仅只承担交换媒介的作用。原因还是因为商业银行的信贷货币只是承担交换媒介的作用,它从贷出到收回银行只执行一次交换媒介功能,并不发生价值方面的损益。只当银行坏账由财政买单时,而财政又由赤字或长期国债来承担时,此才会表现于货币的发行价值“损失”,引起实际的货币贬值。  因此,将派生货币、信贷货币说成是发行货币,这是概念错误。错误的概念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是似而非,引起人们的思维混乱。为什么说是似而非呢?因为你要说绝对没关系也不对,信贷货币发行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确实会引起物价上涨,但当你将信贷货币也看成是等同的发行货币时,你就陷入概念混乱了,永远也说不清楚。只有当你区分了信贷货币不是发行货币,与发行货币有质的区别时,你才会懂得何种条件下会引起通胀,何种条件下不会引起通胀。  二是参照物错误。将信贷货币量与GDP作比较、与过去作比较、与美国作比较,都是错误的。我国的信贷货币量大于美国有三原因:首先,一国的信贷货币量与一国的实业投资活跃程度正相关,与金融投资活跃度负相关。我国的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活跃程度与美国正好相反,因此信贷货币量必然远大于美国。将我国与美国比是不明就里。其次,我国房地产业是双向贷款,生产企业贷款建房,投机、消费者贷款购房,这两方面的贷款扛杆比例都很大,叠加起来的信贷币量必然很大。继续用费雪的货币公式来套今天的情况就200%的教条主义。我在2010年2月份曾发文《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误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470e790100gzcl.html)说明我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是对房地产消费信贷量过大,应增加投资以增加供给,减少消费信贷以减少需求来控制房价。这其中一个根本的思想方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我国经济与美国经济有何不同,现在与过去经济有何变化。当然,这首先要求概念思维不能混乱。  三是用“货币超发”来说明通胀的原因是缺乏经济历史知识。“货币超发”也是个混乱不清的概念。什么是“货币超发”,多少发行货币是不超发?说这个话的人虽然说不清楚多少货币量是正合适,但一般是与GDP相较。但如果是与GDP相较不仅是缺乏当代经济学常识,也缺乏历史知识。我们知道, 1994年M2量还低于GDP的2%,而这年的通胀率高于24.1%,2009年M2量是GDP约1.8倍,通胀率则是-1%的负数。有人或许说通胀是M2量的早上年传导来的。那么,2008年M2量也是GDP的1.58倍,比当年还低一点,怎么就造成2009年通胀率负数呢?所以用“货币超发”来说明通胀率的升高是牛头不对马嘴,是违背常识。(后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22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4236

会员

发表于 2011-11-22 20: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00 楼                                   鑫淼森网友问:“中国货币供应、通胀与超发说、池子论”,谁是谁非,请蔡定创老师来总结下吧?拨开迷雾、还原真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24-6-27 01:44 , Processed in 0.0716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