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nishishui

[原创]洗心,寻梦的激情

[复制链接]

3380

主题

3万

回帖

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82279
发表于 2011-10-14 2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1 楼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里被压抑着很多的欲望,当这种压抑解除后,人的欲望便会爆发。我们熟悉的两种情况下这种现象很普遍:一个是在梦中,一个是在酒后。梦中大脑受到的压抑很弱,许多神经活动都能自由发生和发展,所以会形成梦境;酒后人们的神经被麻醉,压抑的机制一定程度上被破坏,压抑作用减弱,许多欲望被激发了——酒吧歌厅需要酒来烘托气氛,并往往使人无所顾忌,乃至放纵,都是有心理学道理的。人的神经系统说白了就是一个生物信息系统,有许多信息由于在感知阈限之外,人们不能意识到,而这些信息又客观存在着,所以人们必然受其影响,因此,人的潜意识中的信息量远比意识中的信息量要大,潜意识在梦境中会得到自由,从而形成栩栩如生的梦境。申老师这些年来的梦正是申老师潜意识中对于客观信息的感知和生动表达。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反求诸己而见天道,古圣先哲的教诲是有大道理的!这就是申老师告诉我们的心理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69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3430

灌水天才奖幽默大师奖优秀会员

发表于 2011-10-14 21: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2 楼                                  好人皆应有好梦——范国平  我不迷恋权威、不属于任何党派,也不是任何心理学流派的信徒,甚至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这种状态经常让我有难以抑制的孤独感。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着。作为媒体工作者,我们对外界的观察与评价,必须保持合适的距离才能最大程度地不偏不倚,犹如运用相机的镜头,焦距拉得过近或过远都不行。对我的导师申荷永先生及其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的心理分析,我也是习惯性地保持距离。工作后,经常有人请我推介心理学读本。这其实并不容易,因为稍微不慎,就可能会彻底中断一个人对心理学刚刚萌发的兴趣。我不能推荐篇章结构一丝不苟的教材,因为它们没有生命,而本身没有生命的东西是很难真正打动别人的;我不能推荐各种打着心理学名头的占卜、算命之类的民间读本,这类东西过于狂野,甚至荒诞不经。最终,我给所有人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介绍抑郁与躁狂现象的译著;另一本是申老师和他的爱人高岚老师合著的《理解心理学》。每推荐一次,我就再读一次。每次再读,我都能强烈感觉到,他们真正用心去感受心理学,而且用非常精致的句子将原本晦涩的概念解读得和蔼可亲。在阅读过程中,作者如影随形,读者一点不会觉得孤独。如果说,《理解心理学》是他们横向解读心理学谱系,那《洗心岛之梦》就是纵深地围绕四个梦去解读中国文化中蕴含的心理细节。《洗心岛之梦》也是申老师数十年潜心研习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自传式梳理。没有清晰严谨的结构,没有晦涩艰深的术语,但具体的情节、生动的细节、巨大的信息量及诗意的语言,营造了非常强烈的带入感,让你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而且感觉自己的体验能力一下子增强了很多,原本生疏的那些中国文化典籍,也可知可感、栩栩如生。作为他的学生,《洗心岛之梦》中提及的诸多人物、细节、场景,我都耳熟能详。除了读书期间的经历外,2000年5月成为申老师学生前,我也在南京师大教育系读书,算是他的校友。在《洗心岛之梦》开篇处,他多次提及的清凉山公园,我就去过无数次,那里不仅清净,而且一大早进去是不需要买票的。在南师读书期间,好几位师长提起过申老师当年的治学经历,说他曾埋头通读《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对西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及流派了如指掌等等。2000年5月,我来广州华南师大参加硕士研究生面试的当晚,申老师便和高岚老师以接待校友的名义在雅园餐厅款待我。如今,11年过去了,恍然若梦,那间餐厅早已拆除,我也离开了校园。而这些年来,申老师依旧向他的梦境追寻,同时也向现实迈进。他以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架构了这样三座桥梁:中国文化与心理学的桥梁、东西方心理学的桥梁、心理学与现实的桥梁。如果承认这三座桥梁,那说他是桥头堡一点不会言过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他不仅始终如一地保持了学者的尊严,也极好地守护了学术及中国文化的尊严。在向现实迈进的过程中,申老师的追梦同样到了“拈花微笑,飞叶伤人”的境界。在《洗心岛之梦》一书中,从泰山之梦中提及的燕子,到最后篇章中的孔雀,还有蜜蜂、狗、羔羊、蟾蜍、蛇、蝉等灵性十足的动物,他总能站在中国文化的高度,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将它们的象征意义恰如其分地呈现出来。对这四个梦的深层次解读,既是学术梳理和融合的过程,也是申老师个人自性化的完美过程。梦对个体心理成长的十分重要:当我们不再有梦,或不注重梦的时候,我们便失去了创伤修复或心灵成长的契机;梦是通往无意识的重要通道,但梦不仅是欲望的满足,它能给予我们的更多,只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梦。当然,《洗心岛之梦》中并没有这么说,这是“涌现”出来的。  ——范国平,家庭期刊集团《赢来来》杂志主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4 21:39: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3 楼                                  一谈梦的分析,一般的人都会自然联想到弗洛伊德,就会大谈特谈#¥%@#¥深入学习,就会看见荣格、弗洛姆的的身影...从中文书籍来说,已经有很多的翻译书本介绍西方心理学家的著作,他们也是很好的教材...不幸的是,我们生活在“周公解梦”的国度里,流行的是读心术。申老师的这本书,让我们领略这梦中的真实、心灵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00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3025
发表于 2011-10-14 22: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4 楼                                  转至第8楼第 8 楼 北容 2011/5/10 22:50:52 的原帖:我总是梦见迷路。从家里出来或者从学校出来,然后就发现到了陌生的地方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并且周围的人显得很坏,可能会加害于我。我拼命地跑啊跑啊,有时累醒,有时是吓醒的…… 申老师《洗心岛之梦》中的释梦方法在于“观感化物”,即是说所遇到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梦中的感觉,以及引起此感觉的梦的意象。书中第一梦里的泰山松象征父亲,蕴含了父子情感在其中,而枯萎则是对父亲病危的“感”,其感觉氛围则为伤怀。“感而遂通天下”,更何况父子之间? 根据“观感化物”的道理,可以得知你梦中的“感”觉有两种:一种是疲惫,一种是恐惧。那么你的生活经历留给你并且压抑在你心底,或者说你对你内心深处被压抑的力量便有疲惫和恐惧。引发疲惫和恐惧的因素在梦中被表达为迷路,并且遇到危险。在没有得知你的经历的情况下,可以分析为你的生活处于无计划状态,你对生活中的一些信息不能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故此自信心需要提升,你的无计划状态使你不知所向,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新出现的诸多情况对你来说又过于突然,让你感到紧张,转变为一种心理常态则为恐惧。恐惧又会消耗人的大量能量,所以会产生疲惫的感觉。转至第9楼第 9 楼 师心止道 2011/5/11 10:05:40 的原帖:[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011/5/11 15:05:13 编辑过]“观感化物”,如果将“感”仅仅理解为感受、感觉,似乎欠妥当。观、感(咸),都是易经中的卦,《易·观·大象》:“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此外,《易·观》中提到5种不同的观:童观→窥观→观我生→观国之光→观我生2→观其生,这种不同的层次的观,完全可以作为我们自我认识的法门,也可以将之运用于对梦的探索。咸卦,申老师说的比较多,我不赘述。仅仅是“迷路”而言,人生的各阶段、人生的某个时刻,何尝没有“迷”的感受,“迷路”是一个普遍的话题,也是一个亘古的话题,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无计划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56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2905
发表于 2011-10-14 22: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5 楼                                  转至第24楼第 24 楼 easytls 2011/5/17 12:48:59 的原帖:“观感化物”,如果将“感”仅仅理解为感受、感觉,似乎欠妥当。观、感(咸),都是易经中的卦,《易·观·大象》:“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此外,《易·观》中提到5种不同的观:童观→窥观→观我生→观国之光→观我生2→观其生,这种不同的层次的观,完全可以作为我们自我认识的法门,也可以将之运用于对梦的探索。咸卦,申老师说的比较多,我不赘述。仅仅是“迷路”而言,人生的各阶段、人生的某个时刻,何尝没有“迷”的感受,“迷路”是一个普遍的话题,也是一个亘古的话题,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无计划而已。easytls讲得很好!《易经-观卦》《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着重强调“以上观下”,“化”可以理解为“化物”;“咸”着重强调“以下感上”,重在“物”“化”。由此可以看出,当定向暂时不能完成时,需要“师”的指引,同时也需要信“师”。信是一种力量,对过往的信是记忆,对当下的信是把握,对将来的信是洞明!当洞明未来并实施计划时,变就获得了对生命运动的自信,也就不会迷路了!申老师所说“观感化物,洗心笃行”,也蕴涵这种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47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2576
发表于 2011-10-14 23: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6 楼                                  转至第24楼第 24 楼 easytls 2011/5/17 12:48:59 的原帖:“观感化物”,如果将“感”仅仅理解为感受、感觉,似乎欠妥当。观、感(咸),都是易经中的卦,《易·观·大象》:“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此外,《易·观》中提到5种不同的观:童观→窥观→观我生→观国之光→观我生2→观其生,这种不同的层次的观,完全可以作为我们自我认识的法门,也可以将之运用于对梦的探索。咸卦,申老师说的比较多,我不赘述。仅仅是“迷路”而言,人生的各阶段、人生的某个时刻,何尝没有“迷”的感受,“迷路”是一个普遍的话题,也是一个亘古的话题,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无计划而已。easytls讲得很好!《易经-观卦》《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着重强调“以上观下”,“化”可以理解为“化物”;“咸”着重强调“以下感上”,重在“物”“化”。由此可以看出,当定向暂时不能完成时,需要“师”的指引,同时也需要信“师”。信是一种力量,对过往的信是记忆,对当下的信是把握,对将来的信是洞明!当洞明未来并实施计划时,变就获得了对生命运动的自信,也就不会迷路了!申老师所说“观感化物,洗心笃行”,也蕴涵这种意义!转至第25楼第 25 楼 师心止道 2011/5/17 16:41:44 的原帖: 引《王弼·周易注》,算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深入的探讨。谢谢师心止道。“观之为道,不以刑制使物,而以观感化物者也。神则无形者也。不见天之使四时,‘而四时不忒’,不见圣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77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318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5 00: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7 楼                                   引《王弼·周易注》,算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深入的探讨。谢谢师心止道。“观之为道,不以刑制使物,而以观感化物者也。神则无形者也。不见天之使四时,‘而四时不忒’,不见圣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我觉得我们的交流越深入,就越是深入中国文化。申老师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发展心理学,又回到中国文化内心,以“心”理学发扬中国文化,实为仁心、师心、圣心!“神”和“鬼”在古代分别与“信”和“归”,我们此处只说“神”与“信”。黄帝战蚩尤时就有风神立功的传说。所谓风神,就是那些能准确预测天气的人员,在部落中是有相当地位的。既然这些“风神”能准确预测,那么他们必然是可信的,通俗一点就说成“很神”!为什么古代总是以神道设教,就是为了立信,立信的结果,则就形成了信仰,形成了文化!故“不见圣人使百姓,而百姓自服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49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3075
发表于 2011-10-15 00: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8 楼                                  找到属于自己的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43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2352
发表于 2011-10-15 01: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9 楼                                  第 8 楼 北容 2011/5/10 22:50:52 的原帖:我总是梦见迷路。从家里出来或者从学校出来,然后就发现到了陌生的地方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并且周围的人显得很坏,可能会加害于我。我拼命地跑啊跑啊,有时累醒,有时是吓醒的。人生与迷宫,心理寻寻觅觅,不知出路。寻梦。梦寻。千寻千千寻。《易·坤》:“先迷后得主”,《易·坤·彖辞》:“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迷是因为“失道”,“顺”后能够“得常”。从申老师的著作和言行中,也能够感受到这种“顺”,及其这种“得常”后的光华。这是我所想到的,共赏析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84

主题

3万

回帖

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85391
发表于 2011-10-15 02: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30 楼                                  博物与情深:读《洗心岛之梦》(一)梦在泰山 我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客观。我从不喜欢直接表达对某事某物的喜爱。即便是对自己敬重的老师。但出于师生关系,对美好的事物的真切感受不去表达,同样是一种不客观。老师的新书《洗心岛之梦》电子版放在电脑桌面数日,不是没有动心去阅读,只是总觉得以这样的方式草草看完,是一种浪费与罪过。一本好书,我喜欢在台灯下,夜深人静之时,翻动书页,悉嗅墨香,感受作者的心意与智慧。昨日终于等到《洗心岛之梦》,蓝色封皮之下的神农与大禹、米诺陶与迷宫交相错落,栩栩如生,似乎要叙说什么。诚如Bobert Bosnak所说,老师有着寻梦的激情,以及将梦想照进现实的笃定。自1982年老师开始记梦,走到现在已是近30年。30年,老师将中国文化带到西方,又将西方的思想带进中国;30年,老师在梦中探索现实,又在现实中追求梦之意义;30年,老师将梦想在现实中实现,在全国建立了27个“心灵花园”。这是一个大梦大觉之人才可能有的执着与笃行。书中第一章梦在泰山,老师娓娓道来自己与父亲和泰山有关的几个梦,梦里不仅是老师对父亲的朴实情深,更是对中国文化之源泰山的坚定信仰。书中的文字朴素,没有恢弘华丽,但简单之中深刻广博;书中的情感朴实,没有惊天动地,但平淡之中深情铭心。书中谈到父亲去世,梦中的伤痕与吻,泰山上的燕子与青松,无不是心灵的真实性之体现。我从未被一本学术著作如此感动,几次几欲落泪。梦中的血流不止,现实中的紧握父亲双手,还有那被摇动的泰山迎客松,那喃喃低语的燕子精灵,那饱含深情的无言之吻,无不让人感动。夜里,我亦梦到父亲,大喊着“爸爸”从梦里醒来。只有来自心灵的文字才能真正进入心灵。老师关于泰山的梦似乎预先知道了父亲所要遭遇的危难。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验,那么我们能不能为即将面临的危难做点什么?这是老师的追问,也是大家的思索。“伤痕犹在,依稀如梦”。老师提到他七岁时在那个特殊年代留下的伤,让我想到阿喀琉斯之踝。那不仅仅是那一个时代的伤,更是我们国人永久的痛。而作为一个怀着中国文化信仰与心理学梦想的人,老师在梦里将自己作为养料抛在日渐荒芜的孔子墓地,着实让许多人汗颜。这确确实实是老师在现实中的行动,他用自己所有的力量在历尽所能滋养这个变异的社会,以及那些贫瘠的心灵。书中关于泰山之心性、泰山之滋养、泰山之心意的阐述,足见老师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把握。书中旁征博引,从尧舜伏羲神农氏到化石古城井泉湖,从《山海经》《史记》《说文解字》到《周易》《庄子》《老子》,无一不是精彩的论述。我们大多数人已经忘了如何与心灵沟通,我们的生活已经失去了与心灵的联系,老师通过梦获取生活的意义与动力,探索心灵的自主性与真实性,并在生活中去实现其意义。老师用他的梦创造自己心灵的神话。正如荣格用他的《红皮书》和波林根探索建构他的理论,老师用他的《洗心岛之梦》和心灵花园发展完善自己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分析。老师书中所说的天麓湖洗心岛,那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尽管那美得像一个梦,让人以为不是真的。我们曾在老师的洗心岛研习游玩,那里的荔枝树、杨桃树、大叶榕,那里的扶桑花、青木瓜历历在目。还有那里的竹林声声,那里的蛙声阵阵,那里的清风落叶,那里的星星湖水,都无不让人怀念。洗心岛由于各种原因日渐凋落。在《洗心岛之梦》中,它再次枝蔓繁荣,获得新的生命力与意义。在老师的梦里,在我们的心里。且读且感受,且行且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24-6-13 23:32 , Processed in 0.0819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