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0-22 07: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515 楼 转至第1楼第 1 楼 江上小堂 2011/10/21 9:55:31 的原帖: 冷漠出自于儒家伦理儒家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判定人的价值的,亲疏与贵贱决定了一个人相对于另一个人的价值。儒家只有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按照儒家的看法,除了这五个关系外,人与人之间就没有其它的直接关系了。所以,没有这些关系的人之间,或者没有通过这些关系建立起间接的关系,必然导致冷漠。中国有句俗话,“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两拨人原来没有建立起联系,后来一亮底,原来你家的舅舅是我家的姑表。于是,双方前隙尽释,握手言欢,将是非曲直撇到一边。“相逢一笑泯恩仇”。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司机撞到了自己的岳父,起先不管,后来发现是自己的岳父,就煽自己的耳光。为什么过去行走江湖的人士要报名号呢?就是为了防止误伤。宋公明如果不报自己的名号,就会成了清风寨头领的醒酒汤,或者吃了张俊的“板刀面”。传统社会这种关系到也无大碍,大家经常生活在一起,凡正基本上都有血缘关系,沾亲带故。谁有个什么危难,总会得到帮助。加上有佛家的劝善积德,遇到有穷困的陌生人倒在自己的家门口,一般也会予以施救。但出门在外,大多数人同样不会出手相救。近现代中国为了强国,凝聚国家所有的力量,就将宗法家族消除了。儒家的五伦就只剩下两伦了,去掉与弱化了父子、兄弟和夫妇的家庭之伦,而增强与扩大了“君臣与朋友”之伦,只不过“君臣”转化为国家与群众,朋友转化为“阶级兄弟”。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在中国是建立在儒家亲疏有别的基础之上的。所谓“对同志要有如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要有如冬天般无情”。“革命同志”之间的关系就如传统社会中的“结义兄弟”关系一样,是自家人,那什么都好说,不是自家人,拳头不认人。当然也有党纪与帮规一说。现代技术与组织手段为之提供了大范围“结义”的客观条件。那么,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了。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大量的陌生人交往,要求任何人之间都要公正、平等、自愿、诚实、守信。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对熟人或许做得到,但对陌生人就做不到。加之政府对民众剥夺过甚,不愿意放弃权力,放任官僚集团以权谋利,民众谋生艰难,挣扎在贫困之中,就更助长了对他人利益的漠视。假冒伪劣,有害食品,欺诈行为充斥于整个经济体系。环境日益来华,谁都没有那个余力去保护环境。小悦悦被辗无人施救,就是中国人的亲疏价值观在当今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的一次极端展现。转至第1楼第 1 楼 江上小堂 2011/10/21 9:55:31 的原帖:2011年10月21日转至第180楼第 180 楼 chenduan 2011/10/21 12:34:33 的原帖:小堂先生,有所不知,冷莫的哲学根源是与法家相通的杨朱之学,所谓"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与之相反,儒家的精神是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小堂先生反儒反得痰火攻心,神志不清了吧?转至第483楼第 483 楼 风声不存在 2011/10/22 12:07:16 的原帖:“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体现的是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不能因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体的正当利益是合理合法的。这是一个很真诚的说法。其实现在大多数民主国家的法律都是保护“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在欧美很难因为公共利益(利天下)而侵占个人权利(拔一毛)。反而他们的社会没这么冷漠。儒家的东西,多少是有些道德乌托邦的。而到了朱熹那里,就纯粹是那些东西忽悠人,给中国人一个无法达到的标准,然后要求中国人照着做。如果要求学生必须门门功课都满分,那学生只能作弊。虚伪,才是中国最大最严重的软肋。转至第488楼第 488 楼 未名第七 2011/10/22 12:20:22 的原帖:第一,朱熹,及南宋程朱一派都说了些什么了?您老知道还是不知道,如果知道,请简略的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好告诉小七。第二,圣人从来没有在虚无的层次上去侈谈“道德”,而且圣人的“道德”关也并非与人欲(身体机能上的)想违背。诸如“富贵人所欲也”,“食、色,性也”此类。第三,儒学中明确以仁爱为先,从来不会要求虚无的诸如“舍己救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子曰:“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因此,老七重复以上三问:1.朱熹的哲学上对孔孟学说结构的本源,请您老指教。2.您老觉得儒学中,及联系到《老子》中内容,中国传统对“道德”二字作何解,其具体表现又是哪般?3.所谓的“虚伪性”体现在何处?谢谢。转至第512楼第 512 楼 风声不存在 2011/10/22 15:55:24的原帖:简单的说吧,朱熹先不先验论倒是不紧要,主要是他那个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虽然不是他首创的思想,至少也是从他使劲提的东西),就是个乌托邦式的要求。人欲是客观存在也是正常存在的东西,是永远灭不掉的东西。否认人欲的思想,都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违背人性的。其实他本人也没能灭了他自己的人欲。能达到灭人欲的除了谎言还是谎言。另外老子说的“道德”是两个词“道”和“德”。个人理解,老子说的“道”是指的“规律”或者“客观规律”,“德”是说顺从,不逆这个规律。和现在道德的词义是不同的。再者,老子是非儒的。和儒家不是一回事。=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this.style.cursor='pointer';}">老七等有人提这个“存天理,灭人欲”。还有“道”、“德”、“道德”,您老说的都不对。这个与题旨关系不大,老七就不说了。老七说说这个“存天理,灭人欲”,先说什么是“天理”,朱子的说法一脉维系自孔孟的相关说法,按照朱子本人的原话,所谓“天理”--“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易言之,人的生理需求即是“天理”,是纲常所保障与维护的内容,纲常的作用就在于使得这个“天理”存在而具有合法性、合理性。那什么是人欲哪?比如在正常的饮食而外奢求更高等的美酒与佳肴,在合法的正式妻子为人伦天理,为了广延胤嗣而有正妻外的妾之后仍旧蓄妓、偷情。概而论之,超越礼制、礼法、社会公理层次上的对自己“人欲(也就人的生理上的欲求)”满足行为,即为“人欲”。这种“人欲”是不不合理与不合礼法的。因此,朱子说“存天理,灭人欲”。另外,老七等的好辛苦,=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this.style.cursor='pointer';}">=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this.style.cursor='point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