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3fff

[原创]耶稣年轻时在印度学习过六年佛法——已经拍成电影

[复制链接]

8122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4236

会员

发表于 2011-11-6 01: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91 楼                                  文章提交者:号啕大哭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季羡林:佛家的弥勒佛就是基督教的弥赛亚============对音当作考古手段,是近代研究所谓中西交通历史的“学者”最喜欢的把戏,现代研究塞种很有名的余太山,就多靠此手法得出“惊人”成果。实际全是不着边际的猜想臆测。 ------------------------有本事你也去考证一把,人家季羡林可是花费了一生的精力在研究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这里又有一个发现,那就是“佛”字的翻译也是来源于吐火罗语的。汉译佛经最初并不是直接译自梵文,而是转译自西域古代语言。《浮屠与佛》(1947),揭示梵语Buddha(佛陀)一词在早期汉译佛经中译作“浮屠”是源自一种古代俗语,译作“佛”则是源自吐火罗语,从而纠正了长期流行的错误看法,即认为佛是梵语Buddha(佛陀)一词的音译略称。这里顺便指出,季羡林在1989年又写了《再论浮屠与佛》,进一步论证汉文音译 “浮屠”源自大夏语。  《论梵文··td的音译》(1948),揭示汉译佛经中用来母字译梵文的顶音·t和·d是经过了·l一个阶段,而t··>·d>l这种语音转变现象不属于梵文,而属于俗语。因此,依据汉译佛经中梵文··td的音译情况,可以将汉译佛经分为汉至南北朝、南北朝至隋和隋以后三个时期。前期汉译佛经的原文大半不是梵文,而是俗语或混合梵文;中期的原文也有很多是俗语和混合梵文,但梵文化程度有所进步;后期的原文是纯粹的梵文。  季羡林的这两篇论文在中国佛教史研究领域中别开生面,用比较语言研究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汉译佛经最初并不是直接译自梵文,而是转译自西域古代语言。季羡林也据此提醒国内运用音译梵字研究中国古音的音韵学家,在进行“华梵对勘”时,一定要注意原文是不是梵文这个大前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22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4236

会员

发表于 2011-11-6 05: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92 楼                                  http://blog.sina.com.cn/rss/skzskl55.x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69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3430

灌水天才奖幽默大师奖优秀会员

发表于 2011-11-6 08: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93 楼                                  文章提交者:僧不语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上帝有6000多岁---------------这个嘛。怎么知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圣经上记载耶和华创世纪是在六千年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22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4236

会员

发表于 2011-11-6 11: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94 楼                                  文章提交者:北美任我行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其实印度的文化倒是受惠于西方不少,比如建陀罗风格。 -----------------------约三千五百年前印度人被从欧洲入侵的雅利安白人所统治,兴起了雅利安文明——「吠陀」时代,印度与欧洲的互相交流还是很频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22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4236

会员

发表于 2011-11-6 14: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95 楼                                  谢谢ID为俞峰的朋友的辛劳和高见!非常赞同您的大部分话。不过妇孺尽灭,还是不可想象。或许是我理解力有问题。另外,不知我如何造访您的博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68

主题

12万

回帖

27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75452

特殊贡献奖美食专家精英斑竹

发表于 2011-11-6 18: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96 楼                                  文章提交者:天行健9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文章提交者:号啕大哭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季羡林:佛家的弥勒佛就是基督教的弥赛亚============对音当作考古手段,是近代研究所谓中西交通历史的“学者”最喜欢的把戏,现代研究塞种很有名的余太山,就多靠此手法得出“惊人”成果。实际全是不着边际的猜想臆测。 ------------------------有本事你也去考证一把,人家季羡林可是花费了一生的精力在研究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这里又有一个发现,那就是“佛”字的翻译也是来源于吐火罗语的。汉译佛经最初并不是直接译自梵文,而是转译自西域古代语言。《浮屠与佛》(1947),揭示梵语Buddha(佛陀)一词在早期汉译佛经中译作“浮屠”是源自一种古代俗语,译作“佛”则是源自吐火罗语,从而纠正了长期流行的错误看法,即认为佛是梵语Buddha(佛陀)一词的音译略称。这里顺便指出,季羡林在1989年又写了《再论浮屠与佛》,进一步论证汉文音译 “浮屠”源自大夏语。  《论梵文··td的音译》(1948),揭示汉译佛经中用来母字译梵文的顶音·t和·d是经过了·l一个阶段,而t··>·d>l这种语音转变现象不属于梵文,而属于俗语。因此,依据汉译佛经中梵文··td的音译情况,可以将汉译佛经分为汉至南北朝、南北朝至隋和隋以后三个时期。前期汉译佛经的原文大半不是梵文,而是俗语或混合梵文;中期的原文也有很多是俗语和混合梵文,但梵文化程度有所进步;后期的原文是纯粹的梵文。  季羡林的这两篇论文在中国佛教史研究领域中别开生面,用比较语言研究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汉译佛经最初并不是直接译自梵文,而是转译自西域古代语言。季羡林也据此提醒国内运用音译梵字研究中国古音的音韵学家,在进行“华梵对勘”时,一定要注意原文是不是梵文这个大前提。=======================《番汉对音和上古汉语》作者 聂鸿音:利用番汉对音来猜测汉字古读的尝试发端于19世纪,而译音对勘作为一种正式的研究方法在音韵学界得到应用,则当以20世纪初钢和泰的宣导和汪荣宝的实践为标志。(注:钢和泰:《音译梵书和中国古音》(胡适译),《国学季刊》第1卷第1期,1923年;汪荣宝:《歌戈鱼虞模古读考》,《国学季刊》第1卷第2期,1923年。)从高本汉开始,学界对番汉对音的责难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注:B.Karlgren,Prononciation ancienne de caractères chinois figurant dans les transcriptionsbouddhiques,T'oung Pao 19,1919.)现在仍有不少学者对这种研究方法表示出强烈的不信任。这里面的缘故当然是复杂的,除了人们从心情上难以接受译音对勘法所表现的反传统精神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人们注意到,此类研究的开创者汪荣宝对自己信手拈来的对音资料往往未从历史角度加以细致的甄别,使得其相关的结论并没有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面。事实上,自从四十年前蒲立本开始使用番汉对音资料研究上古汉语之后,(注:E.G.Pulleyblank,The Consonantal System of Old Chinese,Asia Major 9,1962,1963.潘悟云、徐文堪汉译本:《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中华书局,2000年。)这种只注重音理分析而不注重原始语料考订的风气更呈愈演愈烈之势,终使一些传统音韵学者对番汉对音丧失了信心。蒲立本用汉代的对音资料去研究比资料还早八百年的上古汉语,这给人一种“时代错乱”的印象…………看来早期汉译佛经的原语问题不是简单地用“巴厘语”就能圆满回答的,季羡林先生提出的吐火罗语假设也还嫌证据不足。……我无意贬低上古汉语研究中的音理分析,在这里想强调的只是,音理分析只能用来解释带规律性的、确实无误的文献资料,使人们明白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能在没有文献资料或者不能确定资料性质的情况下用来虚拟事实。本文反复商榷人们对以母为*l-、去声为*-s的论证,这并不是否认它们在真正的上古汉语时期(西元前7世纪以前)有这样读的可能性,而仅仅是指出,人们举出的来自汉代(西元2、3世纪)以后的番汉对音证据是难以成立的。一旦认清了这一点,那么人们为论证同类问题而抛开历史考据、仅从当代少数民族语言词典中查出的词例就无需讨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22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4236

会员

发表于 2011-11-6 2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97 楼                                  文章提交者:僧不语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其实各个宗教的创始人都是通过修习禅定(或类似之的修行)而得 道 的,只是这个 道 的层次见识不同而已。非要说个高低的话,显然还是佛陀最高。他们的见识佛陀都见识过、经历过,得之而弃之,皆因其不究竟尔。========================俺顶兄弟这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22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4236

会员

发表于 2011-11-7 00: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98 楼                                  文章提交者:4816882xsx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谢谢ID为俞峰的朋友的辛劳和高见!非常赞同您的大部分话。不过妇孺尽灭,还是不可想象。或许是我理解力有问题。另外,不知我如何造访您的博客?========================谢谢 4816882xsx 朋友,过奖了,我其实还差得很远。但愿意同您和网友们共同追求真理。我还没有建立像样的博客。我的文章还需要进行锤炼,所以,都还没有定性。欢迎您在网上提出各种问题,我将尽我的能力来与您共同探讨。我这些天来,在考虑一个问题,就是上帝的法度。事实上,圣经已经将上帝的法度说明的非常完整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上帝眼里就如同是一棵树,要结出上帝所满意的果子,这果子就是公义和良善。否则,如果不结好果子,就必被砍下来,不管是老枝叶还是嫩枝叶。其实枝叶就代表了民众。树根不圣洁,就成为坏树,并结出坏果子。年年都如此,不断衍生、繁殖、扩散着坏果子。如同癌肿在全身转移扩散一样,损害正常的组织和肌体。【罗11:16】 树根若是圣洁,树枝也就圣洁了。列国文明之树如果想要能够兴旺繁茂,就必须使得树根圣洁,这样就能使得枝枝叉叉变得圣洁。从而结出好果子。当上帝决意要灭亡以色列时,曾将以色列比作一棵被砍伐修理的树。在上帝灭绝列国的过程中,也是一样,在人类历史上,上帝都以这样的方式来整治列国,修理列国的坏枝子。但在灭绝列国之前,都要给列国留下树墩子,就是些良民,如果屡屡被修整之后,还是不结好果子,就会被连根拔除,意味着这国就要被灭绝了。历史上亡国灭族的事例不计其数,其原因就在这里。上帝说:『境内剩下的人,若还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灭;象栗树、橡树,虽被砍伐,树不(念dun)子,却仍存留;这圣洁的种类,在国中也是如此。』【《圣经》:赛6:13】上帝如此说:『你要这样告诉他,耶和华如此说,我所建立的,我必拆毁。我所栽植的,我必拔出。在全地我都如此行。』【《圣经》耶45:4】:如果列国要避免最终灭亡的结局,就必须要努力长成一颗好树,如果树的本质好,也就是说要根柢好,这样在海内外的枝枝叉叉都会蒙神看顾,否则,如果成为坏树,就必然会被逐步被砍下来,最终可能连树桩都难保! 历史上列国之所以被灭亡,这其实就是在上帝默认下的一次大扫除。借用战争的方式,以砍伐列国的坏枝子。所留下的树墩,其实是些良民。如果从树墩出发,重新发苗生枝子之后,再不结好果子的话,这国必要被连根被拔出。这就意味着被灭族和亡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是要追求公义和良善。这就是一个国度所结出的上帝所满意的好果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68

主题

12万

回帖

27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75452

特殊贡献奖美食专家精英斑竹

发表于 2011-11-7 03: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99 楼                                  谢谢ID为俞峰的朋友,这种不期而遇的感觉太好了。原神保佑我们这些唯神命是从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68

主题

12万

回帖

27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75452

特殊贡献奖美食专家精英斑竹

发表于 2011-11-7 07: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00 楼                                  文章提交者:4816882xsx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谢谢ID为俞峰的朋友,这种不期而遇的感觉太好了。原神保佑我们这些唯神命是从的人!!!================================谢谢 4816882xsx 朋友!神一定会保守和看顾凡接受主耶稣为救主的人。愿神保佑并赐福于您!守神诫命的人,不要怕在现实中吃亏。神必要给他们伸冤。信靠耶稣的人,就必要在生命和灵魂上得蒙救赎,获得永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24-6-26 20:25 , Processed in 0.0508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