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xiexun

[转贴]那一舔的风情

[复制链接]

3380

主题

3万

回帖

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82279
发表于 2011-10-19 04: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51 楼                                  1、美国“博导”  饶毅与方舟子结缘,大约始于2000年8、9月间。当时,方舟子起草了一封公开信,指责“基因皇后”陈晓宁用所谓的“三大基因库”欺骗中国公众,并且质疑她的学术地位。这封信后来有88名学人签署,排名第一的那位是方舟子的“科大校友、西北大学神经科学助理教授李洪林”,是他向方舟子建议写公开信征集签名的。而饶毅的签名则排在第二位。(见新语丝2000年8月31日新到资料,th:w.wx.x/ytntsa-hizeliceiinlgt.rt。在签名之时,饶毅还特地给方舟子写了这样一封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22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4236

会员

发表于 2011-10-19 08: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52 楼                                  我愿共签方舟子信,包括愿意一同上法庭,如果陈和她后面的人要告的话。      这几天铺天盖地的新闻,以致常常有人来问我陈晓宁事件(包括正好到我们家的一些来访者)。开始我有事还没有时间,后来我也躲不过只好来看看。有人告诉方舟子这个论坛有签名信。我认为浮夸到一定程度就是造假。我同时认为:如果没有有效的节制,中国这样的浮夸和造假风气就不能减少,特别对下一代的青年学生有较大影响:对认真的人和行为是打击,对投机的人和行为是促进。      我们每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是不能因为有限而不努力。 我不可能知道或同意方舟子其它所有的写作,但本信基调是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70

主题

3万

回帖

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81294
发表于 2011-10-19 13:3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53 楼                                  下面是方舟子信签名要求的   饶毅(真名)       1985-1991 旧金山加州大学神经科学博士       1991-1994 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后       1994-现在 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解剖和神经生物学系助理教授,神经科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学科博士生导师      1996-现在 兼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见方舟子整理的《读者评论“陈晓宁事件”(四)》,新语丝2000年9月1日新到资料      th:w.wx.x/yeo/trsiegler1r.t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68

主题

12万

回帖

27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75452

特殊贡献奖美食专家精英斑竹

发表于 2011-10-19 18: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54 楼                                  看饶毅当时迫不及待地亮出自己的全套行头以及铺陈那么多的头衔,不由让人怀疑他的签名动机之中,到底含有多少自我炫耀的成分。可笑这位美利坚合众国的洋“助理教授”竟然到东土大唐国打出了土得掉渣的“博士生导师”这块招牌,这和陈晓宁把自己的“AdjunctAssociateProfessor”说成是“副教授”,又有什么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9 22: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55 楼                                  事实是,早在1995年,也就是饶毅刚刚当上美国的“助理教授”之后一年左右,饶毅就开始在中国炫耀这块“洋教授”牌匾。这年10月2日,《中国科学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由饶毅领衔的“十八位海外学子致函    本报呼吁:加强生物学教育恢复生物学高考”。在呼吁的末尾,这些人还要特意注明:“以上签名者皆为主持独立的实验室的教授或研究员”。1999年3月9日,饶毅在《科学时报》上发表《科教兴国与产业转型的综合措施》时,注明的身份是“本文作者为美国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并兼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1999年12月24日,《科学时报》发表饶毅的文章,《改善人才状况:中国当务之急》,其身份说明是:“作者系华盛顿大学教授、中科院客座研究员”。事实是,在2000年之前,《科学时报》在介绍饶毅时,多称其为“教授”,从来没有称他为“助理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20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2567
发表于 2011-10-20 03: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56 楼                                  “34岁的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后饶毅”。(魏新德:《赤子反哺情》,1997年1月6日《中国科学报》)。 “现任职于美国圣路易斯市华盛顿大学的饶毅教授”。(《中国旅美学者饶毅等人解开眼睛形成之谜》,1997年4月9日《中国科学报》)。“饶毅现任美国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神经生物学等四个学科的博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同时兼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和上海生命科学中心分子神经生物实验室的共同主任”。(孙任华:《〈自然〉撰文评说神经细胞迁移机理》,1999年7月23日《科学时报》)。“旅美科学家饶毅教授”。(芝加哥领事馆:《发育神经生物学的里程碑性突破》,1999年7月27日《科学时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33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78032
发表于 2011-10-20 07: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57 楼                                  2、傍大款  当然,对于饶毅来说,仅仅在打击陈晓宁的公开信上签名,仅仅在《科学时报》上发表文章,还没有把这个事件的全部价值充分利用。10月11日,《文汇报》发表张咏晴、江世亮的文章,《给科学界过度炒作泼点冷水》,其中说:“面对炒作风,首先站出来的是77岁的中科院院士、著名生物学家邹承鲁,及美国华盛顿大学神经科学副教授、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饶毅。他们在写给本报的一封联名信中,对几周前轰动一时的‘陈晓宁携三大基因库回国’一事提出公开质疑。”(th:w.wx.gyeostrsicewni.o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24-11-15 22:37 , Processed in 0.06058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