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普乐书店

[评论随笔]古代冤假错案平反录

[复制链接]

598

主题

4097

回帖

1万

积分

零零光明使者

积分
12849

Medal No.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4: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一、孙满误射

  南北朝时宋朝的时候, 当时何承天正在做行军参谋。

  某日, 何承天跟随大将军侍奉皇帝外出打猎。此时, 有个鄢陵县的县令孙满也在附近打猎, 看到天上飞过一只大鸟, 他便开弓射去, 谁知不中, 那支箭落下来却正好落在大将军的身上, 虽然没造成什么伤害, 但也叫将军吃了一惊。将军愤怒就向皇帝上奏, 要求严惩孙滿, 皇帝下令将孙满押回处斩。

  这一切, 何承天看在眼里。他认为这个处罚不当。他挺身而出, 对大将军说道:

  “审判案子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如果案情不明, 就应从轻处理。从前, 有人误闯了汉文帝的车驾, 廷尉张释之以没有遵守皇帝车驾经过行人必须回避的规定处理之, 只判处了他罚金。为什么呢? 因为那个人的误闯是无意的, 并不是故意要惊动皇帝的车马, 所以就没有必要用侵犯皇帝之尊的罪名来处理他了。现在孙滿的原意是在射鸟, 而不是射人。弓箭落下来落在将军身上, 这是一种巧合, 而并非孙满故意为之。按刑法来说, 过失伤人, 才判刑三年,何况并没有伤到人。故将军对此事宜从轻发落, 益显将军之仁义也。”

  大将军听了何承天一番话, 如茅塞顿开, 哈哈大笑说:“先生言之有理, 言之有理,……”当即请求皇帝释放了孙满, 只是面责一番, 就让他回到鄢县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8

主题

4097

回帖

1万

积分

零零光明使者

积分
12849

Medal No.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4: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二、刘洎蒙冤

  公元645年, 唐太宗领兵亲征辽东, 任命尚书右丞刘洎兼左庶子, 辅助皇太子监理国事。刘洎字思道, 湖北江陵人, 当时深得唐太宗信任。

  唐太宗出发时, 对刘洎说:“现在让你来辅助太子, 国家大事天下安危都由你来负责了,你不能辜负我的信任啊。”刘洎回答说:“皇上请不必担忧。如果朝中大臣有谁犯罪违法, 我一定把他处死。”唐太宗听了此话, 却感到有点奇怪, 不以为然地说:“凡事不能草率。做君王的考虑问题过于简单, 就会失去忠于自己的臣子。做臣子的考虑问题过于简单, 就可能丧失自己的性命。你的为人当然很忠诚, 但考虑或处理事情太主观急躁, 这样会导至失败。”

  唐太宗在辽东战事结束后回到京城,身体感到很疲劳不适。一些大臣们都前往宫中请安。刘洎与监察御史马周一起去了宫中, 向皇上问候后出来, 遇见了前来问候皇上的中书令褚遂良。褚遂良问皇上怎样了? 刘洎垂泪回答说:“皇上龙体欠佳, 身上又长满了疮, 令人十分不安!”褚遂良进去见到了唐太宗, 就诬告刘洎, 说刘洎对他说:“皇上患病不轻, 一时恐难以痊愈。国家大事总得有人来管, 我们何不像伊尹和霍光那样辅助太子继承皇帝, 朝中如有不同意见者, 立即处死。”褚遂良平日素来与刘洎不和, 此时乘机在唐太宗面前陷害刘洎。

  唐太宗病愈后召见刘洎, 问他是否对褚遂良讲过那番话。刘洎当然否认, 並且说当时有马周在旁可以作证。于是, 唐太宗又召见马周询问此事, 谁知马周不敢得罪褚遂良, 又不愿对不起刘洎, 逐推说对当时双方说过什么话, 由于时隔多日已记忆不清。唐太宗无奈, 只能将此事搁起。谁知褚遂良再三上奏, 坚称自己所告无误, 时间一久, 唐太宗居然有点相信, 就下令叫刘洎自杀。
刘洎在自杀之前, 要求有关的官员给些笔墨纸张, 好写下自己最后的观点, 有关官员不敢答应,, 刘洎遂自尽。后来唐太宗得知此事, 就训责有关官员, 说“既然刘洎要写遗书,你们应该让他写, 为何不让他写? 现在已无法知道他的真实想法了。”有关官员因此获罪被处罚。

  唐太宗死后, 唐高宗显庆年间, 刘洎的儿子刘弘业到宫中告褚遂良诬告害死刘洎的情况, 吏部尚书李义府予以帮助和支持。 唐高宗就此事展开调查, 当他召集一些亲信的大臣到宫中询问相关情况时, 有人认为再调查此案有些多此一举, 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给事中乐彦玮的一番话, 他说:“此案的真实情况大家都心中有数, 但皇上如果非要重审此案, 使此案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那就无异于告诉天下人: 先皇帝在这件事情上是处理错了。” 高宗听了此话, 就将此案搁下, 不再提及。

  但刘洎最终还是获得平反的。唐睿宗文明初年, 对刘洎案重新审理, 最后查明事实真相, 皇帝下令为刘洎平反, 并且恢复刘洎的世袭官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8

主题

4097

回帖

1万

积分

零零光明使者

积分
12849

Medal No.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4: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三、冒死平冤

  徐有功, 河南偃师人, 名弘敏, 唐武则天天授元年开始, 历任司刑丞、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等官职。他前后担任的都是司法刑狱方面的官, 担任了很多年, 又多次参加一些重大刑事案件的调查和处理。徐有功为人宽容, 办事公正, 分析问题深刻细致, 因此, 凡是他经办和过问的案子, 一般没有冤狱, 在他手下得以伸冤平反的何止千人。因此, 在当时徐有功的名字几乎与后来宋朝的包青天差不多。像周兴、来俊臣等酷吏见到他都礼让三分, 在审理案子时不能不有所收敛。

  后来, 徐有功因公被免去司法方面的职务, 就任左台侍御史。当时有个润州刺史窦孝湛的妻子庞氏, 被家奴诬告, 说她深更半夜在家里披头散发装神弄鬼。武则天命令给事中薛季昶审理这件案子。薛季昶刑讯逼供, 草率断案, 判处妇人死刑。徐有功却认为此案蹊跷,因为证据不足, 不能仅凭家奴一面之词就判定妇人有罪, 此案尚需重审。薛季昶当然不服,他反诬徐有功结党营私, 包庇纵容坏人 图谋不轨, 奏请皇上下旨严办除有功, 将徐有功斩首示众。俗话说牛皮吹得越大越有人相信。薛季昶把徐有功说成如此罪大恶极, 反倒使得武则天有点将信将疑。

  这时, 徐有功正在御史台衙门里办公, 有个亲信跑来告诉他, 说是薛季昶上奏皇上要将他逮捕处死, 还是赶快想办法如何救自己吧。徐有功听了, 只说了一句话:“难道别人都长生不死, 只有我一个人会死吗?”说完, 就起身回家去了。
薛季昌和除有功都是武则天信赖的人, 现在看了薛季昌的奏章, 虽然将信将疑, 但感到薛季昌所说的徐有功“结党营私,图谋不轨”证据不足, 有过于夸大之嫌。因此她决定召见除有功来亲自问个明白。

  徐有功应召来到皇宫, 参拜了武则天。武则天开门见山地问他:“有人反映你包庇纵容坏人, 往往重罪轻判, 轻罪不判。我也查阅了一些案卷, 发现你判的案件里确有这样的事实存在。你为何要这样做? 你的目的何在?”

  徐有功答曰:“臣子在量刑时, 一般都是根据国家法规来执行, 但偏向于从宽的一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有利于社会人心的安定。但罪大恶极不可宽恕者臣也决不放过。多年来办过的案子何止成百上千, 其中难免会有一些重罪轻判和轻罪不判的事情产生, 这当然是臣子的过错。但臣认为, 臣子的过错是小事, 而爱护天下生灵, 则是圣人的大仁大德, 恳求陛下发扬德政, 广施仁爱, 则是天下人民之幸福。”

  武则天听了徐有功这番话, 沉默而不作声, 然后挥挥手令徐有功退去。徐有功明白这是皇帝已经默认的意思, 逐拜别武则天回到自己家里。那个庞氏当然也被免除了死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8

主题

4097

回帖

1万

积分

零零光明使者

积分
12849

Medal No.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4: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四、秉公执法

  李元素字太朴, 唐德宗时任御史之职。当时, 另一大臣杜亚任东都洛阳留守。

  某日, 杜亚手下的一员大将令狐运和他的部下在洛阳城的北郊狩猎。恰在同时, 当地发生了一伙强盗入室抢劫的案件。杜亚就怀疑是令狐运所为, 加上平时两人之间的关系不好,就将令狐运逮捕下狱, 并一口咬定他就是强盗。令狐运的部下中有四十多人也因此被捕入狱。

  此案上报皇帝, 唐德宗令监察御史杨宁审理此案, 但杜亚却认为杨宁办案不可靠, 于是又奏报皇帝, 请求对此案不必重审, 再三重復说明令狐运抢劫作案的犯罪经过, 言之凿凿, 似乎亲眼目睹。皇帝看了这个奏章后居然相信, 当即准备下旨要严惩令狐运和他的部下, 但皇帝左右的一些大臣们认为案情重大, 必须慎重审理, 请求皇帝重视。唐德宗便下旨令李元素前往洛阳审理此案, 只要查清真相, 可以就地处理。

  东都留守杜亚特地到半路迎接李元素, 告诉李元素案情已经查清, 抢劫犯就是令狐运。言下之意, 也就是暗示李元素: 你只要走过场就可以了, 不用再费心劳力。但是, 李元素依然我行我素, 严肃认真审查案情, 一丝不苟。过了五天, 李元素已将此案查得一清二楚, 他将令狐运及其部下全部释放, 自己也赶回京城。

  杜亚对李元素的做法十分吃惊, 又十分生气, 连忙骑马赶上李元素, 责问李元素为什么这样做, 凭什么将令狐运无罪释放? 但是, 李远素保持沉默, 不作回答。
于是, 杜亚又写奏章给皇帝, 诬告李元素审也未审就私放令狐运及其部下。德宗召李元素上殿, 当面责问, 李元素为自己辩护, 刚要说明令狐运是受人菟枉之时, 德宗就打断了他的话, 一脸怒气对他说:“别说了, 出去! 听候命令。”

  李元素对德宗说:“皇上, 臣的话还未说完呢。”皇帝回答说:“你先出去。”

  李元素再次请求皇帝说:“我一出去就再也见不到皇上了。恳求皇上让我把最后几句话说完吧。”

  德宗听了这话, 怒气似乎稍稍平息了一些, 就允许李元素把话讲完。李元素就一五一十地把令狐运为什么是受冤屈之事叙述一遍, 又说被抢劫之人家也前去认过人, 指出盗贼的相貌与令狐运等人不同, 所以证明盗贼另有其人,……。德宗听了这一番话以后, 恍然大悟地说:“不是你办事这么认真仔细, 其他人恐怕真的要使好人受冤了。”不免对李元素嘉奖一番。

  过了几个月, 那伙入室抢劫的强盗被抓到了, 经过审理, 证明就是害得大将令狐运蒙冤的那伙人。由此说明李远素之判断没错, 他的名声因此大振。可怜的是大将令狐运, 虽然最后获得平反, 但因郁成疾, 不久魂归九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8

主题

4097

回帖

1万

积分

零零光明使者

积分
12849

Medal No.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4: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五、冤诛晁错

  晁错是西汉的政治家, 河南省禹县人。汉景帝时, 被任命为御史大夫, 与丞相、太尉统称三公, 地位仅次于丞相。

  一日在上早朝时, 晁错向皇帝上奏折揭露分封诸侯的违法犯罪行为, 并且建议削去他们封国四周的封地。皇帝下令诸侯、众大臣以及皇亲国戚都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但众人不敢当面反对, 独有皇族窦婴出来反驳, 从此窦、晁两人结下怨仇。晁错所更改的法令共有三十条, 由于晁错的改革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皇帝的统治, 所以汉景帝支持并采纳了晁错的政治改革。公元前154年, 汉景帝下旨实行晁错所主张的条列, 开始收回诸侯王国的部分封地。这一措施, 遭到了吴、楚等七个诸侯国的强烈反抗。

  晁错的父亲听到了儿子的所作所为, 特地从家乡赶到京城, 对晁错说:“皇上看重你, 叫你管理国家大事, 你却想出什么歪主意, 要削减人家的封地。这天下是刘家的天下, 随他们怎么封好了, 你这样做岂不等于是在他们之中挑拨离间吗? 惹得人们对你怨恨、咒驾, 你究竟想要什么呢?”

  晁错回答说:“我这样做不是为我自己。如果不这样做, 皇上的崇高地位得不到保障, 国家不可能安宁, 天下不会太平。”

  晁错的父亲说:“你这样做, 刘家的天下是安定了, 但是晁家却要大祸临头了。我只有离开你了。” 随后, 晁父就在当晚服毒自尽, 留下的遗书中只有一句话: “我不能坐等灾祸来临。”
过了半个月左右, 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国联合起兵造反, 同时又发表申明, 说只要把晁错杀了, 而且恢复原有的封地, 就立即停止造反, 一切照旧。皇帝同晁错商议如何发兵镇压叛乱之事。晁错建议皇帝御驾亲征, 这可以壮大声势, 因为造反的都是皇族。 这样军权可以由皇帝亲自掌控, 而自己留在京城监政。正在商议时, 突然窦婴进来禀报皇帝说: 袁盎有事求见。皇帝立即召见。皇帝见了袁盎问他:“你曾经做过吴王的国相, 当今吴、楚叛乱, 你是怎么个看法?”袁盎回答说“皇上请放宽了心, 不用担忧, 因为马上就风平浪静了。”

  皇帝听了袁盎的回答, 感到疑惑不解。反叛的军队正在向京城进发,怎么能“马上就风平浪静了”?皇帝说“吴王采铜铸钱, 用海水制盐, 招兵买马, 招纳天下豪杰, 今又发兵叛乱,如何能说风平浪静呢?”袁盎回答说:“吴王铸钱制盐的事确实存在, 但说他招兵买马, 招纳天下豪杰之事是空穴来风。就算他想, 那英雄豪杰也不可能去投奔他。如果说他能招到, 那英雄豪杰也不可能帮助他犯上作乱。事实上, 吴王招到的就是一些无赖子弟和铸私钱的亡命之徒, 因此, 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 成不了大气候, 皇上尽可放心。”皇帝说:“话虽如此, 但七个诸侯王联合作乱, 总得想个办法尽快解决才好。”

  听了皇帝这话, 袁盎不紧不慢地说:“臣下倒是有一计策, 可以帮助皇上解决此事, 可使七国诸侯立即罢兵休战, 天下归宁。”皇帝急不可耐地问:“是何计策, 快说出来听听”,袁盎说:“请屏退在皇上身旁的人。”皇帝就命令左右的侍者都退下去, 只剩下晁错一人还在。袁盎又说:“臣下此话只能对皇上一个人说。”于是, 皇帝又下令晁错迴避, 晁错只能离开走到隔壁房屋, 心中十分忿恨, 不知袁盎在使什么诡计。
 皇帝又问袁盎有什么计策, 袁盎回笞说:“吴、楚两国的国相在互递书信, 信中讲当初高皇帝分封子弟为诸侯王, 都各有封地, 现在晁贼错竟然敢血口喷人, 不仅污衊他们. 还要削去他们的封地, 因此他们共同起兵向西进发, 准备与皇上辩个是非。他们说了, 只要把晁错杀了, 并把封地还给他们, 他们就休战罢兵, 退回原地, 决不为难皇上。据臣下看, 现在唯一的办法是把晁错杀了, 并把封地还给诸侯王, 这样可以立即休战, 不动一兵一卒, 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皇帝听了袁盎的一番话, 沉默良久, 最后说:“看看实际情况如何发展再说吧。当然,为了向天下人请罪, 我是不会吝惜一个人的。”言下之意, 袁盎当然也听得出来, 他说:“我想这是目前唯一的办法, 恳请皇上再三考虑了。”皇帝最终接受了袁盎的计谋, 而且任命袁盎做太常官, 要他秘密前往吴国进行谈判。

  对晁错的迫害开始逐步展开。就在皇帝接见袁盎十几天之后, 丞相陶青、中尉嘉和廷尉欧上奏皇帝, 突然向晁错发难, 奏曰:“吴王叛逆无道, 起兵危害朝廷, 这是天下人共同要对之声讨的。可是御史大夫晁错的言行也令人感到很奇怪, 他先是主张削去诸侯王的封地,诸侯王因此兴兵作乱, 随即他又主张皇上御驾亲征, 说什厶自己留守京城, 他意图何为? 晁错的目的很明显, 他是在挑拨皇上和诸侯王的关系, 甚至挑拨皇上与天下百姓和众大臣的关系, 然后要达到他自己的目的。现在混乱的局面完全是晁错一人造成的, 他应该承担责任。晁错的罪行可谓大逆不道, 应处以腰斩极刑。他的家人, 也应当滿门抄斩。这也是依法轮罪,请皇上批示。”皇帝居然同意了, 在奏折上亲笔批示“可以”。
这时的晁错却还蒙在鼓中, 全然不知大祸将临。皇帝派中尉把晁错召来, 骗他去街市巡视。晁错乘车巡街, 途经长安东边的街市时, 两边伏兵突然冲出来把他围在中间, 就在街上将他斩首, 当时还穿着朝服。接着, 又将晁错一门男女老小, 困绑到市曹斩首示众。

  晁错死了以后, 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国却并未停止叛乱。皇帝只好派兵征讨。谒者仆射邓公任校尉, 率领军队与叛乱者作战, 结果大获全胜, 叛乱被镇压下去。回到京城后, 邓公向皇帝面奏平定叛乱经过,。一见面, 皇帝就急着问:“既然已经杀了晁错, 他们为何还不罢休呢?”邓公回答说:“吴王图谋反叛已经几十年了, 对于削减封地又十分怨恨, 故号召其余六国共同谋反。威逼皇上杀晁错只是他们的一个借口, 其实皇上杀不杀晁错他们都要兴兵作乱。皇上既杀了晁错, 等于是为他们报了仇。今后,恐怕再也没有什么人敢向皇上进什么忠言了。”

  皇帝听了邓公这番话, 疑惑不解, 就问邓公:“这又是为什么?”邓公回答说:“想当初晁错是为皇上和天下考虑, 担忧分封的诸侯王国势力过于强大, 可能会犯上作乱, 兴兵谋反, 祸及百姓, 危害国家。因此向皇上提出削减其封地之议, 目的就是希望他们能服从皇上, 一切遵照中央决策办事。臣下认为晁错的建议和措施没有错, 这完全符合国家的利益。但是他的建议刚刚开始实行, 他本人及全家却已被灭门斩首, 这叫天下人看了如何不寒心? 忠臣哪里敢再开口,? 臣子不得不斗胆说一句: 在这件事上, 皇上是做错了。”

  汉景帝听了邓公的话不禁长叹一声, 对邓公说:“你说的没有错, 是我错了。我现在也很悔恨, 可是悔恨有什么用呢?”于是下令为晁错平反昭雪, 又任命邓公为城阳中尉, 负责京师及其附近地方的治安警卫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8

主题

4097

回帖

1万

积分

零零光明使者

积分
12849

Medal No.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4: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诬陷申锡

  宋申锡, 字庆臣, 唐敬宗时进士, 后升迁为翰林学士。他的籍贯已无从查考。

  唐文宗接位做了皇帝后, 对朝廷内的宦官势力深恶痛疾, 忧虑长此以往, 极有可能发生动乱。而掌领禁卫军的宦官王守澄, 又十分傲慢放肆。文宗忍无可能, 考虑必须将王守澄除去, 方解心腹之患。他观察朝中大臣, 感到宋申锡为人忠厚, 可以大事相托。遂秘召宋申锡进宫, 屏退左右, 与宋商议如何除去王守澄等宦官之事, 并示意将对宋委以重任。宋申锡回复皇帝一定遵旨执行, 见机行事, 并叩头谢恩退去。

  过了不久, 皇帝就宣布宋申锡升迁为尚书右丞, 过了一个月, 又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职位, 在唐代相当于宰相。宋申锡暗中也在进行着除去宦官王守澄的事, 他任命心腹王皤为京城的行政长官, 这一安排当时也是针对王守澄一伙的。但是, 宋申锡把皇帝的意图过早地告诉了王皤, 而王皤又不慎走漏风声, 他府里就有一个随从郑注是内奸, 郑注把皇帝和宋申锡等商议之事告诉了王守澄。

  唐文宗大和五年, 王守澄指使军候豆卢著诬告宋申锡和漳王通同谋反。同时, 王守澄又装出一付慌慌张张的模样, 跑到浴室里找到皇帝, 说是宋申锡联合漳王造反, 大军已杀向京城, 自己准备派遣两百禁卫军前去杀光宋申锡全家, 请皇上立即下旨。王守澄的用心很明显: 只要皇帝同意, 他立即可以下手将宋申锡滿门抄斩, 至于今后怎样, 今后再说。
这时在皇帝身旁的另一名宦官马存良却反对这样做, 他说:“谋反的事尚未调查, 就算真有此事, 那也只是宋申锡一个人谋反, 如果现在就去诛杀他全家, 京城很可能大乱。目前重要的是立即召开宰相会议, 商量如何应对当前的局面。”皇帝表示同意马存良的意见, 王守澄无奈只能罢休。

  当时已是二月末, 朝中大臣全部休息, 有的告假回乡。宫中派出宦官骑着快马前去召集宰相, 马匹几乎跑死在路上才回来交差。宋申锡、牛僧孺、路隋和李宗闵四位宰相奉召全部来到中书省, 宦官宣布说:“这次召集的人里没有宋申锡。”宋申锡这时才感到自己可能在什么地方得罪了皇帝, 可是他又实在想不出来, 只是用手拍着自己的额头, 心情沉重地回了家。

  皇帝拿出豆卢著揭发宋申锡谋反的奏折给大家看, 牛僧孺等三位宰相看了后都惊怕得说不出话来, 所以也就没有人为宋申锡辩护。于是, 王守澄逮捕了宋申锡的亲戚和部下张全真、买子缘信, 和十六宅典吏, 威脅和逼使他们指认宋申锡犯谋反之罪。同时, 皇帝下诏罢免了宋申锡宰相之职, 降为太子右庶子。接着, 召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和御史中丞、大理卿、京兆伊等全部到中书省集贤院, 让众官都来验证宋申锡的谋反情况。由此造成的喧哗恐慌, 几乎到了人人自危的境地。

  第二天, 皇帝在延英殿又召集宰相及其他相关官员, 商议如何处置宋申锡及其家人。一开始, 有人提出该定宋申锡死罪, 家属则全部充军。仆射窦易直大声地说:“臣子不应有造反之意, 有造反之意就应当处死。”但是, 这时却有很多人不以为然。
 崔玄亮、李固言、王质、卢钧、舒元褒、罗泰、蒋係、裴休、窦宗直、韦温、李群、韦端符、丁居晦、袁都等众大臣全部拜伏在地, 恳求唐文宗不要立即对宋申锡用刑, 而将宋申锡交给法司审理清楚后再处理。皇帝大怒, 大声呵斥说:“我已与宰相们商议决定。你们还喋喋不休, 快给我退出去!”

  左散骑常侍崔元亮向以敢言著称, 此时他与给事中李固言仍请皇上要重视证据, 且言词恳切, 泪流满面。皇帝不禁有点心软, 仍下旨免去宋申锡死刑, 改为流放岭南。京兆尹崔绾、大理卿王正雅上奏皇帝说:“谋反仍灭门大罪, 处理务须慎重, 不能仅凭一面之词, 要有人证物证。请求皇上把那封告发信拿出来让臣子研究研究。”皇帝不肯出示那份密告函, 但是心中也感到此话有点道理, 所以又下了一道旨: 把流放岭南改为贬任开州司马。但由于流放之令下于前, 有很多宋申锡的亲属己被流放, 死在途中的有一百多人, 旁观者都为之叹息。而那个诬告者豆卢著却升了官, 皇帝任命他为殿中侍御史。

  宋申锡回到家里, 准备举家迁往被贬之地四川开州。路途遥远, 他嘱咐家人凡必须带的东西以外, 都不必携带, 牵之不惜。他的妻子问他:“您为什么要辜负皇帝而造反呢?”宋申锡回答说:“我出身贫寒, 父亲早亡, 全靠母亲一手培育长大。十年寒窗苦读, 考得功名,官至宰相, 我对皇上感激还怕不及, 只求一心报效国家, 我怎么可能是一个谋反之人呢? 说我谋反, 这是奸邪之人对我的诬陷呵!”
 当初宋申锡之所以能坐到宰相之位, 完全归功于他清廉的名声。他痛恨以权谋私, 极力反对行贿受贿, 凡是别人送给他的礼物, 他一概拒绝接受。当他因受诬陷而被撤职时, 皇帝派人去他家中搜查, 不见有任何金银财宝, 只搜到一些他写给别人的退还礼品财帛的信件,这使得朝廷大小官员都感动不已。当然, 更没有搜到任何能证明他谋反的证据。

  唐文宗大和七年, 宋申锡因长期忧郁感愤, 在开州司马任上患疾去世。唐文宗下诏让其灵柩运回故土, 按丞相之礼安葬。

  开成元年, 唐文宗在延英殿召见一些大臣们议事。朝议大夫李石乘机对皇帝说:“皇上施政, 完全是上承天意, 下顺民意。但有一件事,臣下斗胆想进一言, 还求皇上恕罪。”皇帝说:“你说吧, 我不责怪你。”李石说:“就是宋申锡的冤枉, 至今没有得到平反昭雪。”

  文宗听了此话, 沉思片刻, 然后说:“对于这件事,其实在当时我已经知道办错了。但是诬告者逼得紧, 我又一时误信, 所以造成这件冤案。如果碰到汉昭帝和汉宣帝, 他们决不可能冤枉宋申锡。”于是, 文宗下诏恢复宋申锡的丞相职位, 另外加赠兵部尚书。并且任命宋申锡的儿子为城固县尉。到了武宗会昌二年, 即公元842年, 又赐给宋申锡封号为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8

主题

4097

回帖

1万

积分

零零光明使者

积分
12849

Medal No.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4: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七、算命诡计

  唐懿宗统治期间, 崔碣任河南府尹。崔碣字东标, 过去曾任商州刺史。

  洛阳城里的一个大商人王可久, 由于外出经商做生意, 所以经常不回家。这一次在做生意途中, 正巧碰到以庞勋为首的农民在徐州起义, 混乱中他把钱财货物都丢失了, 弄得两手空空回不了家。

  王可久的妻子在家等丈夫回来, 可是久等不至。往常丈夫虽因经商经常外出, 但间隔时间不会太久就会回来一次, 而这一次却不同以往, 在外面的时间待得太久了。她哪里知道丈夫是因为碰到了事丢失财物连路费也没有, 所以回不了家呢? 出于焦急之心, 她就去找一个算命先生算命, 算算她的丈夫在外吉凶如何, 何时可以回家。

  算命先生名叫杨乾夫, 在当地颇有名气, 人称神算子。这杨乾夫实质上却是一个奸诈好色之徒, 他见王可久的妻子长得很美, 从交谈中又得知王家仍一富商, 家境富裕。于是,他想出了一条毒计。

  表面上杨乾夫装神弄鬼, 看字测相, 占卜算命。最后, 他显出很同情的样子对王妻说:“算出来了, 实话实说吧, 你的丈夫这次难逃一劫, 他不可能再回来了。唉!”王妻伤心地哭泣着回去了。杨乾夫随即寻了一个媒婆, 给了这个媒婆一百两银子, 要她去王妻家说媒, 务必要说动王妻嫁给杨乾夫。媒婆得了重金, 自然竭尽所能, 前去王家说服了王妻, 同意改嫁给杨乾夫。从此, 杨乾夫成了王家的主人, 王可久的百万家当也落入杨乾夫之手。
第二年, 徐州的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了, 城乡交通恢复依旧。王可久当时已极为穷苦不堪, 他只能一路讨饭, 总算捱了过来, 回到自己的家乡。王可久来到自己的家, 由于形同乞丐, 家人一时不能确认, 而杨乾夫大为震怒, 骂王可久是“哪里来的叫化子, 敢来冒名顶替?”就把他赶走了。

  王可久到官府告状, 县令派人传杨乾夫和王妻到堂对质。王妻在公堂之上, 经仔细辩认 ,终于认清了王可久是自己的丈夫, 就以实承认, 并说明自己是被骗改嫁。杨乾夫则辩称王妻以为王可久已死, 仍自愿改嫁给自己的。县令一时难下判断, 逐令退堂, 下次再审。

  杨乾夫使了大量银子贿赂县令, 县令也都收下了。在第二次升堂审讯时, 县令突然一边倒, 判曰:“王可久自己在外吃喝嫖赌, 经久不归, 致使妻子改嫁, 此事实属王可久咎由自取。今后不得再去骚扰杨乾夫家, 否则定当重惩不贷。”当堂宣布完华, 就把王可久赶出衙门。王可久悲愤交加, 流落街头, 几至双目失明。

  有路人看到王可久可怜, 就对他说: “你为什么不去府尹大人那里去告状呢? 听说他是个清官呵。”路人所说的清官, 指的就是河南府尹崔碣。王可久就到府尹衙门鸣冤, 崔碣听了前后经过, 详细了解了一切情况, 心中已经明白大半。他却不动声色, 叫王可久暂住在衙门的一间房子里。第二天一早升堂, 派出公差出其不意地把杨乾夫和县令等人拘捕关进监狱, 然后又立即分别审判, 向被审者宣布同案者已招供。结果被捕者都招供, 所供行贿之银也互相符合。

  崔碣接案前后不过两天, 已把此案查得明明白白。骗子杨乾夫和贪官县令都按其罪名下狱, 把王妻判还王可久, 王可久回到自己家中, 与妻子团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8

主题

4097

回帖

1万

积分

零零光明使者

积分
12849

Medal No.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4:25: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八、杏核明冤

  五代十国的前蜀国时期,许宗裔镇守剑州。当时有个老百姓到官府告状, 声称家中物品被偷盗, 且在灯光之下认出了偷盗之人, 就是他的邻居。官府当即派差役前去捉拿, 并在被告人的家中搜出了赃物, 但都是些装饰用的丝绸和一卷绸线。原告人所说的其他失窃之物,在被告人家中都没有发现。许宗裔升堂审问, 被告人口称冤枉, 说这些东西本是自己家里的, 不是赃物。但是, 告发者却坚称这些物品就是自己的, 是被对方偷去的, 双方都坚持自己的说法, 一时难下定论。

  许宗裔办事向来细致, 善于思考分析。他既不威逼, 也不用刑, 他下令原被告两家都把自己家中的缫丝车拿到公堂上来, 用丝绸在缫丝车的轮子中心圆木的小孔上比大小, 结果表明与被告人家里的缫丝车的大小符合, 也就证明了这些丝绸是被告人家里的。许宗裔又问:“你们绕绸线的轴用的是什么东西?”被告人说是杏核, 原告人回说是瓦粒。许宗裔命令打开那卷绸线, 发现里面确是杏核, 与被告者说的一样。

  在事实面前, 原告人不得不低头认罪, 承认自己因与邻居向有矛盾, 故诬告对方。许宗裔当即判原告人诬告之罪, 而将被告人当堂释放。这个案子, 在一天之内即予告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8

主题

4097

回帖

1万

积分

零零光明使者

积分
12849

Medal No.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4: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善察疑狱

  后唐时代, 河南省的长垣县, 有四家大户, 都是家财万贯。其实, 这四家大户的主人却是四名大盗, 他们就是靠抢劫杀人致富的。一开始, 他们伪装得很好, 还在当地做些修桥铺路的善事, 乡亲们也不知道他们从何处来, 更无从得知他们的底细。但时间一长, 官府的探子寻觅到了他们的行踪, 于是就派遣公差捕快等人前来逮捕。

  捕快当然先到长垣县衙门报到, 要求县令派遣差役带路前往捕捉。县令却请上面来的差役捕快们先行休息, 捉拿四名大盗的事交给自己办就行。待明日将犯人捉拿齐全, 再移交给捕快们带回去就可以了。上面派来的捕快们一听此言, 正中下怀, 沿途劳顿, 此时休息一下也好, 况且县令已经备好酒菜请他们入席, 还有师爷陪同。

  当时有一个任禁军军校的韩虞候, 是枢密使郭祟韬的连襟, 仗着这层关係, 就胡作非为, 与强盗们也勾搭上了。这次要捉拿的四名大盗, 与韩虞候就关系密切, 故韩虞候就用银子贿赂县令, 买通上下, 胡乱将因一些小事暂押在牢中的四个贫民, 抵充四名大盗, 交给了上面派来的捕快。捕快们又从未见过强盗的脸, 就信以为真, 把四名“大盗”押回州里去了。

四个“犯人”被押到汴州衙门, 忭州长官孔循判决四人死刑。但孔循为人处事谨慎, 他在执行死刑之前决定亲自再复审一次。但是, 四名“犯人”对孔循的问题不发一言, 于是孔循下令推出斩首。四名“犯人”被公差押出去的时候, 却几次回头目视孔循。孔循见此情状,感到此案并不简单, 可能人犯们还有话要说。于是, 他下令先把“犯人”们押回牢中, 然后派了一名下属前去牢中找“犯人”谈话, 要他们有什么讲什么, 不要隐瞒, 也无须顾忌。

  四名“犯人”对来者诉说自己是冤枉的, 把长垣县县令如何受贿而将他们盲充四名大盗的事讲了出来。下属回去向孔循回报, 闻听此事, 孔循当即升堂复审此案。在公堂上四名“犯人”把受冤经过复述一遍。孔循又问:“我上次审问你们时, 曾经一再问你们有什么话要说, 你们为什么沉默不语呢?”,四人回答说:“上次您问我们问题时, 狱吏在我们后面故意把木枷尾部抬高, 扼紧喉咙, 使我们发不出声来。”孔循又问:“你们所说的一切都是事实吗?”,四人回答说:“我们是被判了死刑的人, 说假话能免除死刑吗? 大人去实地仔细调查一下, 就能明白事实真相了。”

  孔循下令将四人暂押在州府监狱中。同时, 派出包括主簿在内的数名下属官员, 前往长垣县复查此案。经过详细调查,, 再三审核, 终于查清此案的来龙去脉。从韩虞候、县令等人往下共有几十人接受了四名大盗的贿赂, 贿金多达七千贯。孔循下令除逮捕四名大盗外, 还逮捕了所有受贿的人员, 下在牢中。这时, 郭崇韬得知了此事, 特别写了封亲笔信派人送给孔循, 希望对韩虞候能手下留情。孔循不予理睬, 对韩虞候同其他受贿者一样按法进行了处理。

  孔循将无辜受冤的四个贫民释放回家。贫民们回家后到处颂扬, 而且都在家里挂上孔循的画像, 以报答他的救民之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8

主题

4097

回帖

1万

积分

零零光明使者

积分
12849

Medal No.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2 14: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0、智断曲直

  北周时代, 有一个商人带着二百多贯钱的资本到了京城, 准备经商做生意。他暂住在一个出租屋里面, 每天进进出出都随身带着钥匙。有一天他外出回到家里, 却发现藏在屋里的二百多贯钱不翼而飞。而房门和窗户并没有被破坏的痕迹, 他就怀疑这是房东所为, 遂告到官府。经过官府严加审讯, 房东屈打成招, 只好承认是自己倫窃了商人的钱, 却又说不出赃钱藏在何处。

  此案传到当时任东阁祭酒和雍州别驾的柳庆耳里, 他感到此案蹊跷, 决定亲自审理。柳庆召来商人问他:“你的房间钥匙平时都放在哪里?”商人回答:“我总是自己随身带着。”柳庆又问:“有没有和别人一起住宿过?”商人回答说:“没有。”柳庆继续问:“有没有和别人一起喝过酒?”商人答曰:“这倒是有过一次, 就在失窃的前一天, 曾经与一个和尚在饭店饮酒, 喝得酪酊大醉, 当时居然都睡着了。”柳庆说:“这就对了, 这和尚才是真正的窃贼。”于是派人缉拿, 谁知和尚已经逃匿。经过追捕, 总于把和尚缉拿归案, 并从他身上搜到了所盗窃的全部金钱。

  又有一户胡姓人家, 遭到强盗抢劫, 地方官多方搜寻, 都无法得知盗贼去向。嫌疑人倒是不少, 很多附近人家都因受到怀疑而被拘留。 柳庆得知此事后, 认为盗贼本身一定是一些乌合之众, 可以设下一条计策引蛇出洞。
柳庆命令下属写了一封匿名信, 以被通缉者的身分写道:“我们共同抢劫了胡家, 但是人员复杂, 最终难免走漏风声。现在我想自首, 又怕官府不会宽大处理, 依然杀我的头。如果官府申明第一个来自首的人可以免罪, 我一定来官府坦白。”该匿名信抄了几份贴在官府大门和附近的围墙上。接着, 柳庆又发了一份文告, 这次是以官府的名义, 文告中说凡来官府自首者, 第一个可以免罪, 后来者也可以从轻发落, 凡不自首而遭逮捕者则严办。

  “引蛇出洞”之计果然见效, 仅隔了两天, 广陵王元欣的家奴双手反绑到官府大门口来自首。柳庆升堂提审, 该犯将该抢劫集团全部供出, 于是全体案犯落网。

  柳庆不但善于断案, 而且为人十分耿直。下面一件事可以说明他的为人。

  文帝非常不满一个封国的大臣王茂, 总想寻畔把他杀掉。但王茂并没有什么大错。一次, 为了一点小事, 文帝竟下令处死了王茂。当时在旁的其他官员都不敢发言, 柳庆却挺身而出, 替王茂辩护。文帝非常生气, 他对柳庆说:“你敢说他无罪? 那就连你一起定罪。”说着就命令武士将柳庆拿下, 押到阶下。柳庆毫不慌张, 他气度从容地高声说道:“我听说君王如果不通达事理, 就不是明君。臣子看到君王有错而不发一言, 就是不忠。我谨慎地尽了我的忠心, 把生死置之度外, 只不过是担心您成为一个不贤明的君王罢了。”文帝听了这番话,心有触动, 想赦免王茂死罪, 但王茂已被处死。当即令武士释放柳庆。第二天上早朝时, 文帝对柳庆说:“你说的没有错, 是我让王茂含冤而死……。”一个皇帝在臣子面前认错, 也是一件少见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24-11-26 00:31 , Processed in 0.07483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