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坏坏

[原创]认为鬼神是迷信的人必看:李敖访问台大校长李嗣涔

[复制链接]

3380

主题

3万

回帖

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82279
发表于 2014-3-13 23: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31 楼
                                       
                           
                                   
                  
                                                               
                                       
《安士全书白话解》38

人能象我这样存心

(发明)先要看清楚这“存心”两字的意思,然后讲到“人能如我”,又必须先知道心是什么东西?然后再讲存与不存。例如教人取宝,务必先要知道存宝的地方。人心、道心的分辨,是儒家思想圣圣相传的真命脉。道的大源出于天,这不过是蒙胧含糊的话,并非孔子颜子道脉的宗旨。但世上儒人有意谤佛,凭空造出“释氏本心”、“儒家本天”的说法。践踏自己的心学渊源,把镇家之宝让给释氏。圣贤的学问,不过是要人求得“放心”二字。但心既放了,谁又求它呢?一放一求,似有两心。若无两心,为什么又说“求”与“放”呢?这个地方应该反复研究,不可草率带过。儒家论心,到“心性永不埋没,具备一切理,应接一切事”①的说法时,真是精确极了。但是这个意思本来出自《华严经》②、《楞严经》③的注解。孔孟以后,周程④以前,儒家从来没这样的话。朱熹发掘出来,不能说无功于发展儒家思想。朱熹十八岁时,跟从刘屏山游学。屏山认为他一定是个热心科举的人,但打开他的书箱,里面只有大慧禅师⑤语录一套。常同吕东莱⑥、张南轩⑦拜见各方禅者,与道谦禅师⑧关系最好,常有警醒启发(谦师去世后,朱熹有祭文,载宏教集)。因此学庸集注中,所论心性,大致近似于禅意。晚年住小竹轩中,常诵佛经,有《斋居诵经诗》。说朱熹全不知道佛典,那就错了。(鲁公与孔子说得很投机,孔于称赞他讲的道理。鲁公说:“这不是我能讲的话,是我从老师那里听来的。”孔子说:“您已入道了,直心就是道场。”因此尊敬朱子的人,就不应该替朱子隐晦)。


注释:①朱子《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在明明德”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质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以复其初也。”

②华严宗提出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触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无碍法界;诸法互摄,重重无穷,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万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③《楞严经》说:心能转物,即是如来,心被物转,即是凡夫。

④周程:即周敦颐(yi)、程灏(hao)、程颐,是著名的理学家。汉儒治经,侧重训诂制度。宋儒则附会经义而说天人性命之理,故叫理学,也叫道学。自周敦颐、二程至朱熹最后完成了以儒家为主,兼容佛道思想的理学体系。

⑤大慧禅师(1089一 l163)宋杭州径山佛日禅师,名宗杲(gao),法嗣佛于果圆悟禅师,高宗绍兴十七年诏使住径山,以二十一年事窜梅州(反秦桧而放逐),二十八年诏使再住径山,孝宗隆兴元年八月十日,寂于径山明月堂,寿七十五,赐谥普觉,塔曰宝光。孝宗居藩邸师事之,及继位赐号大慧禅师。有语卷三十卷,敕入大藏,见《五灯会元》九十九。圆悟尝著《碧岩集》,大慧烧之。《碧岩种电钞》一曰:“此书已成,学者走知解者多矣,大慧为救此弊一炬炳之,所谓云门一棒打杀之高怀也。”

⑥吕东莱(l137一l181),宋金华人,字伯恭,吕宋御史中丞、迁吏部侍郎)孙,人称东莱先生。官至直秘阁著作郎,国史院编修。其学以关、洛为宗。初与朱熹同编近思录,后以争论毛诗不合,遂互相排斥。一生著述很多。宋史有传。

⑦张南轩(l133一l180),宋绵竹人,迁于衡阳。张浚(宋徽宗进士)予。名栻(shi),字敬夫,号南轩。青年时从父参赞军务,后官至吏部侍郎、右文殿修撰。曾从胡宏学,与朱熹、吕祖谦为讲学之友,时称“东南三贤”,宣扬“礼者天之理”、“明理居敬”等理学观点。宋史有传。

⑧道谦掸师,南宋建宁人。开始依止佛果禅师,不能入道门,妙喜住径山,谦为侍,命他去长沙送信给张紫岩。谦说:“参禅二十年,还没有入门处,又有这次长途旅行,一生不是荒废了吗?”就想推辞不去。同修宗元叱责他说;“你不能这样做,难道在路上就不能参禅吗?你去,我与你同走一天。”路上谦哭道:“一生参禅,无得力处,现在这样奔波,怎么能够相应?”元说:“你只管把在各处参的、悟的、微妙法喜、一切说得的道理都不要理会,路上我可替的尽替你,只有五事替不得,必须你自己承当。”谦说:“哪五事?”元说:“穿衣、吃饭、拉屎、放尿,驮个死尸路上行。”谦于言下大悟,不禁手舞足蹈。元于是回去了,谦在后半年回。妙喜在山外亭一见就说:“建州子这回自别也!”参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第十五。

论心

心不在内


愚人都认为心在体内,是误认五脏六腑之心,就是人的本心。不知体内的心是有形状的心,随躯壳的生死而生死。人的本心是没有形状大小的心,不随躯壳的生死而生死。有形的心在体内,无形的心不在体内。如果说同是一物,那尧舜与桀纣的心,善恶相隔天远,为什么同犯心痛病,都是一样诊候,一样治疗?因此服药的心与善恶的心,就完全不同了。

心不在外


有形的不是心,那么能知能见的一定是心了。所知所见的,都在外面,足可证明能知能见的心,也在外面了!闭上眼睛想一想,只能在对面见其形状,不能从眉根眼底面皮里面自见其形。例如身在室外,故能看见室外的墙壁窗户,不能从窗户中看见里面。果然是这样吗,回答是否定的。知苦知痛,也是你的心。别人吃黄连,你不说苦;蚊虫叮咬你的皮肤,你就喊痛。怎么能说心在外面呢?

心不在中间


心既不在内,又不在外,一定是或出或入,在中间了。回答说:不对!如果有出入,就不会在中间,一定在中间,应没有出入。况且你凭什么标准为中间呢?如果在皮内,依然在内;如果在皮外,依然是外。再找中间,那不过是皮肤纹理与皮下肌肉之间的污垢罢了,难道是你的心吗?

心非有在有不在

有人说心有时不存在,这时就会看不见,听不闻,食不知味。如果看之能见,听之能闻,食之能知味,这就是心在的时候了。心真的有时在有时不在吗?回答说:这是六识,不是心。例如看见美女在前面,就生爱慕,这是眼色相对而成识。说着酸梅。口水自生,这是舌味相感而成识。登高下视,两腿发抖,这是身触相迫而成识。如果认为这就是人的本心,则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就是点醒这些糊涂的想法啊!

补充:这里所说的本心,即虚灵不际之体,在佛教叫做第八意识。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即现代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围,只到第六意识上,即眼、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此外还有第七识、第八识。第八识是宇宙的本体,具足一切最高智慧,也是无量劫以来无明愚痴的发源地。第八意识的开发就是去掉小我,走入大我,趋向无我,归宿于天人自一的空的境界。凡夫因为被现象迷惑,第八识就落下了自私的种子,于是生起第七识“我执”,执着个体便是自己,世界上有了“我”,就以“我”为中心,生起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把个人从宇宙整体中分离出来,因此就有了爱憎之感,由前五识作出具体反应。故眼对美色则生爱。因为眼见色,耳听声,鼻闻香,舌尝味,身有触,所以,为满足爱憎,就生贪嗔痴,造杀盗淫妄等罪。所造恶业种子,通过信息传递,都存入第八意识,正如电脑一样一毫不差地加以贮藏,在机缘成熟时便生恶果,反之,若贮存的是善的信息,便生善果。故人的一生好象是演戏,导演正是第八识。转识成智的关键是觉悟人生是梦,去掉小我的妄心,找回大我的真心。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不造恶,第六识不分别,第七识不执我,第八识不落种子。身无杀盗淫,口无妄女,心无恶念,身口意都清净,即入甚深禅定而大彻大悟。故第八识的开发就是佛性开发。认识了这个道理,也就知道了“无量劫来生死本”是妄心,但凡夫竟“唤作本来人”,故不识常住真心,则随妄心造业而轮回。

心含太虚

《楞严经》中佛告阿难:十方虚空,存到你的心中,就如一片云飘在太空里。佛与阿难七处论心,七问七答,尽破妄心,然后渐渐显露妙明真心,使阿难恍然大悟,这一段真是深刻指明了心在何处的问题。


(按)“心”字既已含糊,那么“存”字就欠确切。如果一定要说出它,将错就错。姑且以“未曾虐待人民”及“救人之难”等,作为帝君的“存心”。敬仰并效法,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00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3025
发表于 2014-3-13 23: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32 楼
                                       
                           
                                   
                  
                                                               
                                       
《安士全书白话解》39

天必赐汝以福

(发明)上句“如我存心”是因,这句“赐汝以福”是果。“必”字,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会有丝毫的差离。不象穷措大(旧讥称贫穷的读书人)所说,上古天心可以问,衰世天心不可问。“天”字,有就形体来说的,有就主宰来说的。就主宰来说,那么所说的天,就是伟大的上帝。后儒避忌说上帝,就以“理”宇代替。这样讲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世人说着上帝,就有畏惧的心。如果只说一“理”字,谁会畏惧?例如密室里面,有一个美女在那里,走进房子的人,就淫心大发。忽然有人说:“屋中已供玉皇大帝的圣像,这个女人正在烧香。”这个时候即使极恶的人,也会警惕、害怕,不敢就在玉帝像前,肆无忌惮(非常放肆,没有顾忌)。如果只告诉他说:“你的做法不是理能容许的,背理就得罪于名教(圣人礼教),不能做君子。”试问,这个人正当淫心旺盛大发的时候,果然能够听进这种大道理顿息淫心吗?因此,“天”字就主宰而盲,足可以劝化求学的人,有功于儒教。如果只就理而言,就开了天下无所顾忌的大门,不能作为教训之词。(人人知畏惧,就是天下大治的关键;人人无顾忌,就是天下大乱的关键)何况世上万事万物,哪里不可说理?天固然是理,性也是理。“天命叫做性”即是“理命叫做理”,这样解释,不觉失笑。陆九渊①六岁的时候,忽问天地有否边际?整夜不睡地想这个问题。现在的白发老人,每天都在天的下面,竟然不知头上所顶的是什么天,就只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罢了。程颐②访邵康节③,指着面前吃饭的桌子说:“这个桌子安放在地上,不知天地安放在什么地方?”邵康节就与他说尽天地万物之理及六台(天地四方)以外的情形。程颐惊叹说:“我平生只知道周敦颐④能说到这里!”(见圣学宗传)唉!谁说古代的大儒,不会尽心研究天上天下的事情呢?早晨的菌于虽然不知道有晦朔(月底最后一天叫晦,月初第一天叫朔,这句话出自《庄子》),蟪蛄(一种蝉,比较小,青紫色)虽然不知道有春秋,但是晦朔与春秋还是一样地存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内,客观地存在二十八天,为什么不附在周敦颐,邵康节著作的后面,使那些追随程颐的人,能够知道呢?

注释:①陆九渊(1139-1193),宋抚州金溪人,字子静,乾道八年进士,任敕令所删定官。官至知荆门军。后还乡居贵溪象山讲学,求学的人称象山先生。曾与朱熹会讲鹅湖,论多不合。朱重道同学,陆重尊德性;朱好注经,陆谓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朱主张“理在气先”,陆认为“心即是理”,只须切己自反,理即自然而明。因此理学分朱陆二家。《宋史》四三四有传。

⑦程颐(1O33-1107),宋洛阳人,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哲宋初,耀崇政殿说书,后出为西京国子勾监事。绍兴中,以党论放归,四年送涪州,移峡州,旋遇敕归。少与兄灏俱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创立者。《宋史》有传。

⑧邵康节(1011-1077)宋共城人,字尧夫,谥康节。好易理,其学得之于李之才,之才又得之于穆修。以太极为宇宙本体,有象数之学。居洛近三十年,自号安乐先生。与二程同时,程叹其有内圣外王之学。他认为人类社会已盛极而衰,从中国古代有关三皇五帝的史实和历史现象出发,提出了“皇、帝、王、霸”四个时期的历史退化论。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宋史》有传。康节先生的历史退化论,某些方面与我意甚合,我在下文有详细的补充。见“人说”一节。

⑧周敦颐(1O17-1073),宋道州人,字茂叔。居庐山,筑室濂溪书堂。濂溪是他的出生地。著《太极图说》及《通书》四十篇。采用道家学说,以太极为理,阴阳五行为气,对宋明理学影响很大。二程都是他的弟子。谥元公,世称濂溪先生。《宋史》有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61

主题

3万

回帖

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81339
发表于 2014-3-13 23: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33 楼
                                       
                           
                                   
                  
                                                               
                                       
《安士全书白话解》40

天名 欲界六天

从大地水轮以下,到他化自在天,都叫做欲界,因为这里的众生还有情欲。自下至上,共有六天。一是四王天(四大天王,分统四大部洲,离地四万二千由旬,宫殿齐于日月),二是忉(dao)利天(梵语忉利,我们叫做三十三。中间为帝释所居,八方各有四大辅臣,合成三十三,故名三十三。不是自下至上的三十三。离地八万四千由旬),三夜摩天(这天以上是仙家所不知道的,故道书上没有这些名号),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每过一劫,都有火灾坏之。这中间的寿命长短、宫殿城邑的情形、身衣轻重等都载佛书,不再详述。


(按)帝君所说“上天一定会赐福给你”,谁赐给你?就是忉利天王。儒家称做“皇皇上帝”,道家称“玉帝”或“玉皇大天尊”,佛家称三十三天王、帝释、释提桓因,都是称同一上帝,威权统辖四大天王。

色界十八天

由欲界面上,有色界天在那里。因为这上面的众生只有色身,没有男女的欲望。自下至上,共有十八天。一是梵辅天,二是梵众天,三是大梵天(这三天叫做初禅,每过一劫,也有火灾毁坏),四是少光天,五是无量光,六是光音天(这三天叫做二禅,每过七劫,就有水灾毁坏),七是少净天,八是无量净天,九是遍净天(这三天叫做三禅,每过64劫,就有风灾毁坏),十是福生天,十一是福爱天,十二是广果天,十三是无想天(这四天至下面色究竟天共九天,叫做四禅,以上三灾都达不到),十四是无烦天,十五是无热天,十六是善见天,十七是善现天,十八是色究竟天(这五天又叫做五不还天)。这十八天都修道行与禅定福乐,只不过他们中间禅定大小深浅不同罢了。


(按)色究竟天上,有摩醯(xi)首罗(译为“大自在”)天王,威权至尊,是婆婆世界(“婆婆”译为“堪忍”,是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安于十恶,忍受三毒及各种烦恼不肯出离,简称忍土的主宰),统辖万亿他化天、万亿化乐天、万亿兜率(译为上足、妙足、喜等,对五欲境,知止足)天、万亿夜摩(译为时分,随时受乐)天,万亿忉利(三十三)天、万亿四王天、万亿日天子、万亿月天子,欲界各天都不知道他的名字,不能看见他的情形。

无色界四天

由色界再上,又有四天。一是空无边天,二是识无边天,三是无所有天,四是非想非非想天。因为这里的众生色相都无,心识住于微妙禅定,所以叫做无色界。

(按)这是三界的最高处。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还不了悟“妙觉明心”。因此天福一尽,又入轮回。以佛眼来看,总称为未出世的凡夫。道家所说的三界,是上、中、下界,与此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5

主题

7748

回帖

1万

积分

零零光明使者

积分
17695
发表于 2014-3-13 23: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34 楼
                                       
                           
                                   
                  
                                                               
                                       
《安士全书白话解》41

问:天是最高无上之意,总称为天,就行了,怎么还有种种名号?

答:人也是万物之灵,难道都称为人? 没有贤愚贵贱的分别吗?佛经说,修五戒生人中,修十善生天上。但是,五戒十善各有浅深大小的分别。因此在人道中,福报不等,在天道中,福报也不相等。


问:二十八天什么天是凡?什么天是圣?

答:两天只有凡夫住,五天只有圣人住,其余二十一天就是凡圣同居了。两天住凡夫,一是指初禅天大梵天王,二是指四禅中无想天人。为什么呢?因为大梵天王不知道六道众生是受自己的业力而轮回不息,依靠自己的高贵,狂妄自大,说只有我能造一切天地人物,因此就生长了他的邪见。无想天中只是外道修无想定而得到的果报,受五百劫无心之报,自称涅槃,受报完毕,必起邪见,来生堕地狱。从广果天以上,无烦无热等五净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只是阿那含(译不还、不来)三果①圣人所住。其余二十一天都是凡圣同居。

注释:①佛法声闻乘有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须陀洹译为“入流”,意为初入圣人之流,斯陀含译为“一来”,修到这个果位的,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阿那含位于第三,故叫三果,修到这个果位的,不再生于欲界;阿罗汉译为“无生”,修到这个果位的,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之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84

主题

3万

回帖

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85391
发表于 2014-3-13 23: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35 楼
                                       
                           
                                   
                  
                                                               
                                       
《安士全书白话解》42

于是训于人曰

“于是”二字,如果承“未尝虐民”句来,则教诫有止恶的意思,为下面诸恶莫作张本;如果承“救人之难”六句来,则教诫有劝善的意思,为下面众善奉行张本。帝君为什么这样谆谆告诫呢?因为我们这些做人的真的无愧于人了吗7孟子说:没有同情之心,就不是人。没有羞耻推让的人,就不是人①。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人,人就很难做了。万物之灵都已具备,人多么独尊!可以称帝,可以称王,人多么高贵!来无分文,去又空手,人多么贫穷!美昧人腹,马上就变成了粪秽,人多么低贱!一一都从母胎中住过,人多么卑劣!I吃尽水陆众生,人多么残酷!外面用绫罗装饰,中间满腹屎屎,人多么虚伪!每人娶一妻子,甘心受她驱使,人多么奴化!只指定一个藏身之处就变成了家,人多么渺少!白天满口仁义道德,晚上无丑不做,人多么羞耻!今天不保来朝,人多么脆弱!阎王一喊就去了,人多么怯懦!《阿毗昙论》说“人”字有八义,《楼炭正法经》说阎浮提人种种差别合计有六千四百类。这样看来,“人”字难道认识容易吗?

注释:①《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人说

人种从光音天来


《起世因本经》说:我们这个世界刚刚形成时,一切人类都从光音天降下,乘空飞行,不由母腹怀孕而生。待食谷米以后,就有了筋脉骨髓,生成男女的形状,淫欲从此就产生了。

(按)人的种来自色界天,因此塑造天神的像,都如人类。



人禀四大而生

世间不过地水火风四种,入则禀其气而成形焉。骨肉,地也;涕泪痰涎,水也;暖气,火也;运动,风也。



人由四种物质组成

世上事物概括起来不过是地水火风四种,这就叫做四大,人就禀承由大之气聚合而成形体。骨肉是地,涕泪痰涎是水,暖气是火,运动是风。


(按)把四大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两种说法进行比较,那么,五行多金木而少风。四大中地可以包括金木,五行少风就不能运动了。即使以五脏配五行,但五脏外的躯壳。似乎缺乏着落。因此,五行的说法不如四大的说法颠扑不破。



人类是四生六道中一种

四生是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人都是胎生。六道是指天、人、修罗、地狱、鬼、畜,人道地位在其次。


(按)人并不是一定胎生,因业力牵引,偶然的因缘而胎生,也不是一定为人,偶然因缘而做人啊!所谓李四张三,堕地时暂时的姓名。天宫地府,是人生瞬间的家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02

主题

3万

回帖

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85151
发表于 2014-3-13 23: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36 楼
                                       
                           
                                   
                  
                                                               
                                       
《安士全书白话解》43.1

人生有十时

《法苑珠林》说人有十时,一是薄膜时,二是水泡时,三是脓疱时,四是肉团时,五是四肢时,六是婴孩时,七是童子时,八是少年时,九是壮盛时,十是衰老时。

(按)前五,以处胎时言,后五,以出胎言。 (语译]:(按)前五时就处于母胎中来说,后五时就出胎以后的情形来说。



人面如地形

《起世困本经》说,我们这个世界大七千由旬,北阔南狭,因此我们的面形就如地形。


(按)北俱卢洲地形方,所以人面也方;东胜神洲地形圆,所以人面也圆;西牛货洲形象半月,所以这里的人面突而脑后小。由此推论,鸟住在树上,所以羽毛象树形;兽走在草上,所以它的毛象草的样子(这也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学问)。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昧、触、法。用眼观色,用耳所声,根尘相对,识存其中。

(按)同是六根,凡夫用它就是六情、六人、六受、六爱、六贼,如果菩萨用它,就变为六神通了。因此我们难道还不了悟天人视水为琉璃、饿鬼则视水为浓血吗?不同境界就出现不同的时空啊!

《法华经》说:无明缘行(明指前世无始以来的烦恼痴暗,缘指生,行指所造的业、前世因为愚痴昏暗,所以造业),行缘识(识是初起妄念,想要托母胎),识缘名色(名色指初托胎后,六根成形即神识与物质的混合体),名色缘六入(有六根生,将来必有六尘相对,所以叫做六入),六入缘触(三四岁时,对尘无知,故仅叫触,即对六尘的感觉),触缘受(受指五六岁后至十二三岁能因好恶刺激而有苦乐的感受),受缘爱(爱指从十四五岁至十八九岁,贪著声色六尘而起爱心),爱缘取(取指从二十岁后,贪欲转盛,固贪爱而生执著心,驰求不息),取缘有(三界叫做三有,既有善恶境界,来世必因善恶业力牵引而报应,再轮回生死),有缘生(生指未来之世将再生六道),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来世老而复死,忧悲苦恼永远没有穷尽)。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人灭,六人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优悲苦恼灭。

(补充]:十二因缘法阐明了生命的真相,发明了生命循环流转的原因。生命的起因是无明,由于无始以来本性因染成识,因妄想执著造作之业力寄托于识中,此识复受业力的支配,在六道中轮回升沉。因此,生命的奥秘在于阿赖耶识(第八意识)。

(按)只知道身体是母余所生,却不知父亲也有分,是小孩。只知道身体是天地父母所生,却不知因前世业缘而生,是庸夫。我最不喜欢天生圣人的说法。如果天果然能生圣人,就应当常常生圣人。既然已生尧舜,为什么又生桀纣?如果不能禁止不生桀纣,那么也不能保证尧舜必出。怎么能说天地能生人呢?娶小妻的,是为了想尽办法来求子,却很难求得子;私奔在外的,只害怕怀胎,却偏偏怀了胎。这样看来生育不仅仅是父母的原故了。有缘则聚,不想怀胎也会怀胎;无缘则散,想求子也求不到。

[补充]:“天生圣人”之说与西方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了世界颇有相似之处。但是。西方的上帝到底是指谁?若是指帝释(玉帝),则帝释是护法天王,不会说是我创造了世界。只有大梵天王才自称创造了天地万物,故虽有天福,仍列入凡夫之列。若说基督教的上帝是大梵天王,则降低了该教的价值。我以为自从耶稣诞生以来,《圣经》就分为《旧约》和《新约》两部份。《旧约》创世纪显然是犹太人虚构的神话。耶稣转世投胎来救赎人类,说明他已是菩萨的化身,故有人说其母玛利亚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不无道理。那么耶稣作为神的儿子,神应该是帝释?而不是梵劳天。

我们这个身体(正报)与我们所依赖的外境(依报)都由因缘组合而成。只有十二因缘法才真正阐释了生命的真相。人(正报)有生老病死,地球(依报)也有成住坏空,都由业力牵引所成,不由外力主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33

主题

2万

回帖

7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78032
发表于 2014-3-13 23: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37 楼
                                       
                           
                                   
                  
                                                               
                                       
《安士全书白话解》43.2

人的寿命有古长今短的变化

经说:增劫的时候;从人寿十岁开始,每过百年,各增一岁。这样增加上去,至八万四千岁而止。以后进人减劫,每过百年,各减一岁。这样减下去,到十岁时停止。十岁以后,又进入增劫。犹如日长日短,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按)释迦牟尼佛,在人寿百岁的时候出世。所以周成王、康王的时代,满百岁的很多。例如周武王九十三岁,周文王九十七岁。唐虞时代,在周文王以前千多年,又应当增十多岁。所以禹寿一百零六岁,舜寿一百一十岁,尧寿一百一十七岁。帝窖在位七十岁,他的寿命可以推知了。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比帝喾又增加了。少昊在位八十四年,比颛顼又增加了。黄帝在位百年、比少吴又增加了。炎帝在位一百四十年,比黄帝又增加了。伏羲前有因提纪、循蜚纪、叙命纪、到人皇氏,不知几十万年。所以人皇兄弟九人,合四万五千六百年。到地皇、天皇,又不知多少万年,所以兄弟各一万人千岁。这些事实流传史册,彰著可考。后儒看见几万年的说法,认为荒唐,全部删去,真是知识浅薄啊?当时作史的人,记载流传下来的这些史实一定不会没有根据。孔于生于周衰之时,还看见了史氏遗留下来的许多残缺文字。难道唐虞以前的史臣,会随便地把没有根据的语言记载在正史吗?唉!没有看清熊的全貌,就说看到一只三脚鳖,不是原物有什么大掠小怪,而是学识不足啊!从周昭王到今天,又经过三千年了,又应当减三十岁,所以看今天年高的人,大致以七十为上下。博览群书,才知道佛讲的话,都有应证。韩愈《佛骨表》说上古没有佛反而寿命长,后世有佛反而寿命短。他难道知道现在正是减劫的时候吗?人寿八万岁时,五百岁才婚嫁。周初的制度,三十才成家。今天则年未成童,就恋美色;束发小子,口出秽语。

补充:《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篇第一:“黄帝问岐(qi)伯;‘我听说以前时代的人(原文‘上古’应为不约定时期),年寿都很长(原文‘度百岁’为不约定数)一百多岁了行动还比较灵活。今天的人,才五十多岁动作就大多不灵便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了呢?还是人的寿命缩短了呢?岐伯回答说:‘那个时候,通晓养生方法的人,能够适应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符合修身养性的各种方法,饮食有一定节制,作息有常规,不乱耗精力,所以形体与精神协调而健康,每个人都能尽其天年,活得很长。现在的人不是这样了,把酒当做一般饮料,把有害于身心健康的反常方式作为常规,酒醉后还肆行房事,纵情色欲而竭其精气,耗散真精,不懂得保持精气的充盛,不善于使用精神,只图一时的心欢,违背了正常生活的乐趣,作息没有一定的规律,所以五十岁左右就开始衰老了”。黄帝在位百年,故他在世时人寿平均年龄都是百多数。《内经》所说“上古”应比黄帝更早,“度百岁”应为达到千岁才对。但不管怎么样,这段话已经说明了过去人的寿命长,现在人的寿命短。

躯体是由人的精神来主宰的。“上古天真论”说古人恬淡,精神内守,清心寡欲,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无私心杂念,故其长寿。而我们今天连黄帝时代的人也比不上了,黄帝以后的二帝(尧舜)三王(禹汤文武)也是望尘莫及的。《书经》蔡沈序说:“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得其心,则道兴,治,固可得而言矣。”求得身的平衡,先求得心的平衡。古人重心不重身,故人寿年丰,不治而治。今天人心不古,欲壑难填,斗争不息,人寿短促,绝症濒起,天灾人祸不断,也就自然了。

人类进化论是达尔文提出来的,但这位进化论者在自身遗传问题上却发生了可怕悲剧。他这位进化论著,应该是懂优生学的。可是因为一时情欲的驱使,就与近亲表姐埃玛结了婚。致使所生10个子女,不是呆,就是傻,三个夭折,三女儿当了老处女,三个终身不育。可见在“心”上不约束自己,控制个人欲念,大谈什么进化论,是没有用的。他的《物种起源)的自然选择说,为弱肉强食的强盗理论制造了根据,为人欲横流打开了缺口。事实上人类的倒退正是人欲横流、弱肉强食所造成的。一切仁人君子则不应该随波逐流,救未世于万一,这也是菩萨精神的体现。释尊于末世降生,不正为此吗?

人身有古大今小之异

人寿进入减劫时,每过一百年,身体就短一寸,千年就短一尺。释迦牟尼佛出世时,人身都长八尺(佛的化身一丈六尺)。今已过二千多年,应当短去二尺。所以今天的人,大抵在六尺上下。总之,寿增则身体随之而大,寿减则身体随之而小。到出现疾疫灾害后,寿命更短,身形更小。有的二搩手(搩,以手量物,或作桀),有的三搩手。所吃的东西,以荑稗(稗子草类)为第一。所穿的东西,以人发衣服为第一。生活用具,都作刀杖的形状(今妇女簪珥已有作刀斧形状的,此即是杀心的体现,译者补注)。
《安士全书白话解》43.2

(按)有人发现隋唐以前的古墓,骨头粗大,比今天人骨长二尺左右。曾经考证《天人感通记》说,蜀都旧址本在青城山上,今天的成都是大海。以前迦叶佛的时候,有人从西耳河(洱海,在云南省大理县)边回,船到河边,看见一只兔子,就拉弓去射。不知兔是海神,大怒,就踏翻了船,使沙子堵塞了河道,变成一片平地。以后晋朝时候,有个僧人路过,看见地上多裂缝,就挖开来,找到人骨船底。骨都长达三丈多。因为迦叶佛时,人的寿命都是两万岁。又曾读《孔履记》,孔子的鞋子相当今天官尺一尺三寸,那么孔子的脚决不是今天人的脚。又曾读《周礼》说,斧长三尺,棋三寸,要拿这么大的东西,那么古人的手不是今天人的手。由此推之,服物器皿凡在百年前的,一定比今天大。难道不是身形渐小物也随之而小吗”?

人福有古重今轻之验

人有德,才有福。寿减之后,一切都减。德渐薄,福渐少。简略来说,七宝渐渐隐没,五谷渐渐歉收,衣食渐渐艰难,容貌渐渐丑陋,天资渐渐昏愚,精神渐渐衰弱,风俗渐渐骄慢,六亲渐渐不知,赋役渐渐繁重,水火盗贼灾害渐渐繁盛,佛法濒渐衰落,善人渐渐衰残,真儒渐渐少,谤佛之人渐渐受推祟,富人渐渐悭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20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2567
发表于 2014-3-13 23: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38 楼
                                       
                           
                                   
                  
                                                               
                                       
《安士全书白话解》44

不露痕迹,消除弊政

明朝宣德年间,曾经派遣太监到西洋①寻宝,花费不计其数,死人不可计算。天顺年间,有人建议皇上再派遣人去,皇上就命令兵部项忠,检查派人的名册。当时刘大夏作郎中,先到放名册的地方,把名册藏起来,办事人员找不到,这件事就停下来了。后来项以丢失名册的事责问办事人员,刘笑着说:“这是弊政,即使名册在,也应毁掉,以除后患,怎么还要追问他的去向呢?”项忠惊醒,对刘公肃然起敬,道歉说:“公阴德动天,我这个位子应当属于您了!”后来果然升官到太保大司马,子孙历代贵显。

注:明时以爪哇以西的印度洋为西洋,并指沿海的陆地。

(按)推广刘公的做法,那么世间一切有害的文字,都应当毁灭。诲淫诲盗的小说、增长淫欲的春药方以及诽谤佛法的书籍首当其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82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3323
发表于 2014-3-14 00: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39 楼
                                       
                           
                                   
                  
                                                               
                                       
《安士全书白话解》45

平买平卖,神仙恭敬《劝惩录》

张乖崖为官成都,梦见自己被神仙招去,说话不久,忽然有人报告:“西门黄兼济到!”走进来一位束发道人,神仙接待他,非常礼貌恭敬。第二早晨,张派人请黄来,完全是梦中所见到的人。问他有什么善行,他回答说:“并没有什么大善行。只不过在麦熟时,用平价收进,到第二年禾麦未熟时,百姓正青黄不接,就用平价卖出。买进卖出,都是一样的价格,对我没有什么损害,对百姓就解除了危急。就是这样罢了。”张公听后,不禁兴叹,命吏扶到座上而礼拜。


(按)黄公的事迹,可以广泛地推广,一个人得到了好处,大家都会仿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70

主题

3万

回帖

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81294
发表于 2014-3-14 00: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40 楼
                                       
                           
                                   
                  
                                                               
                                       
《安士全书白话解》46


修福修善

   (发明)世上人民所积蓄的东西,有的别人夺得去,我带不去;有的别人夺不去,我也带不去;有的我带得去,别人夺不去。金银财宝,房屋田园,这是别人夺得去,我带不去的。博学高才,技艺智慧,这是别人夺不去,我也带不去的。要想我带得去,别人夺不去,就只有修善修福啊!修善修到最高境界,就能使七祖①超升,百神拥护;修福修到最高境界,就能使火不能烧,水不能淹。修善是得福的基础,得福是修善的感应。

  注:①禅宗到六祖就已经不传衣钵,没有第七祖,这里用七祖借代修福修到最高境界的人。

  但修福而不修慧,每因享福而造业;但修慧而不修福,又虑薄福而少资。昔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共为沙门,兄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弟则修福而常破戒。后释迦成佛时,兄已得罗汉果,然因未曾修福,食尝不饱。弟因破戒,生在象中,然余福尚多,虽作畜生,为王所爱,珍珠缨络,常挂其身,食邑至数百户。故曰: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惟佛称两足尊,以其福慧具足耳。

  只管修福而不管修慧,常常因为享福而造罪业;只管修慧而不管修福,又要担心薄福而缺乏资粮。从前迦叶佛在世的时候,有两兄弟,出家为沙门,兄长持戒坐禅,一心修道而不布施,弟弟就修福而常常破戒。以后释迦成佛的时候,兄长已经证得罗汉果,但因为曾经没有修福,常常吃不饱。弟弟因为破戒,就出生在象群里面,但留下来的福还有很多,虽然做了畜生,但被国王爱护,珍珠缨络常常挂在身上,拥有封地几百户。所以说: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只有佛才能福慧具足,所以称为两足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24-11-23 06:22 , Processed in 0.07741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