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绿山游客

[转贴]悄悄的自杀——美国对莫斯科的军事援助

[复制链接]

3147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2576
发表于 2011-10-7 16: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51 楼                                  另外,1943年中期以后已经注定德国不可能在东线取胜了:水平高超的英美科学家数学家当时已经破译了德国的核心密码,所以德 国的战略行动和战略计划已经在英美的掌控之中,而在英国MI6里面主管破译密码文档的官员也是苏俄间谍,所以英美首脑拿到的德国战略情报,斯大林的办公桌 上也有一份,比如后来爆发的苏德库尔斯克大决战,德国策划准备了很久,准备给予苏联致命一击,英国通过密码破译早已知道这个企图,丘吉尔下令绝对不准通报 苏联,但苏联人通过MI6的间谍也拿到了情报,比如德国的作战意图,动用的兵力兵器,作战计划,主攻方向,部队番号,发起时间,主要重兵器技术数据(最新 坦克的数据,包括它射程射速,续航力,以及战斗弱点----侧后装甲防护),。。。据此,苏军悄悄的提前在库尔斯克地域筑起纵深达80英里的三道强大防御 体系,聚集约5倍于德国的兵力兵器,并于德军发起攻势的前两天主动发起攻势,打乱了德国的计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77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3182
发表于 2011-10-7 20: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52 楼                                  回帖人:虎式重型坦克 影响力指数:0+0 =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this.style.cursor='pointer';}"> | =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this.style.cursor='pointer';}"> | 发短消息 | 只看此人 | 2010-10-13 14:54:30  跟贴回复:  第 44 楼  阴谋论罢了,极左分子的杰作,里面的漏洞多如牛毛=========================本书由美国人所写。希望能够降低姿态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68

主题

12万

回帖

27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75452

特殊贡献奖美食专家精英斑竹

发表于 2011-10-8 00: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53 楼                                  据国家档案馆的新闻公报称,几乎所有超过二十五年的政府文件都可提供给研究者使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国务院档案里就有大量超过二十五年但至今仍未公开的文件。对今日国家安全毫无意义的整卷整卷文件,只有受政府某一部门委托的人才能接触,这就是说,政府文件仅仅为政府自己服务。例如,一九六四年五月,国务院的唐纳德·J.西蒙致函国家档案馆的韦恩·C.格罗弗,要求为下述文件规定七十五年的保密期限:《一九一六至一九二八年顾问办公室和主要特别代理人办公室档案》(国家档案馆工作文献Ⅲ-NLD-105)。这些文件与美国的国家安全毫不相干,到一九七二年时已封存了四十四年至五十六年。这些文件可能包括一九一七年到俄国去推翻临时政府并把布尔什维克扶上台的那些美国居民或公民的情况。对于写博士论文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题目。对于接触美国公民个人情况的调研档案,应当严加限制。但是,这不适用于那些自愿离开本国而在别国积极从事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活动的人,因为这些活动是公开的。一九七一年四月八日,当本书作者得知有这批文件并想接触它们时,遭到国家档案馆的拒绝。 这种封锁苏美关系消息的作法存在于美国历届政府的所有部门之中。从威尔逊总统至今,不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上台,都是如此。 曾有一大批美国公民,他们从一开始就想替布尔什维克效劳,因为他们对沙皇政权不满,并认为克伦斯基政府无能。深受威尔逊总统信任的所谓豪斯“上校”——爱德华·曼德尔·豪斯,曾在美国外交上多次充任特使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时,他一再朝着有利于布尔什维克的方面进行调停。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亦即布尔什维克推翻了刚刚通过自由选举在俄国得到普遍承认的政府后几个星期,他从巴黎拍给总统和国务卿一份电报:“美国报纸关于应把俄国作为敌人来对待的声明已经由电报传到此间,并已公开发表。立即压制这样的批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82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3323
发表于 2011-10-8 04: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54 楼                                   美国政府体制的特点之一是,在政府中没有一定的正式职位,也没有被选进某一政治机构的人,可以通过行政当局的一项决定或仅仅通过个人关系发挥巨大影响,而又不要求他们对此承担责任。 豪斯“上校”及其电报所促成的保密政策至今仍然存在,批准向苏联提供据称在军事上很重要的物资的真相,并没有让公众知道。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消息时常出现在苏联的手册或文章里。苏联商船登记册里载有一些在华盛顿得不到的细节。一九七一年十一月,苏军《红星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特别提到苏联的基础工业对苏联军事力量所作的贡献,美国行政当局的代表却多次间接或直接地在公众舆论和国会面前否认这种贡献。 将出口许可备忘录及其附件列入保密档案的制度使搜集工作极为困难。如果向苏联出口的技术细节不予公开的话,那就无法判断它对苏联工业所产生的作用。 这种保密制度在逻辑上没有站得住脚的理由:国家安全不能成其为原因,因为潜在的敌人苏联清楚地知道它买了些什么。对此,美国政府同样了如指掌。出售商品的美国公司也心里有数,而唯一被封锁事实的人就是美国的选民和纳税人,还有那些要向老百姓通报情况的政论家们。 国会一再提出要求公布这些出口许可消息的法案,但这些法案从未得到政府的支持。有关向持敌对态度的国家出售美国技术的决定,往往在未经无党派专家商讨的情况下,由少数官员作出。过去五十年的经验清楚地表明,若能更明智地作出向共产党国家,特别是向苏联出售美国技术的决定,那么,我们所遇到的灾难性的国际问题就会少些。 这样的决定并不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其后的几年,美国对苏联的工业援助有一个完整的传统,它从俄国发生革命和执行头几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就开始了。一份新近解密的文件提到了二十年代末期发生的一件事:苏联准备在美国指导下建造一座制造铝粉的工厂,一位参议员询问该厂产品用于军事目的的可能性,但从未得到答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91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2574
发表于 2011-10-8 08: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55 楼                                  在最近解密的国务院文件中有一份解释为什么不予答复的备忘录: “斯穆特参议员没有得到国务院的答复,因为国务院不愿意正式确认:国务院虽然考虑到了将铝粉用作作战物资的可能性,但对哈恩先生向苏联提供技术援助没有异议。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目前最好不表态。”[注:国务院档案861.659-杜邦·德奈莫公司/5。]整个事情像一出喜剧:该参议员之所以提出问题,是因为他听说铝粉将用于加强炸药的爆炸力。他想促使政府表态。国务院知道铝粉的用途,也知道参议员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却以沉默来掩饰自己,以便在记录中不留下任何痕迹。每个人都明白,这就是给苏联提供了直接的军事援助。但是,这场问答游戏成了徒有形式的舌战。在这场舌战中,一个对手不接受挑战,所以没有发生冲突。国会的调查与泄密国会参众两院委员会及特别委员会根据宪法权利而发起的调查,一再揭露出许多情况。个别公司的调查和私人的研究有时也披露一些情况。一九七○年,坩埚钢铁公司所做的苏联铬矿石分析,就是公司调查的一个例子。当时有人怀疑,美国公司从苏联得到的铬矿石实际上是苏联违反联合国的禁运规定从罗得西亚搞来的,然后由苏联人作为自己的产品转卖。后来的调查结果表明,这个猜测是正确的。公共舆论促使该公司进行了这次调查。英国、加拿大和法国的政府档案,特别是被接管的一九四五年以前的德国政府档案,也提供了在美国没有公开发表的材料。 泄密终究是难免的,如乔丹少校记录的美国对苏联租借援助的详细清单。这份清单二十年后被解密文件所证实。把苏联作为消息来源在每天收集消息的实际活动中,苏联是“过硬”消息,也就是实况材料的一个异常丰富的来源。 前面提到过的苏联商船登记册就是一例。它包含的有关商船及其结构、工艺技术和装备的详细内容,比有名的劳埃德公司的登记册还要多。苏联的报纸和杂志时常公开发表一些饶有兴味的材料。有些人物的发言和声明同样可以给人以十分有价值的启示。因此,所有的出版物在苏联都要经过检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02

主题

3万

回帖

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85151
发表于 2011-10-8 12: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56 楼                                  苏联 能够打胜,最大的关键就是德国海军比日本海军相差太远,没有封锁住苏联的一些大型海港(比如摩尔曼斯克港),使得美国援助的140亿美元军事物资能够输入 (中国从美国只得到3亿美元左右军火物资)。国军打通滇缅国际交通线,第一批军火物资运进昆明已经是1945年2月了,我很怀疑在此之后通过1300公里漫长而运输力微弱的滇缅公路,在短短几个月国军 能够被武装到足够强大程度去和日军进行大规模决战。蒋先生曾经有一段话,大意是说一艘中型货轮一次能够运送5000吨军火物资,一列火车一次能够运输 500吨,而一辆道奇载重卡车一次仅能运送3吨物资,而且要通过崎岖遥远而漫长的滇缅公路,远远不能满足快速武装50个师中国军队的需要,因此中国统帅部 的计划是通过滇缅路先武装一批国军的先锋打击力量,以此来反攻湖南广西,最后攻占海港广州,由此实现部队大规模换装,1945年5月的湖南雪峰山战役就是 此计划的一部分。1945年8月15日日本因原子弹袭击而骤然投降,当时中国只有约9个师得到了美式装备,远远不够强大到能对日军发起全面战略进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43

主题

3万

回帖

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84660
发表于 2011-10-8 16:0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57 楼                                  特别要指出的是,经过检查的苏联刊物所反映出的情况,往往比经过检查的美国政府出版物所提供的情况更多。例如,向苏联出口海军柴油机技术一事,在美国被严加保密,而从苏联商船登记册中却可以发现。如果人们了解这一点,那么对本书论据的来源就不会感到奇怪。实行新闻检查政策的原因和影响美国进行新闻检查的原因有二: 一、政府官员不想让无法申辩的实际情况成为公众批评的众矢之的; 二、与苏联人进行贸易的公司不想让公众知道所做的交易,以免招致批评、抵制和国内销售量下降。 新闻检查可使华盛顿当局在这类问题上发表不准确得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声明,而不必担心国会或公众提出异议。 国务院的档案中有无数关于美国向苏联提供技术和经济援助的资料。如果人们知道本书作者历时多年的调研成果有厚厚的三卷,那么他们就可以知道这些消息范围之广。一九六一年,国务卿迪安·腊斯克在回答熟悉档案的官员提出的问题时解释道: “显然,苏联在发展其经济的过程中,只从他们所获得的那些美国物资中得到了极次要的帮助。” 这种说法不仅与国务院档案中记载颇详的事实不符,而且人们还注意到,腊斯克只提到了所提供的美国物资的数量,而对一并提供的工艺技术却闭口不谈。 一九六八年,当时的助理国务卿尼古拉斯·卡曾巴赫说:“我们不应陷入幻想。如果我们不向东欧国家出售和平用途的货物,别人也会出售。如果我们设置贸易壁垒,我们就会丧失与东欧的贸易,东欧将从其它地方采购。但是,这将无助于我们完成阻止越南的侵略和确保美国安全的任务。”[注:众议院一九四五年进出口银行修正案,华盛顿,一九六八年,第六十四页。] 与此相反,没有美国对苏联的援助,北越就不可能进行战争。向苏联出售的相当一部分“欧洲”工艺技术也同样源于美国(例如菲亚特公司流水线的工艺流程)。美国处于能够更好地控制西方向苏联出售工艺技术的地位。 前商务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助理部长帮办杰克·N.贝尔曼在讨论中使用了又一个论点,这个论点尽管是错误的,但对具有美国思想方式的评论家有所启发。他说:“这是经济依赖的老问题。但我不相信,苏联会允许自己在战略物资方面依赖进口。实际上,它只进口其战略需要的额外部分,以便今后不依赖别人,从而减轻对其经济的压力。”[注:众议院对一九四九年出口控制法执行情况的审查,华盛顿,一九六二年,第四百二十八页。] 这纯粹是西方式的想法。实际上苏联从一开始就毫无顾忌地靠进口技术过活。苏俄是现代史上最依赖进口的大国,在小麦和工艺技术方面都是如此。 烟幕往往不能完全掩盖实情,这里仅举一例。一九六六年国务院出版了一本饰有大量插图的美国手工工具小册子,它是用俄文写的,准备在苏联举办展览会时散发。其内容完全无害,艺术造型也是无可指摘的,内有约翰逊总统写的前言——与人们在这种机会所写的那类前言一样。前言以对展览会的祝词开头,以下述段落结尾: “我们诚挚地希望,这个展览会将便于你们更好地了解美国人民和他们的生活方式。” 展览会本身并不是什么秘密,尽管在美国只有少数人知道它,但向国务院索取小册子的讯问始终得不到答复。 为什么要这样滴水不漏呢?或许出于害怕一九六六年——那时苏联正在加强对北越的供应——的这个友好姿态会引起抨击?或者因为整个事情完全是毫无意义的保密制度的节外生枝?这种沉默肯定是行政当局对公众不信任的结果。他们不相信美国公众会象美国政界领导人那样看待这些事物。而且,那些掌权的领导人都不愿意被迫替自己的行为辩护。 美国公众有权了解,哪些交易是同利用这种交易损害美国利益的国家进行的。公众还有权知道,那些被行政当局授以公职的人从他们以前的商业活动中得到了哪些好处。 某些公司之所以闭口不谈其东方贸易,并不是迫于自由竞争。在自由竞争的范围内,有时确有必要对一些事情保密,以确保经济情报优势。而与国家利益有关的质询却与探听生产和销售秘密毫无关系,只要公布一条简短的消息就行了,如出售日期、公司名称、商品数量、技术简介和在苏联的受货人。所有这些情况,以及更多的有关某一行业内部关系的情报,反正已在公司之间交流着,这些都不是那种在出售和研制产品的关键阶段能使竞争者得到重大好处的情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22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4236

会员

发表于 2011-10-8 19: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58 楼                                  没有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大陆就是德国的了,法国被击败沦为三流国家,英国被边缘化,俄国被德国日本夹击消灭,再随后的结果必然就是德国日本瓜分欧亚大陆,英国日本瓜分世界的海洋。20世纪德国和日本的崛起是重大事件,而美国的崛起是决定性事件。====================弄清战争的起源是关键,德国为什么敢打?谁在支持他呢?希望搜集资料,思考之。=============================世界上的事情有一清二楚的吗?自己无能就把责任推给别人,就是楼主这种人的思维模式。如果说德国为什么敢打,共产国际就没有任何责任? 楼主一典型的奴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56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2905
发表于 2011-10-8 23: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59 楼                                  如果一九五○至一九七○年间向苏联输出专利的申请文件至少能向国会公开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人怀疑苏联对西方的特别是美国的工艺技术的依赖达到了何种程度。这样一来,苏联怎样滥用它所获得的工艺技术一事就会昭然若揭。一再有人象本书作者那样期待着,但是他们也不得不等上若干年才能拿到这些证据,而且其中一部分是从经过官方检查了的苏联出版物里得到的。在此期间,政府和受益公司的发言人却可以在国会面前作一些荒谬绝伦的解释,而不需拿出反证材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93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3036
发表于 2011-10-9 03: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60 楼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2048709&boardid=1&action=&Announceid=2048709&usernames=????????&stable=&skin=0&uid=432135&userids=432135&page=1#2048709所谓麦卡锡运动,并不是赤色分子广为污蔑的那样“可怕”那样“法西斯”,无非就是给那些有蚣党嫌疑的人一个说清楚的机会,麦卡锡参议员所能做的,无非就是 利用国会对政府的监督职能,传唤政府机关某些官员出席他主持的参议院听证会,向他们提出尖锐问题,麦卡锡和他的委员会根本就无权逮人杀人,只能调阅政府档 案和据此质询官员。由于美国整个国民的反蚣态度一直非常强烈,一旦在国会听证会上不能自圆其说者,基本上都是辞职走人,离开国家要害部门,比如前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国防部长,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马歇尔就是一例,在传唤国务卿马歇尔的参议院听证会上,麦卡锡先生向马歇尔出示了1945~47年苏军人员在中国东北直接参战,被国军抓做俘虏后的照片,还有一份苏军转交 给中工军的庞大军火清单(估计是当时美国情报机关从某些特殊渠道获得的,也就是50多年后杨奎松教授根据前苏联解密档案公布的那个,包括机关枪2万余挺, 步枪70万支,火炮4000门,坦克600辆,飞机800架,大型军火仓库800多座。。。)。麦卡锡愤怒地质问马歇尔:阁下当年是否收到过这些情报?马某人不敢撒谎,回答:“是的” (在国会宣誓作证后撒谎是重罪,要坐牢的),麦卡锡立即质问马:阁下和美国行政当局为什么不采取相应行动?马哑口无言。马歇尔毕竟是职业军人,还算有道德良知和羞耻心,对麦卡锡参议员的指责没有多加辩解,就默默地辞职离开了,不象杜鲁门那种无耻政客,被国会指责在中国事务 上的重大失误后继续狡辩,说不支持国民政府是因为她“太腐败”了,和酥鹅工党搞反华大合唱。事实上,马歇尔后来也后悔了,1950初亲自飞到台湾,鼓励国 军坚持在中国西南的游击战争,反攻大陆,表示可以提供装备30万人的美式武装。。。可是大势已去,有什么用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24-9-20 17:40 , Processed in 0.0751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