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小胖子

[原创]通胀潮挑战经济模式,中国向何处去

[复制链接]

5468

主题

12万

回帖

27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75452

特殊贡献奖美食专家精英斑竹

发表于 2011-11-20 06: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81 楼                                  2020年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将达90天进口量2011-01-18 07:34转自:http://business.sohu.com/20110118/n278927371.shtml-------------------------------------------太迟、太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11: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82 楼                                  吴敬琏香港谈“十二五”:经济改革“大关”未过2011年03月31日 01:1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3月30日电(记者 贾思玉)“‘十二五’时期,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在于从投资驱动型增长转向基于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模式,而改革开放是加快转变的根本动力。”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30日在香港作出以上表述。    香港大学30日正举行建校百周年系列活动,吴敬琏受邀出席以“展望十二五”为题的讲座,分析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十二五”规划,以及中国经济未来五年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中国政府30年前首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将其列入“五年规划”也有15年。吴敬琏认为,转变的过程遭遇到“体制性障碍”,如政府保持过大的资源配置能力、以GDP增长为主的政绩标准、以及财税体制的缺陷等。  “这些障碍能不能克服,是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吴敬琏表示:“有人说现在到了由经济改革谈政治改革的时候,但我认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大关’还没过。”  他又指,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金融市场的形成和监管体系的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法治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等诸多领域中,政府的改革是症结点所在,“要建立现代国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  “推进改革势必遇到来自既得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种种阻力和障碍,以上改革需要有顶层的整体设计和具体的实施方案,也要有处理阻力和障碍的决心和执行力才能成功。”吴敬琏强调。  被问及香港与“十二五”规划的关系,吴敬琏称,未来珠三角地区将升级现有制造业并大力发展服务业,香港因具有金融业和供应链管理的经验优势,在其中可扮演非常好的角色。  他指,“近十年来,珠三角发展不及长三角地区,因为后者有上海;而香港可作为资源配置的枢纽,与珠三角紧密结合。”(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15: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83 楼                                  日本政府拟取消企业税减免政策2011年03月30日 08:39 来源:中国证券报  日本首相菅直人3月29日表示,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可能需要“不止一项”的财政支出措施,所有有关增加财政收入的选项都会在考虑之列。此前,日本副财务大臣五十岚文彦表示,日本政府或将废除削减5%企业税的计划。    分析人士称,该举措旨在避免通过大规模新发国债来筹集灾后重建资金,因日本总债务水平占其GDP比重已超200%。  减税措施或“泡汤”  日本政府于去年12月决定把企业法人税实际税率下调5%,以减轻日本企业负担,激发经济活力。据悉,包括国税和地方税在内,日本现有企业法人税的实际税率约为40%,在发达国家中居首。日本企业界认为,高企业法人税率影响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不过,在日本灾后重建财源告紧、政府债台高筑的背景下,各项减税措施有可能会被暂时搁置,家庭税赋水平甚至有可能会有所提高。另外,由于日本2011财年(始于4月1日)即将到来,民主党政府或会在这个当口加速敲定灾后重建的补充预算案。  上周,日本经济财政大臣与谢野馨表示,在目前的形势下,政府可能重新考虑企业法人税削减方案。28日,曾极力游说减税的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主席米仓弘昌表示,由于日本要从灾难中恢复重建,“企业法人税削减问题可以再等一年”。日本财政大臣野田佳彦29日表示,执政党民主党将与在野党一同讨论灾后重建的补充预算案。  另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地震将改变日本的国民意识,为政府上调消费税,改善财政困境提供机遇。据日本共同社27日民调结果显示,约有67.5%的日本民众支持提高税率以支持灾后重建,这意味着菅直人内阁或不会因提高税收问题而付出政治代价。  不过,瑞穗证券研究咨询公司29日表示,增税计划很可能会抑制消费。如果日本政府此次决定完全取消企业法人税削减计划,而非临时搁置的话,那么日企将会加速投资国外,日本“产业空心化”的局面或进一步加剧。另外,由于消费税问题是日本的政治“雷区”,预计提高消费税的议题难以获得通过。  央行处境尴尬  据报道,日本央行于28日宣布,将向市场注入1万亿日元共同担保品(pooled collateral)资金,操作期间为3月30日至4月28日。截至目前,日本央行在地震后共通过各种操作向市场注资(含计划但未实施注资)约87万亿日元。由于注资及时且规模庞大,日本金融市场近期已经基本回稳,国债收益率和日元汇率也趋于平稳。  不过,随着灾后重建逐步提上议程,且日本政府财源紧张,部分日本国会议员近期打上日本央行的主意,呼吁该行应该直接从政府处购买债务,即通过实现债务货币化来筹集重建资金。  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数次警告称,如果该行购买政府债券给市场留下债务货币化的印象,那么将会影响日本主权债务的信用度,推高国债收益率,这与该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创造低利率环境的初衷相左,同时也不利于平抑日元汇率。  对此,五十岚文彦也表示,政府需要谨慎对待让日本央行直接购买政府债务的建议,该言论和财务大臣野田佳彦的观点一致。野田佳彦此前也曾发表讲话指出,日本央行直接认购政府债务在法律上是不允许的。  分析人士称,在日本政府债台高筑的背景下,大规模发行新债或实现货币债务化都将使日本经济风险陡增,不利于长期经济发展。因此,两害相权取其轻,通过暂时性提高企业和家庭税负,提倡政府和国民共度时艰,恢复日常生产与生活,或是筹集重建资金的最佳方案。记者吴心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22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4236

会员

发表于 2011-11-20 20: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84 楼                                  近半省会城市“限涨令”瞄准10% 多与GDP挂钩2011年03月30日 05:36 来源:新京报   据新华社电 为切实将住房价格控制在合理水平,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1号),确定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时,要在本地区内听取社会的意见,使各地调控目标的制定科学合理,并取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已经公布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的城市,也要以适当的方式听取社会的意见,并根据听取意见的情况,酌情调整已发布的调控目标。  通知还要求各省级人民政府督促所辖各城市做好上述工作。  ■ 调查  近半省会城市“限涨令”瞄准10%  房价调控目标大多与GDP、收入增幅挂钩  本报讯 距公布房价调控目标“大限”还有两天,广州、深圳等一线高房价城市打破“沉默”,公布了今年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记者对比已公布的40余个城市年度“限价令”发现,除北京外,没有一个城市出现“降”字,且大部分未提到具体数字,只是“与GDP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挂钩”。  半数重点城市尚未公布  深圳昨日宣布,2011年新建住房价格指数的涨幅低于本年度GDP和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昨晚,广州公布2011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房价涨幅要低于年度生产总值增幅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截至昨日18时,包括京、津、沪、渝4个直辖市,以及内地27个省会城市在内,只有14个城市公布“限涨令”,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5个计划单列市中,只有三个城市公布了目标。  调控目标多在10%上下  已公布调控目标的省会城市中,郑州、太原、济南、西安、海口等均将控制目标与GDP增幅或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挂钩。记者发现,这些城市今年年初设定的GDP增幅预期大都在10%上下。  调控指标和GDP、居民收入增幅挂钩,源于今年1月公布的“新国八条”。其规定,2011年各城市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一季度公布。  “居民支付能力”被忽略  “新国八条”提及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被各政府忽略。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说,“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根本没有官方统计数字,地方政府如果要给外界承诺,怎么可能会用这样的指标?  德佑地产研究主任陆骑麟接受采访时说,从历年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各个城市房价涨幅基本上都能控制在10%以内。在今年保障房增加供应的情况下,成交均价控制在10%以内的可能性几乎必然实现。  ■ 盘点  最“给力”  北京提“降” 全国独一份  北京昨晚公布了新建普通住房价格控制目标:新建普通住房价格与去年相比稳中有降。  在已公布房价调控目标的城市中,北京是惟一一个出现“降”字的城市。  最“不靠谱”  榆树房价涨幅不得超50%  吉林省榆树市公布的房价控制目标要求低于2010年新建住房价格增幅。2010年榆树市区新建住房平均价格同比增长达50.5%。  最“胸怀天下”  贵阳房价增幅“看齐”全国  据报道,贵阳是最早公布房价调控目标的省会城市之一,其目标为“新建住房价格增幅不高于去年全国平均值”。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全年平均涨幅在13.67%。  部分城市今年房价调控目标  上海  新建住房价格涨幅低于年度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水平。  注:2011年上海GDP增长预期为8%左右。   广州  新建住房价格涨幅低于全市生产总值增幅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注:新建住房是指新建商品住房、限价房和经济适用住房。2011年广州GDP增长预期为11%。   太原  新建商品住房年度价格涨幅不超过全市年度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  注:2011年太原GDP预增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0%以上。   海口  新建住房价格涨幅要低于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  注:2011年,海口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为10%左右。   西安  新建住房价格不高于当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  注:西安GDP今年预期增长14%,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   兰州  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涨幅不超过9%,低于GDP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  注:兰州预计今年GDP增14%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沈阳  新建住房价格指数同比增幅低于当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增长幅度。  注:沈阳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GDP增幅的预期目标均为12%。   郑州  新建住房价格同比价格指数涨幅不高于年度经济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注:郑州今年预期目标是,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为10%,生产总值增长13%。   银川  新建商品住房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以内,同比增幅低于10%。   贵阳  新建住房价格增幅不高于去年全国平均值。   昆明  新建商品住房年度价格涨幅低于该市年度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  注:昆明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额收入预期增幅为10%以上,GDP预计增长13%。   济南  新建商品住房均价涨幅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  注: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1年济南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增长12%。   合肥  全市新建住房年度价格涨幅不高于全市年度GDP、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  注:今年合肥主要经济预期目标分别为,GDP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   深圳  2011年新建住房价格指数的涨幅低于本年度GDP和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  宁波  新建住房价格全年涨幅要低于2011年度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  注:宁波预计今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厦门  新建住房价格同比涨幅明显低于全市年度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  ■ 四问调控  挂钩GDP合理吗?  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认为,如果市场处在比较平稳的状态,房价调控目标和GDP、收入增长挂钩是可以的,比如二三线的中小城市。但是对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肯定不合适。  经济学家马光远在其博客上更是直言不讳:挂钩很荒唐。他说,这意味着大城市今年房价涨幅普遍在10%左右。这样的目标,显然和民众的期待大相径庭。   两个挂钩哪个为准?  各地将“住房价格不高于当年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作为调控目标。有民众质疑,到底是按哪个数据进行调控?如太原,2011年GDP预计增1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胡志刚表示,作为专家,他也不好判断该用哪个数据进行计算。胡志刚说,这种目标根本就不需要定。   为何不提“降房价”?  陈国强表示,他查阅了中央文件,表述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并未将“降房价”提出来。“调控本意是控制房价上涨的幅度,制定比较低的涨幅目标是必然的。”不愿透露姓名的一位专家说,“新国八条”将地方政府能否完成调控目标作为问责的标准,所以地方政府会模糊化、宽松的公布调控标准,以免年底被问责。   为何各地不积极?  “限涨令”大限前,部分一线城市“迟迟未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各地政府制定的控制目标要综合考虑地方资源、房价和居民收入水平、保障性住房和土地供应等因素。一线城市由于评估过程很复杂,考虑因素多,因此谨慎地作出判断,靠后公布可以理解。”  胡志刚说,一些地方城市放缓出台调控目标,显示出在调控的心态上和中央政府有所不同。中央和地方站的角度不一样,“地方没钱,找来找去就把眼睛集中在土地上。”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吴鹏-----------------------------------------------土地财政绑架中国经济,调控实为点刹车、保护房地产不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1 01: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85 楼                                  央企地产企业为何越调控越多 时间:2011年03月28日 08:47:36 中财网  追溯央企地产企业的从业史,你不仅会发现是一个"国进民退"的业绩史,还是一个越调控越多的滑稽史:从最早的6家企业,到2007年国资委核定的16家,再到现在的21家。近日,媒体陆续披露了央企地产企业数量增加的消息:2010年前,核定主业中包括房地产开发的央企是16家,近期又增加了5家,分别是新兴、鲁能、中航、中煤和神华。如此算来,21家央企具有了房地产主业资格。  作为长期跟踪研究央企地产企业,而且先后为其中十几家企业提供过咨询服务的笔者来说,其实早在去年下半年就从有关渠道获悉了这个消息。  当时的感觉是既高兴又吃惊。高兴的是又多了几个潜在客户,吃惊是因为确实超乎意料:预料可能会取消或整合几家,但没想到一下子增加这么多家,真可谓国资部门给期盼央企逐步退出商品房开发的社会公众开了一个冷玩笑。  之所以说"冷",是因为国资委在去年还信誓旦旦地要整顿央企地产企业。  当时的背景是:去年全国两会刚刚开过,几家央企就轮番上演了争抢"地王"的大戏,于是出现了"总理比不上总经理说了算"的声音。  在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下,国资委于3月18日正式发文,勒令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退出旗下房地产业务。  "清退令"颁布后,偶尔可见其中部分企业股权挂牌转让或重组的消息,但从未有国资委正式向公众"汇报"78家企业退市进展情况。  笔者从央企内部人士获悉,其实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国资委曾经多次召集相关企业开会,但因为各家企业情况各异,协调的难度比较大。目前来看,除了5家企业"成功晋级"外,退出的企业却少之又少。  协调难度大是可想而知的。  一是剥离央企的房地产业务及资产在机制上并非单纯的交接那么简单,当中涉及到许多问题,如合同问题、员工股权等,这些都要走法律程序。  二是许多央企的主业优势不明显,或者产能过剩,而房地产利润高,而且政府资源优、融资成本低的央企可以拿到大地块、好项目,当然在退出上是能拖则拖,可以夸大退出难度。  三是有些央企的房地产业务业绩占比较高,或者存在系统内人员安置问题,剥离出去难度确实较大。  但是,无论难度有多大,也要有一个不太超乎意料的结果吧。这涉及到国资委为谁负责的问题。  为央企负责是必然的,贱卖国有资产不但央企不同意,而且法律也不允许。因此只要秉公办事,按照老百姓的说法是"一碗水端平",就没什么难的。  其实,国资委更应该对社会公众负责,因为社会公众既是纳税人,也是央企的"国民股东",更是高地价、高房价的受害者。即使不对企业和公众负责,总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吧?一年下来,清退出这样一个结果,难道只是对央企们的"难处"负责吗?  更令人遗憾的是,如果追溯央企地产企业的从业史,你不仅会发现是一个"国进民退"的业绩史,还是一个越调控越多的滑稽史:从最早的6家企业,到2007年国资委核定的16家,再到现在的21家。  其实,如果逐个企业分析下来,你还会发现清退起来并不难。  在这些央企中,业绩较优的企业有保利地产(600048)和中海地产,2010年销售额均超过了500亿元,在业界五强之列中占据两席,毫无疑问是一线企业。业绩处于第二梯次的有招商、华润、中铁、中铁建、中冶、中建、中航、中粮、中化方兴等,年度销售额大都在200亿元以下,但也算是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地产企业,虽然有些企业只是原来本系统内诸多房地产企业加和的结果。  业绩较差的有华侨城、中电地产、葛洲坝(600068)地产等,另外还有几无业绩的港中旅,以及几乎匿声的南光和刚刚为中交重组的中房。  如果清退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话,至少业绩较差的几家还是可以整合的。  当然前提是不能一味诉求"难处"。据悉,当初核定中电地产、葛洲坝地产是因为要为建设水电站的职工建设住宅区。另据悉,新近核定的中煤、神华也是类似的理由。  这就出现了一个逻辑上的矛盾:在市场化的今天,一定要用自己成立的开发企业建设生活区吗,难道不能交由其他企业代建吗?  这就引出了整顿央企地产企业的两个根本问题。  一是是否把保留16家企业或不整顿这16家为前提,只是整顿另外的78家?如果是这个前提,保不准半年、一年后又增加到了30家!  二是央企地产企业的定位问题,为什么就不能让这些企业重点转向保障房建设呢?这可是民生大计啊!  当然,只说家数也没多大意义。设想,如果国资委把所有这些企业整合成一家类似于中石油这样的企业,那才是房地产市场和社会公众真正的悲哀。  所以,对谁负责才是关键,有决心才有结果。套用政府官员们常说的一句话,"如果不动真格,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房.地.产.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1 05: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86 楼                                  央行加息暴露两大致命风险 发表于 2011年04月06日 05:29本文已被推荐到腾讯博客,点击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央行加息暴露两大致命风险 绝大多的人似乎都在力挺央行加息,理由主要是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上涨,负利率导致居民存款大幅度贬值。正是这种理由之下,我们的央行选择了再次加息。 中国人民银行周二晚间宣布,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 实际上,央行再度加息最明显的风险在于,当日美诸强国,尚未选择加息的抉择,我们走得太快而且太远了,他们之所以没有选择加息,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最大的风险还是在于实体经济比较虚弱,而且系统性风险很大。至于量化宽松的印钱政策,正是通过越来越大的利差输入我国。加息毫无疑问是加速国际资本进入,行政干预根本没有多大的效应,因为资本为了利润,可以采取千百变体渗透我们的经济内。更何况,由于汇率的变化,人民币对于美元升值幅度已经非常的大,资本还在预期人民币升值。美元最近又在75美元附近筑底,价格方向可能逆转,这明显对于选择持续加息的货币政策,带来了价格型的重估风险。现在澳元已经超过了美元了这不是一个信号吗? 第二个明显的风险在于,存款准备金处于历史高位,加息又增加了资本的使用成本,大量的信贷资本被国企垄断,继续造成国内中小企业失血,融资成本难度加大,而且民间借贷利率已经变成无以复加的高利贷:有媒体报道说,月息4分已是底限,6分是正常要价,高者达到月息1毛5(年利率180%),窜高的数字不停地刷新民间借贷利率的峰值。谁会借贷高利贷度日呢,国企是不会的。只有民企和中小企业会如此这般冒险。 这些高利贷资本从何而来,直接来源于游资,实质上来自于银行信贷。由于实际利差缺口很大,有本事贷出来的资本,就有了变成高利贷的机会了。2008年很多开发商挺不住,都被这些资本吸血吸干了,实体企业就更不用提了,借了高利贷等于晚死几天。 这两大风险已经暴露,企图通过加息增加资本的使用价格或者提高准备金来遏制流动性,实质上是不起效应的,反而扼杀很多真实的需求。而由于国内外利差较大和信贷与高利贷利差较大,超额货币供给还会持续,只不过这些货币供给被各种身份强势者攫走了。不但没有收紧货币供应,反而在这样的暗流下增加了货币供给。信贷流动性的地上河水位越低,对于中小民企越不利,信贷流动性的地下河越深,对于超额货币供给获益者和特权者越有利。当前的加息和上调准备金,是把实业经济往死里整,把资产市场往死里吹。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出现了诡异的背离,财富在这种诡异中,重新配置。可悲的是,很多人直到现在还在认为,加息和上调准备金能够帮他们储蓄保值,能够房价崩溃,能够给经济降温减少系统性的风险。实质上,这些招数是招招将实体经济往死里整,步步将资本市场往死里吹。我们成了美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泄洪池,这给中国经济埋下了巨大隐形炸弹。我们早就指出,不要妄想升值来解决“通胀”,对于中国制造的命运来说,所谓“通胀”还是次要的;不要妄想人民币升值了,就没有贸易战了,我们早就指出,所谓贸易战是幌子,真正的意图在于汇率战。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一年多来,有多少刚愎自用的人在那里夸夸其谈,但是,他们解决了真实的物价上涨了吗?老百姓的生活成本是日渐上升的,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2006-2008年的失误还在重演,现在的物价正是那个时候奠定的。为什么将近20次的上调准备金和加息,没有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和居住成本降下来,原因到底何在?相信民众已经看透了那些夸夸其谈祸国殃民的书生们和官僚们的真实用意了,大肆误导央行作出诡异的决策,误导民众对于经济形势预期。一场债务危机,或许是这种错误行为的最终代价,但是,这样的代价最终还是让百姓埋单,从当前的价格诡异变动来看,这次债务链条的危机,正在悄然酝酿——有地方政府盲目扩张的危机,有高利贷资本趁火打劫的危机,也有大量企业被汇率战搞垮的危机……经济大势的过剩周期还没过去,我们又将迎来债务膨胀而衰的时代。  这个清明假期,去了成都,参加由腾讯博客中心与成都网管办主办的“幸福成都,花样年华"影响中国博客人物成都之行。  大城市的高压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想逃离,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工作压力极大,竞争非常激励,在高房价的背景下,年轻大学生很难靠自己的力量能买得起房子,除非灰姑娘遇到王子。然而成都民风纯朴,空气质量好,物价便宜,房价只有上海的三分之一,生活写意,论幸福指数成都住在要比上海、北京高。感受幸福可能最需要一种平常的心态,成都人就是,虽然大多数的成都人经济基础并不是很丰厚,但他们很悠闲,很满足,绝对没有一线大城市那样高压节奏,这就是幸福。   关于对成都的感受与见闻我将在以后的博文中娓娓道来。 ---------------------------------------------文章提交者:wdcl7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一边加息,一边放贷给国企绞杀中小民企,然后税收不足,加税,开新税种就这路子, 拉美化 文章提交者:火雷噬嗑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控制地方政府投资大规模减少中小企业税赋大幅度削减行政成本取消高速公路等流通环节的不合理收费环节这才是治理当前通货膨胀的良药 文章提交者:xcym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加息找死,不加等死。目前的局面华佗、扁鹊再世也无力回天了。  *快速回复:[转贴]央行加息暴露两大致命风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68

主题

12万

回帖

27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75452

特殊贡献奖美食专家精英斑竹

发表于 2011-11-21 10: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87 楼                                  汽油价格涨到10元/升会怎样?(2011-04-07 13:37:34) 钮文新 播客 微博 钮文新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新浪博客与以往不同的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政府对汽油价格实施补贴。所以,尽管目前的石油价格尚未达到前高每桶――147元,但成品油价格已经远超前高。加之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关于“油价一定要逐步和国际接轨”的表态,因此我判断:政府不会再对油价进行补贴,而93号汽油价格涨到每公升10元的日子恐怕不会太远。 汽油价格涨到每公升10元,最先垮掉的无疑将是汽车产业链。就目前情况看,随着油价的上涨,汽车销量正在逐步走低。如果汽油价格进一步上涨,不仅是私家车整车销售会骤然萎缩,汽车配件、轮胎、钢铁等产业链上所有环节都将面临巨大危险。试想,当油价超出“有车族”的承受力,他们是不是一定会减少驾车出行?如果减少,那车辆维修行业是不是也将萎缩,汽车配件用量是不是会大幅减少? 另外,生产用车是不是会受到影响?当然,因为企业运输成本会大幅提高,企业必定会在这方面精打细算,可运可不运的商品就集中运输,整个物流链都会放缓,单车运载量还会上升。还记得2006年政府大规模抑制超载吗?那不就是因为油价上涨、运输户无利可图所致?未来会出现更加严重的超载,而越查超载,运费就会越高。其实,2006年之后,大量个体运输户破产倒闭,大量运输车辆被廉价出售。 如果这件事真得发生了,那汽车业――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将不复存在。这个行业的工人下岗在所难免。这其实是第一个由“胀”导致“滞”的行业。 有人可能会说,传统燃油私家车销量大减,是不是会推动“电动车”的发展?我看没那么简单。第一,油价上涨后,你以为电会便宜吗?我看电价也会上涨。比如现在,油价上涨,一定会引发煤炭价格上涨,这个联动效应早已定格。再加上煤炭运输成本上涨,电力企业已经在喊叫亏本了。 第二,电动私家车尚未突破充电难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全社会基础设施的匹配,同时需要电动车成本的减低,电池技术的突破等等。所以,电动车距离我们看似很近,其实很远。当然,这不排斥某个新能源汽车单品的受益,比如电动大客车。它可以通过公司运营形成集中充电优势,而且在车用板材需求大减的情况下,获得部分成本优势。 第二个倒霉的行业是以汽车板材生产为主的钢铁业。铁矿石成本的大幅提升,员工工资的上涨,再加上汽车业对车用板材需求的减少,这个行业会怎样,用不着我多说。 油价上涨有没有受益的行业?或许有,前提有两个:其一替代石油;其二需求刚性。在我眼里,这个行业是煤炭行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油价过高的时候,煤炭用量会增加。二甲醚这种并不便宜的“煤变油”商品是不是会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而从新获得生机?毕竟中国是产煤大国。 现在看中央的政策,似乎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工的趋势。财政政策“保增长”,货币政策“控制整”。我认为,这样的分工不妥。经济政策必须协调统一,“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会导致“翻车”。 我坚持观点。第一,粮价、油价太基础了,它们的上涨,会导致一切商品价格上涨。第二,粮价、油价中国不能自主,所以用加息或紧缩货币的方法抑制价格,不仅压不住价格,反而会加剧“滞”;第三,“滞胀”已经在英国登陆,离我们很近了。我同样坚持的观点是:必须通过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的方式“扛涨价”,否则中国经济必入“滞胀”陷阱。 ------------------------------------------------解化:“滞胀”是不可避免的,货币政策是有限的,民营经济肯定是更加艰难的,民营遭受萧条冲击威胁是严峻的,国进民退与转变经济模式是对立的,增加收入与就业不充分、巨大隐性失业、民营经济不振对立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必然的。货币泛滥拼比、有限资源的无节制消耗导致的通胀与中国经济基础深层矛盾民营经济发展缺失、金融隐患汇集成强大的经济危机压力,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经济危机海啸将是不可避免的,且不会太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1 14:45: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88 楼                                  吴敬琏:中国向何处去——《民富论》序言中国向何处去——《民富论》序言/吴敬琏文2004年以来,主张回到国家主义旧体制的言论逐渐升温。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这种倾向表现得尤为突出,甚至把全能政府控制整个社会说成可以拯救世界的“模式”。其实,行政干预和国家垄断的加强,只能反过来使权力腐败和贫富两极分化愈演愈烈。于是,在我们面前再次提出了中国向何处去:是向少数人专制和大众贫困的旧体制复归,还是走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国家的大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22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4236

会员

发表于 2011-11-21 19: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89 楼                                  计划经济的本质(2010-07-1111:50:53)[编辑][删除]标签:法律政治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低工资中国杂谈中国早就明确了要走市场经济道路,但现在总还有一部分人,利用这次金融风波发难,大唱计划经济赞歌,把一切罪责都推到市场经济头上。他们有的是社会变革的失意者,更有的根本就是别有用心整天把为民请命挂在嘴上实际欲把大众再次沦为鱼肉的的混水摸鱼者。一个国家的掌权者可以选择两种制度,一种是保护,尊重私人财产和投资,政府收税维护社会秩序,大部分百姓因为自身的利益和有致富的希望而拥护现有社会体制和法律,政府公共服务的性价比较高。另一种是掌权者接管所有资产和资源,限制或取消私人生产经营活动,掌权者派人管理监督所有资产,工厂。表现好管理员会得到奖励,劳动者都会分配到一个终身制的,低工资,低消费的工作岗位,他们的劳动剩余价值被管理者用来做重复投资,生产过时产品或兴建干部招待所。社会上所有人都找各种机会表达自己的效忠,人人都不思考,或假装不会思考,以期得到管理者的垂青,就能开始被选入低级管理者阶层,享受特权。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何能顺利进行,就是文革摧毁了神话,加强了体制内共识,改革一步步推进最终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地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腐败,经济转型等问题,恰恰是市场经济不完善,计划体制残留造成的。市场体制在欧美算是成功的,且金融危机的原因,真相,最终受害者还不明确,市场经济的自修复性很强,总是自动会有人才出来修补漏洞的,社会还会继续进步。好的市场经济要求社会诚信,鼓励科技创新,个人创业,节能环保。个人追求财富实现自我价值但也认可自己只是社会财富的托管者,不以个人享乐为荣,讲究公平竞争,法律至上,权力受到监督。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效率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化的体制,交换产生价值,个人电脑性能年年提高,价格需要促销就是市场的功劳。而计划就是集权,是最大的腐败,有权力分配物资,分配职位,分配那怕是一个低工资工作岗位,是嗜权者和流氓无产者的天堂。善良的人们,要警惕啊。旗旗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a51851851851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69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3430

灌水天才奖幽默大师奖优秀会员

发表于 2011-11-21 23: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90 楼                                  好贴,值得收藏,大家都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24-11-27 02:43 , Processed in 0.0639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