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方君瑛

[原创]听老狼给你讲藏在《论语》中的故事

[复制链接]

3147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2576
发表于 2011-10-20 22: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1 楼                                   《论语》开篇第一章是这样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説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在他的《论语集注》里评价论语的《学而篇》这样说: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也有人问我,是不是《论语》的第一章是最重要的,开明宗义,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说心里话,我实在没有看出有这样深的含义来,《论语》我虽读的不多,各种版本加起来读了几十遍是有了,到现在我没有发现第一篇就是比其余的章节格外重要些,或者有些什么特别的地方。朱熹对第一章的解读是这样的: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说得简单点,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学起东西来,能时时地去捣鼓他,就会越来越熟,不但越来越熟,而且会让你有一种成就感,有一种愉悦的感觉。很多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用它教育过别人,也有很多人被他教育过。不过产生那种“不亦悦乎”感觉的人恐怕很少吧。如果学习这种工作真有让人愉悦之功效,现在的许多网吧游戏厅的门上早都结满蜘蛛网了。那么,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究竟是一些什么东西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84

主题

3万

回帖

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85391
发表于 2011-10-20 23: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2 楼                                  转至第10楼第 10 楼 wenhu222 2011/10/16 13:28:32 的原帖:拜读,请楼主继续.谢谢支持。好的,内容繁杂的我争取每天多码些,简单的我争取每天一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27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3537
发表于 2011-10-21 01: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3 楼                                  当时人们要研究的学问迥异于现在,他们的功课归结起来基本有六门,叫做:礼乐射御书数,都是和政治与生活相关的非常实用的学问。礼乐在古代属于政治制度范畴的,也保护今天的礼仪道德的内容。在过去,人们之间你来我往的应接都是按照礼仪标准来的,什么级别,什么情况用什么礼仪,奏什么乐都是有规定的,如果对方不按照规定的礼仪来接待你,而又没有什么特殊含义的话,就属于一种失礼行为,古人会通过这些礼仪行为解读出一些特殊的含义来。我们读春秋时期历史故事经常会发现这一点,一个国君去别的国家参加会盟的时候,对方派出的规格很低,这不是表示对方不懂的礼节,而是对方对这位国君有不满的地方,促使他反省,或者给他个下马威。这一招在大国对待小国的国君的时候经常用,如果你是小国的国君,不知道礼仪的话,就解读不出对方在礼仪接待中埋藏的信息。至于乐则更是如此,我们通常说礼乐制度是以礼乐来代替整套的制度,其实礼乐的含义非常丰富,但当它做礼乐制度的代指的时候,礼就是指礼仪,乐则是指乐和诗,做接待规格标识用的。为什么叫周代的制度叫礼乐制度?简单的说就是那时候的政治与生活,与人们相关的一切活动必须依附于礼乐之上才能进行。打个比喻,它就像计算机的系统软件,而人们要做的事情则相当于功能软件,就像打字、游戏各种功能软件只有在系统软件的基础上才能运行。孔子的弟子们跟着孔子学习的就是从政,而一个好的士人的标准是什么?在《子路》篇里有孔子与子贡关于合格士人标准的问答: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所以,要达到从仕的目的,要做一个合格的士人,要追求自己的富贵,就必须熟悉这些东西。对于礼乐制度你研究得越深,在以后从政的时候,处理起事情来就会越得心应手。而且,古人研究礼乐制度不但是背条文,还需要借助历史来研究,像尚书、春秋都是古人研究礼乐制度所凭借的工具。这种研究比起今天我们做数学题来要有趣得多,而且,会不断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就像律师通过研究经典案例来学习法律制度一样,算不得怎么样枯燥的一件事情。当然,除了礼乐之外,还有射御,射箭驾车,都是比较好玩的事情,也是做得越多,越有心得的事情。数是指占卜天文星象一类的学问,这对于古人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是单纯的摆弄卦爻,里面趣味无穷,可以这么说,你研究得越深,越觉得有意思。所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是蒙人的,而是他有切身体会。我的老师也跟我说过这句话,但是当时我不能理解,这跟我学的东西比较枯燥,又不能马上用到有关系。相信诸位也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让你学一个跟你相关的你马上会用到的东西,相比你的积极性会高很多,如果再有些别的乐趣,自然是乐在其中,不亦说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23

主题

3万

回帖

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80202
发表于 2011-10-21 03: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4 楼                                  上面一楼讲的是孔子为什么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説在什么地方,忘了说一点,説=悦,我认为现在的朋友都知道这一点,是常识了。下面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是指自己原来认识的朋友吗?他来了人们为什么会高兴?有时间为大家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69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3430

灌水天才奖幽默大师奖优秀会员

发表于 2011-10-21 05: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5 楼                                  多看看日本的电视剧(古装),就明白中国古人的样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80

主题

3万

回帖

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82279
发表于 2011-10-21 07: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6 楼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朋,有人说指弟子,有人说指朋友,也有人说同门曰朋。朋从字形上看是两个月字,可以延伸为知趣相同的意思。也就是说有朋自远方来,就是指有跟你知趣相同的人来找你,找你做什么呢?探讨学问。这是过去学习的一种方式,一个人想求学,有两种方式,一个是自学,一个是找人求教,一起研究。自学当然是不错的方式,但是学到一定程度自己就会积累许多问题,疑惑,或者有了一些新的想法,需要与人探讨,这时候就必须找朋,找跟自己有同样兴趣爱好的人去研究探讨。当然,寻找朋的过程并不是挨家挨户的去打听,但凡一个人被别人找到了,作为切磋求教的对象,他必定有一定的名气了。这是对彼此都好的一件事情。所以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52

主题

3万

回帖

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80803
发表于 2011-10-21 09: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7 楼                                  这儿的朋可能是认识的,也可能是不认识的,可能是彼此知名的,也可能是彼此不知名的,都无关紧要。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说法,其实就是指跋山涉水向人学习求教的过程。对于来的人来说,你未必比他本事强,通过各种宣示自己对学问的见解,达到沟通探讨研究的目的。学文是这样,学武也是这样,这与武术家找人切磋的目的是差不多的。过去的武术家自己练习到一定程度就要出去拜师访友,不是为了打倒别人证明比人家强,而是要通过切磋来印证自己的心得。孔子用“有朋从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应该对来访人所持有的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69

主题

12万

回帖

28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283430

灌水天才奖幽默大师奖优秀会员

发表于 2011-10-21 11: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8 楼                                  没有上过学,看不懂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49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3075
发表于 2011-10-21 13: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19 楼                                  接17楼上面:今天我们在研究《论语》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古代一些词语的含义,因为他跟我们今天的含义有时候是同字不同义。比如这个朋字,它不是指朋友的意思,许多人在解读这一章的时候,想当然地认为是有朋友从远方来了,所以应该热情接待,这种解读是错误的。杨伯峻先生在翻译这一章的时候,直接翻译成:有志同道合的人丛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这是对的。但杨先生的《论语译注》只是着重于翻译,解读方面工作做得不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20

主题

2万

回帖

6万

积分

零零天使

积分
62567
发表于 2011-10-21 15: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 20 楼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杨先生的《论语译注》是这样断句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始终觉得这样断比较别扭,不如“人不知而不愠”好一些,不过这是细枝末节,无所谓的事情,重点是对内容的理解。杨先生的翻译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对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翻译是非常容易的,可是为什么人们不了解自己,当时的人会不高兴?这才是了解这一章的关键之所在。孔子之所以说这句话,必然当时有一部分因为人们不了解自己而不高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零零论坛 ( 豫ICP备09039788号 )

GMT+8, 2024-11-17 02:26 , Processed in 0.09182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